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两台一站” 繁荣漳州声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903
颗粒名称: 建设“两台一站” 繁荣漳州声屏
分类号: G229.20
页数: 7
页码: 86-92
摘要: 由国家投资建设的漳州芝山、云霄笔架山电视转播台和长泰吴田山微波站,简称“两台一站”,于1983年开始筹建,1984年和1985年先后建成投播,经过10多年的运行发展,已成为闽南地区的骨干台站,在漳州广播电视史上留上灿烂的篇章。云霄广播站按照徐晓同志提出的水的问题,立即组织人员上山找水源,并拿出供水的办法。两台一站的基建,特别是云霄笔架山转播台和长泰吴田山微波站是在条件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基建的过程得到当时的地区领导及两县领导和各方面的热情关心和支持。由于该站的出色工作,数年来获得多项荣誉,1997年被授予全国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先进台站称号,1999年获福建省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先进台站称
关键词: 广播电台 建设 漳州

内容

由国家投资建设的漳州芝山、云霄笔架山电视转播台和长泰吴田山微波站,简称“两台一站”,于1983年开始筹建,1984年和1985年先后建成投播,经过10多年的运行发展,已成为闽南地区的骨干台站,在漳州广播电视史上留上灿烂的篇章。
  选址
  两台一站建设之前,漳州地区有一个长泰电视转播台,直接接收从福州古岭发射的电视信号,云霄的将军山也有一个小功率电视差转台收转泉州发射的电视信号,由于接收的电视信号场较弱,收转的质量较差,加上受台湾电视的干扰,差转台播出的电视图像模糊、伴音小,收看的质量无法保证。从1981年开始中央和省两级广播电视主管部门,就把让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群众看好电视问题摆上议事日程,酝酿要在漳州地区建立两个电视转播台和一个微波站。省里有这个方案后,这些台站的台址问题引起各级广播电视部门(地区广播事业管理站和各有关县广播站)的注意,尤其是县广播站纷纷提出在本县选建台址的设想。漳浦县广播站负责人提出笔架山的转播台要建在漳浦境内的灶山,地区广播站也曾经想把芝山转播台建在农展馆或气象台或南山寺附近,经过反复的收测、勘察,最后选定了现在的位置。这三个台站的选址工作做得最细的当数笔架山的电视转播台了。
  1981年,云霄广播站的一位工程技术人员到省广播电视厅开会,了解到省厅计划在云霄、漳浦两县建一个电视转播台,他立即向省厅技术处的领导说:“云霄笔架山是建设转播台的理想台址,我们在笔架山上测试过从泉州台发射的信号场强达到62分贝,信号图像估计有4级”。过后不久,地区广播事业管理站就向省厅写了在笔架山建设电视转播台的报告,《报告》把笔架山的地理位置、水、电、路的情况及收测泉州台发射的电视信号情况、预计覆盖范围等一一做了说明。《报告》送到省厅不久,时任厅党组书记的徐晓同志亲自带了工程技术人员到云霄实地考察,并提出要建转播台要电、路通,要有水源,地方要出资。云霄广播站按照徐晓同志提出的水的问题,立即组织人员上山找水源,并拿出供水的办法。1982年夏省厅黄祖惠厅长亲自带着省厅基建处长和工程技术人员到漳州实地考察,正式确定了云霄笔架山作为云霄电视转播台的建台地点。
  基建
  两台一站的基建,特别是云霄笔架山转播台和长泰吴田山微波站是在条件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基建的过程得到当时的地区领导及两县领导和各方面的热情关心和支持。长泰吴田山海拔1128.7米,距长泰县城30多公里,从陈巷镇美彭村至山上有一条20公里长的环山公路,其中离山顶二尖平台的3公里路,路况很差,车辆难行,山顶上没有水源,用水要到距山顶2公里处的水库用车送水。在这样的条件下搞基建的难度可想而知。吴田山微波站要建在山顶上,离原来建在二坪头的电视转播台有300多米,各种建筑材料只能运二坪头,要靠人肩扛手抬搬上去。遇到雨天路滑难行,载着建材的汽车只能开到离山顶3公里处御掉一半物资,等半车物资在山顶上御掉之后再来载上另一半。建设者们生活用水和建筑用水都是靠汽车运送,一部载重量5吨的车,每次只能载一吨,每天单运水就得来回2-3趟,大家把生活用水尽量回收后用于基建。经过2个多月的紧张施工200平方米的机房和值机人员宿舍于1984年10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云霄笔架山电视转播台位于云霄、平和、漳浦三县交界的笔架山上,海拔890米,这里方园10多公里没有人烟,山上没有一间房屋,工程队进场后所有建设者全部住在草棚里,时值冬天,天寒地冻,茅草发霉。生活和工作条件都很艰苦。日常生活用品和建筑用的材料全都从距离30多公里的县城运来,有时遇到雨天道路塌方,汽车不能行走,负责基建的台领导和职工们一起动手搬石头修路,保证建筑材料及时运送。为赶工程进度,保证质量,施工队和台里工程技术人员常常通宵达旦连续工作。1983年临近春节的一天夜里山上气温下降到零下3度,当天中午12点开始浇灌机房屋顶直到夜里10点才浇灌完,此时,天气太冷没有办法磨平,他们在300多平方米的房顶上安装了100多个150W电灯泡以提高温度,并派人转流
  观察情况,避免水泥被冻凝固,直到翌日天亮才磨平。经过一年零4个月的艰苦奋战,建筑面积735.7平方米的机房和值机人员生活用房于1984年10月建成。
  漳州芝山电视转播台动工兴建的时间比两个高山台站晚,当时主要是空军指挥所担心电视转播台建在芝山对空军的无线电通信和导航造成干扰,因此工程迟迟不能上马,1984年省广电厅组织了由技术处处长、工程师和龙溪地区广播事业管理站的工程技术人员,会同福空通信处的工程师一起对芝山电视发射情况进行实地收测,确实没有发现干扰后,报请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批准,于1984年10月开始动工,1985年3月建成,5月投入使用。
  两台一站的建设得到漳州市及云霄、长泰两县领导和各界的支持,市县两级都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筹建领导小组,不仅在经费上支持,还在其他方面给予很大的支持。有几件事非常感人,当时参与筹建的同志至今仍难以忘怀,这里讲两件事:一是云霄园岭林场从领导到职工都非常支持笔架山转播台的建设。工程队进场前由林场承包修筑从林场至笔架山山顶的5.85公里道路,因修路砍了不少树,林场没要一分赔偿费。在勘察选址时,林场的领导与县广播站的技术人员一起带着干粮整天拔涉在高山上,选台址找水源。林场的工人煮了绿豆汤,买了西瓜在山上等勘察人员。另一件事,开工不久,民工私自到抽水机房抽水,由于不懂操作程序,把电机烧坏了,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工地上100多名干部和工人将断水,工程也无法继续进行。工程负责人和电工连夜从山上赶回县城向分管的县领导汇报。筹建组的工程技术人员立即找到有同样电机设备的云霄糖厂方接枝书记求援,方书记当即找负责生产的总工程师商量,决定把厂备用的电机卸下来借给工地。筹建组连夜把电机送到山上,保证了第二天工程建设和人员生活用水。
  开播
  两台一站先后于1984年和1985年建成投播,长泰吴田山微波站最先投入播出,他们于1984年元旦开始播出,向龙岩、漳州、云霄等地广播电视台(站)传送微波信号。
  云霄笔架山电视转播台于1985年元旦开始试播,试播时使用自行设计的高20米的铁塔天线,当年12月高78米的主铁塔安装调试完毕,即改用主铁塔天线发射,电视信号覆盖云霄、漳浦、东山、诏安、平和五个县,经测试场强达到57分贝以上,使这五个县的广大群众可以收看到图像清晰的省台第一套电视节目。
  漳州电视转播台于1986年5月开始在新建成的机房播出,此前于1984年元旦接收吴田山微波站传送的信号在简易机房播出。1988年11月1日正式用漳州电视台的呼号(漳州转播台与漳州电视台合并,对外挂漳州电视台牌子),播出中央台1、2套,省台1套和漳州台电视节目。
  发展
  “两台一站”开播至今经过了10多年的运行,逐步发展成为闽南地区的骨干台站。
  长泰吴田山微波站从一个只传送中央1套和省台1套微波信号的微波小站,发展成为集微波传输、调频发射和电视播出为一体的广播电视传输、发射中心。目前,该站抽象传送省台1套、漳州台1套和省市有线电视共10套电视节目和中1、省1、省2、漳广广播节目,转播省东南台、漳州台1套和电视节目和漳州台广播节目。
  由于该站的出色工作,数年来获得多项荣誉,1997年被授予全国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先进台站称号,1999年获福建省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先进台站称号,1999年获得福建省广播电视厅表彰。该站站长杨乔木被评为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
  云霄电视转播台从开播以来,一直是单机运行,1989年以后增加了转播漳州电视台的1千瓦电视发射机。目前该台除转播省台1套、漳州台1套电视节目外,还转播省广播电台交通音乐频道和漳州广播电台的广播节目,传送省台1-7套、漳州电视台1、2套节目和中1、省1、省2、漳州台广播节目。这个台的干部职工为让人民群众看好电视,长年累月坚守在高山上,前任台长汤再木、现任台长陈伟民每年春节都带领全台人员到山上机房值班维护设备。开播至今10多年年年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创造了优异的成绩,在单机工作的情况下从未发生任何事故,1995年荣获全省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漳州芝山转播台与漳州电视台合并后,圆满地完成了转播上级台和播出漳州台节目的任务,为漳州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先后完成了多项技术革新,研制成功自动播控系统,并出色完成重要节目的现场直播任务。2001年漳州电视台被评为全省广播电视系统先进集体。
  〔吴善良 撰〕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九五”成就、风雨同舟、见闻实录、彰台同根、史林漫步、艺苑缀珠等几篇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