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广播电视报》创刊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914
颗粒名称: 《漳州广播电视报》创刊记
分类号: G229.20
页数: 6
页码: 108-113
摘要: 八年前的秋天,《漳州广播电视报》仿佛一朵路边的小花,在人们的不经意间悄然开放,还没等看惯了《厦门广播电视报》的漳州人回过神来,它便已带着一股淡淡的幽香传遍了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给了广大读者一个意外的惊喜。时间是1993年的10月19日,经过几个月筹备的《漳州广播电视报》终于问世,10月20日正式创刊。从那一天起,漳州电视观众开始拥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广播电视报。《漳州广播电视报》的诞生,可以说是我市广播电视事业加速发展的产物。1995年7月,《漳州广播电视报》扩版为4开8版,98年底又扩为4开12版,2000年上半年再次扩为4开16版。
关键词: 广播电视台 建设 漳州

内容

八年前的秋天,《漳州广播电视报》仿佛一朵路边的小花,在人们的不经意间悄然开放,还没等看惯了《厦门广播电视报》的漳州人回过神来,它便已带着一股淡淡的幽香传遍了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给了广大读者一个意外的惊喜。
  时间是1993年的10月19日,经过几个月筹备的《漳州广播电视报》终于问世,10月20日正式创刊。记得首期报纸印刷量便达三万份,虽然这张创刊号粗糙得实在让人难为情,却没想到很快便一售而空。从那一天起,漳州电视观众开始拥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广播电视报。
  “三个半”编辑
  《漳州广播电视报》的诞生,可以说是我市广播电视事业加速发展的产物。90年代初,全国改革开放的大潮风起云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各地有线电视如异军突起,迅速蔓延。因此,1993年元旦刚过,市广电局领导便把两件大事摆上议事日程:一是创建漳州有线电视台,另外一件就是创办《漳州广播电视报》,并抽调人员进行紧锣密鼓的筹备。于是我们着手起草报告,确定办报宗旨,即: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道广播电视动态,提供文化娱乐服务,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介绍声屏节目内容,反映视听受众愿望。市委宣传部对创办这样一张报纸给予了极大支持,部领导多次过问此事。1993年5月,我们专程赴省新闻出版局递交报告。两个月后,省新闻出版局批复同意创办《漳州广播电视报》,给内部刊号,报纸由市委宣传部主管,市广电局主办。
  接下来是联系报纸印刷和发行渠道,并开始招兵买马。说是招失买马,其实不过是从外面调进了二、三个人,加上局筹备人员,总共六个人。尽管是初创时期,这些人手仍显得十分不够。那时报社设有编辑部和广告部,编辑部算起来只有“三个半”编辑,其中我和另外两名新调来的同志分别负责编辑要闻版、节目预告版,还有一名临时工负责剩下的一个版面,也可算是“半个”编辑了,别小看这“半个”,她还是报社的出纳,责任重着呢。就这样,凭这么几条“枪”,从此办起了一张在漳州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多么有水平,而是广太读者对广播电视寄托了满腔的热情。
  至于成立漳州广播电视报社,则是一年半以后的事情。1995年3月,在局领导的努力争取下,市编委下文核定编制,报社属市广电局下属自收自支科级事业单位。一座简易办公房
  那时办公条件也是相当简陋。除了一部传真机还算值点钱外,几科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办公室是租借五〇一台闲置不用的旧收讯机房,那是临街的一栋二层小木屋。我们在街边那面墙上打了一扇门,在二楼木地板上摆上几张桌子,这就是我们的广告部和编辑部了。因为是旧房子,一楼的广告部显得阴暗潮湿,二楼编辑部却又拥挤不堪。没有总编办公室,局领导每次到报社来就只有立足之地。
  在这样的环境,大家都有一种小家庭的感觉。平时工作时,大家埋头苦干,鸦雀无声;一有空闲,不分男女老少,一律没个“正经”,斗嘴取闹,嘻嘻哈哈,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怪温馨的。
  开“天窗”的报纸
  说实在,创刊伊始,谁也没有办报经验。第一张报纸成了我们的“习作”。
  起初以为设计版面很简单,直到真正落笔时,才傻了眼。手中的稿件摆弄来摆弄去,愣是搞不掂,好象不听使唤似的,很难把文章编排得错落有致,恰到好处,就好象一个蹩脚的指挥官。几经“难产”,最后这第一张报纸总算顺利诞生了,但我们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报纸难看且不说,还在版面上开了“天窗”,两个文字版都编排得一塌糊涂。这样的报纸读者能接受吗?心里实在没底。
  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的读者真是太宽容了,他们不但不计较我们的幼稚和粗陋,而且还争相传阅,给予最真挚的鼓励。对我们来说,这是莫大的支持与鞭策。
  办报的苦与乐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一个报纸既已办起来,就要当作一件事办,一定要把它办好。这不但是办的人的责任,也是看的人的责任。”自从第一张报纸与读者见面,我们就深深感受到肩上责任的重大。而读者的信赖和爱护,也增强了我们克服困难的信心,为我们每一个前行的脚步注入了无穷的力量。我们力所能及地不断努力着,付出了创业的艰辛,也收获了成功喜悦。
  那时,大家干劲十足,为了办好每期报纸,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好在都是年轻人,熬夜、苦干倒也不在话下。由于人手少,每个人除了自己所兼的杂事外,单编辑工作就得从组稿、划版、校对到监印一条龙负责到底。因此,每天的工作可以说是怎一个“忙”字了得,那几年,从没好好过周末。而每逢星期二的出报前夕,轮到监印的编辑就更惨了,经常早上8点上班,第二天凌晨才回家。那时报纸期发行量达10万份,贴版晒版工作要忙到晚上八、九点,十点左右开印,顺利的话全部印完也要到子夜一点钟左右,等全部送达发行站就更晚了。如果碰到机器出故障或别的什么原因,通宵达旦更是免不了的。就这样,我们这些二十出头的大姑娘小伙子,一期期熬过来,虽然有些累,但一闻到新报纸那醉人的油墨香,一切的疲劳都烟消云散。
  刚创刊那会儿,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期报纸恰适漳州电视台建台五周年,根据上级领导的指示,《漳州广播电视报》要出纪念专版,报纸临时扩版为4开8版。因为是台庆专版,头版头条的文章由当时的市委宣传部吴凤章部长亲自撰写,而且报纸还将在台庆纪念大会上分发给众多来宾和领导。不用说这期报纸关系重大,这使还没有足够经验的我们感到了很大的压力。为了办好这期报纸,吴善良亲自担任策划,提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出报前的那几天,大家高度紧张,拼命加班,每天都忙乎到深更半夜。就在那间简陋的编辑室,在昏黄的灯光下,老吴和我们一起,反复推敲稿件,精心设计版面,所有的人心里都只剩下一个念头,那就是再加把劲,努力拿出一张象样的报纸。总算汗水没有白流,这期报纸质量大为提高,不管是内容还是版式都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报纸出来后大受欢迎,可谓领导满意,群众满意,自己满意,真是皆大欢喜。
  1995年7月,《漳州广播电视报》扩版为4开8版,98年底又扩为4开12版,2000年上半年再次扩为4开16版。可以说,这几年每年上一个新台阶,发行量和经济效益名列全省同级兄弟报纸前茅,这是全体创业者不懈努力和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结果。
  〔林俊河 撰〕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九五”成就、风雨同舟、见闻实录、彰台同根、史林漫步、艺苑缀珠等几篇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林俊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