面向山区 造福百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923
颗粒名称: 面向山区 造福百姓
其他题名: 漳州市“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纪实
分类号: G229.20
页数: 7
页码: 121-127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漳州市广播电视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到1998年底,全市112个乡(镇)已有70%以上实现市、县、乡(镇)光缆联网,但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全市尚有160个行政村、四万四千多农户收听看不到广播电视节目。1999年初,国家计委、国家广电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在本世纪末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我市“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也由此拉开了序幕。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1999年初即把“村村通”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落实建设资金是完成村村通广播电视任务的关键,而广播电视“盲区”村人民群众普遍生活水平较低,经济条件比较困难。
关键词: "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 建设 漳州

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漳州市广播电视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到1998年底,全市112个乡(镇)已有70%以上实现市、县、乡(镇)光缆联网,但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全市尚有160个行政村、四万四千多农户收听看不到广播电视节目。1999年初,国家计委、国家广电总局联合下发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在本世纪末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我市“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领导重视 多方投入
  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1999年初即把“村村通”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3月17日,副市长黄和东专门主持召开各县分管广电工作的领导及广电局长会议,布置全市落实村通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要确保思想认识到位、建设资金到位、技术力量到位、责任落实到位等四项要求,同时村村提出“村村通”工作第一责任人是分管领导,第二责任人是广电局长,第三责任人是各乡镇长,对不能如期完成任务的要追究责任人的领导责任,对负责具体实施工作的广电部门和当地党委政府职责进行了明确划分。会后,各县(市、区)按照市政府的要求,成立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广电局也相应成立了“村村通”工作小组,抽调精干力量,立即把工作中心转入“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实施。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省广电厅、市委、市政府领导,市广电局局长、副局长多次分赴诏安、平和、南靖、长泰、华安等山区农村现场指导工作,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许多县的县委书记都亲自深入农村察看工程建设情况,解决工作难题。
  落实建设资金是完成村村通广播电视任务的关键,而广播电视“盲区”村人民群众普遍生活水平较低,经济条件比较困难。因此,我们一方面积极地多渠道筹集资金,一方面坚持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做到节省每一笔开支,既不增加政府压力,又不增添群众负担,努力提高资金使用率。在资金筹集上,我们按照政府拨一点,广电部门自筹一点,群众出一点的办法,共筹集资金469.5万元,(其中省级99.5万元,市级60万元,县级200万元,群众集资110万元),确保了“村村通”各项设备的到位。诏安县还采取定点扶持、材料扶持、以富帮穷等办法解决部分贫困村筹资困难。诏安、东山、平和、长泰通过采取经济较好村走有线电视乡村联网的路,把节余下来的前端设备用于偏僻自然村。华安县广电局在上年全县光纤联网已贷款800万元的情况下仍自筹15万元投入扶持贫困村广播电视建设。在资金使用上,我们做到精打细算,专款专用,特别强调各级广播电视部门不得截留挪用“村村通”专项资金;不得用专款购买非“村村通”的设备。
  统一规划 精选设备
  我们根据漳州地形复杂、山海平原差距较大的实际情况,按分布地理环境、经济条件、信号源情况和用户要求,实事求是地提出了“市级统筹、县级为主、因地制宜、两先两后”的建设规划,在技术上以采用卫星接收小前端加小片有线电视网为主,实施乡村有线电视联网为辅的建设原则。先保证信号落地开通,后扩大入户覆盖;先普及保证收看到6套电视节目,以后逐步增加收看节目套数,建设时以能收看到6套以上电视节目为标准,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类建设。各县按照市局提出的建设规划和建设原则,立即组织业务人员,对辖区内的广播电视盲区村进行详细调查,分组到各级进行实地勘察,摸清覆盖范围内的用户数和农户分布情况,设计出建网的模式、信号分配的方法及所需设备、器材的数量,汇总成图表,对于实施乡村有线电视联网的盲区村,按有线电视建设标准,也作出详细的网络规划图,首先在图纸上实现“村村通”,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做好了充分准备。在设备选购上,我们严把了质量关,对所有“村村通”的前端设备都统一一个渠道进货,从省广播电视厅组织的设备供货招标会上购置质量保证、价格优惠的专用设备;对网络建设所需的电缆、放大器、分支分配器及用户盒等器材,必须有原广电部入网许可证,方可使用,坚决杜绝无证器材入网。设备器材到货后,各县还组织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检测验收。确定设备器材均达到设计指标要求,才运往各村,用于工程建设,杜绝劣质产品或其它因素引起的坏损器材流入工程建设。
  精心施工 硕果累累
  由于工程的施工地点大都集中在地广人稀、经济欠发达、自然条件较差的边远地区,交通十分不便,有的还要徒步翻山越岭十几公里才能到达。按计划“村村通”工程必须在国庆节前完成,目的是让山,区的村民看上建国五十周年的庆典活动。这对于长期看不上电视的山村群众尤有特殊意义,这是党和政府送给他们的一份节日礼物。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又正值三伏天,各路工程队都是顶着烈日,在温度高达40多度的水泥板上安装卫星接收天线,一干就是两三个小时,常常是深夜回到住处,浑身都是汗水加泥水。记得9月上旬的一天,我们到南靖船场镇十八家村安装前端,刚刚被暴雨冲刷后的崎岖山道,与其说是路还不如说是沟,路面坑坑洼洼,前后驱动的越野车走不上一公里就需停下来加水,有的地方人还要下车帮助推车,10公里山路走了近2个小时,到村部已经近中午了,大家顾不得满身泥水,也顾不得休息,便七手八脚提肩扛把设备搬上村部阳台开始工作了。其实象这种肩挑人抬,披星戴月,翻山越岭,紧张施工的场面各地都一样,许多县广电局领导都参与其中,他们人晒黑了,累瘦了,有的甚至累病了,摔伤了,但他们没有怨言,因为山村群众早日看上电视的期盼在呼唤着他们,他们每给一个村安装完设备,当群众看到了心往已久的电视节目时,脸上荡漾着花一样的笑容在深深地抚慰着他们。工程队每到一处,村民们总会自发地到村口燃起鞭炮,夹道欢迎,看到工程队员在忙碌,村民们就端茶送水,十分热情。我们注意到,许多山村通上电视时,各家各户都燃起鞭炮表示庆贺,村民们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奔走相告,昔日寂静的山村欢歌笑语,许多村民说,这样的日子比过节还热闹。诏安县秀篆镇有一位妇女结婚时其母陪嫁一部电视机,由于这个村看不到电视一直用不上,如今她儿子都已18岁了。“待业”18年的电视机终于用上了,一家人看上了清晰的电视节目,个个笑逐颜开,这位妇女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她说:“感谢党和政府对山区的关怀”。
  在各级党委、政府、广电部门以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和大力协作,经过2个月奋战,至1999年9月上旬,漳州市所有行政村,已全部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有的还扩大延伸到部分自然村。至此,漳州市广播电视局“村村通”工程共完成204个行政村、自然村,超额完成原计划任务。9月20日~23日,省广播电视厅组织兄弟市广电局组成的验收小组,对漳州市“村村通”工程进行抽检。通过检查,省广电厅验收小组认为,漳州市“村村通”工程已全面完成,各项指标远达到国家标准,100%验收合格。
  严格管理 确保常通
  创业难,守业更难。“村村通”能否保证“长期通”的关键在于管理。各县在施工过程中,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有村级广播电视室管理制度;有机房值班制度;有村级网络维护制度;有网络收费管理制度等等,各村同时建立健全了用户档案,设置了网络故障及维修情况登记表。各县还举办农村广播电视技术培训班,请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讲课,对各村的一线管理人员进行一次广播电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通过考试,向合格者颁发合格证书,聘请为村有线电视管理人员,有各乡镇有线电视站的指导下,开展维护管理工作,做到小问题不出村,一般问题不出镇的维护管理目标。各县还专门设立村村通广播电视维修中心,由专人负责管理,并配有备份器村,一遇故障立即抢修,尽量缩短因故障引起的停播时间,保证“长期通”。漳州市“村村通”工程的完成,使漳州市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得到较大提高。它不仅让44487户山区群众能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普及科学知识,把握市场信息,为山区群众架起了一座信息桥,而且也在广电系统内部锻炼出一支技术过硬、反应迅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技术骨干队伍。“村村通”工程的完成,在漳州市广播电视事发展史上,写下了光彩的一项,也为广播电视事业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龙鹏 傅一东 郭国厚 撰〕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九五”成就、风雨同舟、见闻实录、彰台同根、史林漫步、艺苑缀珠等几篇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周龙鹏
责任者
傅一东
责任者
郭国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