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的漳州斜拉大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869
颗粒名称: 新建的漳州斜拉大桥
分类号: K928.78
页数: 7
页码: 18-24
摘要: 新建的“漳州部分斜拉大桥”位于漳州市区南隅、跨越九龙江西溪,接联324国道,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漳州市区通向闽、粤、赣三省主干桥。大桥全长1285米,其中主桥长。293.6米,引桥长364.05米,桥两端引道长627.32米。桥面宽27米,中央设分隔带,两边各有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站在南岸眺望,现代造型的大桥与古色古香的威镇阁交相辉映,构成历史文化名城漳州又一处独特的景观。漳州部分斜拉桥的前身是“战备大桥”,它的两侧原有“中山桥”与“东新桥”。2000年3月,漳州战备大桥建设工程指挥部宣告成立。大桥于2000年7月开工,2001年7月19日合龙,2001年10月1日竣工通车。由于桥身高耸,能容巨流,能避浪击,特大洪水可畅通无阻。
关键词: 斜拉大桥 纪实 漳州

内容

新建的“漳州部分斜拉大桥”(新战略大桥)位于漳州市区南隅、跨越九龙江西溪,接联324国道,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漳州市区通向闽、粤、赣三省主干桥。大桥全长1285米,其中主桥长
  293.6米,引桥长364.05米,桥两端引道长627.32米。桥面宽27米,中央设分隔带,两边各有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部分斜拉桥”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外新兴的先进桥型。大桥于2001年国庆节落成通车,这天就有上万人上桥观赏。新建大桥如横天彩虹,跨越两岸,挺拔宏伟,气势壮观,呈现整体造型美与刚健的力度美,在蓝天、白云、流水的衬托下,显得时尚华贵,美伦美奂。站在南岸眺望,现代造型的大桥与古色古香的威镇阁交相辉映,构成历史文化名城漳州又一处独特的景观。
  拆危桥建新桥
  漳州部分斜拉桥的前身是“战备大桥”,它的两侧原有“中山桥”与“东新桥”。据志书记载,“中山桥”原称“旧桥”,昔为闽粤要道,初设舟渡,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始建浮桥。宋嘉定元年(1208年)改建石墩石梁桥,改名“通津桥”。明成化十年(1474年)石桥被洪水冲缺,后屡建屡废,民国十五年(1926年)改为钢筋水泥桥,桥长470米,宽9米,更名为“中山桥”。“东新桥”俗称新桥,始建于明万历廿七年(1599年),初为石梁桥,桥长90丈,宽24尺,桥中建“水月亭”,桥北建“文昌阁”,桥南建“观海楼”,光绪三十年(1904年)、三十四年(1908年)二次大水,桥毁严重。民国十年(1921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为漳浮公路要桥,桥长178米,宽9米,更名为“东新桥”。后因上游开山造田,水土流失严重,溪床日浅。又因下游沿岸造堤,水流集中溪道,洪灾袭来,洪水屡漫过两桥桥面,影响人车通行。为确保交通通畅与国防需要,于1970年9月动工,于“中山桥”与“东新桥”之间建“漳州战备大桥”,1971年5月1日落成通车。“战备大桥”系采用灌注柱桩双曲拱与水泥拱桥混合结构,桥长438.4米,桥面宽17.5米,桥面高距水面11米,特大洪灾也畅行无阻。该桥建设正值十年动乱时期,设计标准低,施工工艺较差,且长期超负荷服役,损坏日甚,已危及通行安全。1999年底,省交通科研所检测认定为“四类危桥”。市府为确保交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决定对“战备大桥”拆除重建,作为2000年为民办实事的一件工程。2000年3月,漳州战备大桥建设工程指挥部宣告成立。总指挥许少钦(副市长、市交通局长),副总指挥康溪顺(市建委副主任)、汤少青(市公路局副局长),指挥部成员有市计委、市规划局、市土地局、市财政局、漳州公路交通实业总公司、市审计局、市电业局、市电信局、市水电局、市交警支队、芗城公安分局等单位和部门领导。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由汤少青兼任,另抽调一批骨干,开展大桥工程筹建工作。
  选建斜拉大桥
  新建大桥以何种桥型为宜,专家提出三个方案:一是连续梁桥;二是中承式钢管拱桥;三是部分斜拉桥。大桥指挥部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地质、水汶、抗震数据等资料,邀请省、市教授、高级工程师房贞政、郭爱民、张开文、巫琦等十多人对桥型方案进行反复研究、论证、比较,认为选建“部分斜拉桥”最为合适。部分斜拉桥是20世纪90年代新兴的现代化桥型,初建于日本,它具有“经济、美观、刚度大、施工方便”等特点。但因“部分斜拉桥”的结构表力复杂,在国内尚属首建,因此采纳专家意见,对结构表力性能进行模型试验,并由“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桥梁科学研究所”组织实施。通过试验,各种数据与设计相吻合。最后确定选建“部分斜拉桥”。
  指挥部在建桥过程中,打破过去指令性旧模式,采取竞争机制对工程实行招标、投标;由过去的“自家设计、施工、监理”改变为“委托工程单位设计、施工、监理”的方法。大桥施工工程有8个单位投标,这些单位都是国家一级企业,在交通部资信登记,曾独立施工单跨100米以上斜拉桥。大桥施工工程最后由“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第二桥梁工程处”中标承建。工程监理有5个单位参加招标,这些单位都是信誉良好,业绩优异的甲级监理单位,最后是“福建省交通建设工程监理咨询公司”中标。此外中标的是:设计单位为“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施工监测监控单位为“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科研试验单位为“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桥梁科学研究院”。工程质量监督单位为“福建省交通基本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站”,景观设计单位为“厦门市路桥艺术工程公司”等八个单位。参加大桥工程建设的有专家、教授、高级工程师42人,工程师40多人,还有一批技工,可谓“众仙云集,各显
  神通”。
  注重工程质量
  建设“部分斜拉桥”工程的难度较大,主要是地质复杂,技术含量高,工程建设时间短。为保证按质按时完成任务,大桥指挥部要求参建单位要“以质量为核心,以进度为导向,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要求”,把工作责任自上而下层层分解,保证各个施工环节按“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要求进行。
  首先抓原材料质量。钢筋、水泥、斜拉索等主要材料,均要求有相关的资信证明,派员深入生产厂家考察,在确认厂家能保证供货质量及生产能力后,才签订采购合同。在材料进场时都检测质量。每批水泥进场,就取样送中心试验室检测,严格控制水泥质量。每批钢材运到工地,也按规定做好取样试验,试验过程监理工程师一丝不苟,全过程“旁站”监检。有二批钢材检测不合格,都被退回。在工程建设中常不被引为重视的碎石和砂的质量,也同样严格要求,每批进场均要取样检验,对不符合规格的,也责令退回。
  在施工中,各个环节的质量也严加监管。对混凝土的质量检测,监理工程师认真检查“配合比例”、“塌落度”、“易和性”,并随机抽取混凝土作“试块”,在制“试块”中,检测人员全过程“旁站”监检,合格的混凝土才可投入使用。大桥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共89根,桩径分别为直径1.2米、1.5米和2米,监理工程师都在现场“旁站”监检。对斜拉索的施工,先编“斜拉桥监理实施细则”学习,又制订详细的斜拉桥质量监理程序,并现场督促施工单位按程序要求施工。为了保证质量,监理人员与施工人员一道三班制轮转,现场跟班检验质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大桥共有斜拉索20对,计40束,每束由31根7丝直径5毫米镀锌钢铰线组成。斜拉索采用三层防护,以保证正常使用及耐久性,也便于维护。
  对大桥的主要施工难点:“强孤石层的大孔径钻孔桩施工”、“强透水层中的大面积基坑开挖和防护”、“高温地带层的钻孔桩钻进及混凝土灌注”、“主塔锚固区的整体定位和混凝土灌注工艺”、“斜拉索一拉到位优化控制手段”等等,召开专门会议,聘请上海同济大学桥梁系教授石雪飞,中铁大桥局科研院副院长陈开利,中铁大桥局二公司副总、高工周祖干,铁道部第一勘察设计院工程师王凯等一批技术行家进行慎密反复研究后才施工,以确保大桥质量。
  各方的评议
  大桥于2000年7月开工,2001年7月19日合龙,2001年10月1日竣工通车。大桥工程总投资为人民币1.1亿元。大桥工程技术标准:一,道路等级:平原微丘地区二级公路,参照城市Ⅱ级主干道标准;二,计算行车速度:50km/h;三,汽车荷载:汽超——20、挂——120;四,通航标准:内河道6级;五,设计洪水频率:1/100;六,结构抗震烈度:七度。由于桥身高耸,能容巨流,能避浪击,特大洪水可畅通无阻。
  有关单位对大桥的评议是:省公路学会于8月10日召开漳州大桥施工现场技术交流会,“大桥工程的管理、设计、施工、监理、监控等方面,得到与会代表和专家们的充分肯定。”8月14日,大桥通过静载、动载检测,上海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的结论是:“大桥结构整体性良好,结构承载能力满足设计要求。”大桥工程质量通过省质检站实地检测验收,总体评价是“漳州大桥以高速、优质、安全顺利建成,外观质量好”。在福建省公路管理局组织的全省普通公路建设质量大检查中,漳州大桥工程“荣获全省第一名”。
  新建的斜拉桥上车辆如流,桥下江水流淌,它记载历史的沧桑,反映时代的变化。斜拉桥的建成是漳州经济、文化发展的象征,时代进步的标志,它在漳州交通史上留下令人瞩目的一页。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九五”成就、风雨同舟、见闻实录、彰台同根、史林漫步、艺苑缀珠等几篇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郭上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