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县彩楼琐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852
颗粒名称: 平和县彩楼琐话
分类号: K892.1
页数: 6
页码: 134-139
摘要: 我县当年的旧县城(九峰镇)、霞寨乡和小溪镇先后分别于1926和1946年都举办过结彩楼活动。三座技艺精湛的宝塔型的高层建筑物拔地而起,彩灯辉煌灿烂、形态优美高雅、好比天上的琼楼玉宇降临大地、只见五颜六色的彩灯光芒四射、华丽多彩、富丽堂皇、绚丽夺目、精彩纷呈、雄伟壮观,在第二层楼前面筑有椭圆形的拜亭。
关键词: 漳州 平和县 彩楼

内容

结彩楼,是闽南民间中独树一帜最具特色的一种综合性和多样性的大型文化艺术娱乐活动。它活动的时间持续10个昼夜之久,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群众性的文化艺术习俗。据先辈们说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明代开始时兴,清代以来,尤其是从清康熙年间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结彩楼活动进入闽南各县的兴盛时期。我县当年的旧县城(九峰镇)、霞寨乡和小溪镇先后分别于1926和1946年都举办过结彩楼活动,至今已有70年了。
  有意义有价值的文化历史事件,尽管日久天长,但仍然令人记忆犹新、难于忘怀。旧县城的九峰镇在民国十五年(1926)年,农历丙寅年十一月初三日这一天,当夕阳西下、夜幕徐降的入夜时分,人间的天堂美景出现了,三座技艺精湛的宝塔型的高层建筑物拔地而起,屹立在县城东郊辽阔的原野上,彩灯辉煌灿烂、形态优美高雅、好比天上的琼楼玉宇降临大地、只见五颜六色的彩灯光芒四射、华丽多彩、富丽堂皇、绚丽夺目、精彩纷呈、雄伟壮观。彩楼,是由中间较高的主楼和左右两边略低的阁楼组成,中间的主楼为五层,高20米。在第二层楼前面筑有椭圆形的拜亭,宽12米。东西两边的阁楼为四层,高十五米,比主楼略矮五米左右,三座彩楼并排而立,底部连成一体,整个楼的体形类似宝塔式的楼阁。第二层称为彩坪,三层以上称为彩楼。彩楼既不用一砖一瓦,也不用一根钢筋和半两水泥,而是以大杉木为骨架,各层的楼板均以杉木板铺底,用小竹皮(篾子)把大杉木和小部份大竹按彩楼设计造型的要求而结扎起来的,楼架里外的装修是用彩布、绸缎、彩绢、彩扎、彩纸(也称扎纸)和彩塑(即泥塑,这种泥塑是民间传统的一种雕塑工艺品,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造成各种人物、花鸟的泥坯,经阴干,先上粉底,再施彩绘,各具风格),加以精心的装饰。结扎好的这三座技艺高超的彩楼,结构规整,错落有致,不仅气势宏伟,而且情景交融。它的体态耸构巍峨、重檐翼舒、四闼霞敞。从远观效果来品赏,真是一座五彩斑斓、优美动人、姿态万千、精彩纷呈、拍案称绝的艺术宫殿,是闽南文化艺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闪烁着奇珍异宝的璀璨,光彩夺目,吸引着无数的参观者。
  结彩楼用的主要建筑材料是大杉木,还有一小部份的大竹,而且杉木的用量很多,要占整个彩楼框架的95%以上,同时质量要求很严格,杉木外型要笔直,大小要均匀,有的长度要求在12米、14米至16米之间;直径从16公分以上起用,有相当一部分杉木的直径要求40公分以上,专门用来做为各层彩楼前面的龙柱、大柱。这些杉木均由当时的秀峰乡、卢溪乡、九象乡(象湖山)、农桑寮和治九村等林区产地供应。那时平和县尚未建设公路和板车路,也没有汽车和板车等运输工具。杉木的运输全部靠人工扛至县城九峰镇的东郊彩楼地,最远的路途达100多华里山路。
  当人们走近彩楼,可见彩楼上数十支大柱上分别镌嵌着不同体态的长龙和蛟龙,栩栩如生、威风凛凛犹如腾云驾雾直升高空之势;有卧伏在山岗上的老虎,居高临下,虎视眈眈地施展着它的威武之状。真是龙腾虎跃、生气勃然,整个工艺造型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水准。其他中小柱上和彩楼的两旁也分别装饰着由彩纸、彩塑扎成各种形态的狮子、麒麟、孔雀、鸳鸯、凤凰以及“双喜”、八卦图等吉祥的剪纸艺术。还有用彩塑和彩纸制成的各种花鸟、蝴蝶、虫鱼等飞禽走兽,其表现形式有鸳鸯双戏水,双凰朝太阳,凤凰穿牡丹,出水荷花,二龙抢珠和绣花鞋、帐眉花鸟等,想象丰富、含意隽永、形态逼真、活灵活现、造型奇特、工艺精巧、情调健康、富有生活美感的艺术作品,身临其境就像走入一个大动物园和博物馆似的。
  彩楼上的这些装饰艺术品,除了一部份是由当地的艺人精制的以外,有相当多的艺术饰品,特别是比较高档次和高难度的彩塑、绣彩、古代人物的造型和彩札等技艺作品都是到漳州去请师傅来制造、指导加工而装饰起来的。有关工艺品的原材料和一些装修器件,包括彩色电灯泡以及发电用的电动机和发电机都是派专人到广东的潮汕购买或租用。因当时九峰镇尚未有电源照明。
  在主楼第二层的拜亭中,供奉着当地民众最信仰和最虔诚的城隍神位,让参观游览的信男信女们朝拜。拜亭的两边摆放着明、清时期由江苏省阳羡、荆溪(今宜宾)出产的宜宾紫砂茶壶、茶杯、陶罐等;有由江西省景德镇出产的各种名贵的彩色瓷器,其中有各色各样的大小花瓶,青花牡丹花金鱼缸、龙盘、龙碗、盘碟以及各种小巧玲珑的彩色陶瓷玩具、茶具、酒杯等瓷器和其他各式各样的陶罐、玉石、宝石、寿山石及由民间几代人收藏的文化遗宝等古董珍品,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沿着彩楼拾级而上,人们可以尽情地观赏到各种高级的文化艺术品,从三楼以上至第五层楼,分别放置和悬挂着民间收藏并保存完好的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书写的“文明气象”四个大字的真迹。有明末天启年间的进士黄道周的山水、松石画等作品;当地历代的一些秀才、贡生、知县、举人、进士和翰林的诗稿典籍,也有他们书写的对联、条幅、屏条等字画悬挂其中。在这些高楼的展室中还分别挂着唐寅(唐伯虎)的书画以及当地近代书画家的艺术作品等古董珍奇。人们漫步观赏,还可以看到技艺高超、古色古香、惟妙惟肖的木质雕刻,刺绣、云锦、玉雕、漆器等高档的艺术精品,真是图文并茂、气韵生动、精美华贵。这些书画和雕刻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其内容有民间故事、乡村农事、历史人物、美女儿童、神话传说、宗教仪式、祝福祝寿、山水景物,其绘画形象栩栩如生,充满了生活气息;雕刻手法十分精细严谨、古朴凝重、构图奇特、线条流畅,技艺高超,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据前辈们说:共有三千多件展品分布在各层彩楼之中。大部作品,反映十九和二十世纪我县民间的中国书画、雕刻艺术所达到的水平,表现了我县人民精神而貌和生活情趣。
  在彩楼中,还展出百多种根据古典小说戏曲故事而精制的历史人物塑像,这是用发条带动齿轮使其头部、手脚和身体能转动和旋转的艺术品,其内容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水浒传》、《济公传》、《红楼梦》、《西游记》、《封神演义》、《三国演义》等故事情节,生动有趣,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在主楼的制高点,悬挂着一个爪哇(印尼)生产的大铜钟,俗称爪哇钟。在彩楼活动的十天中,每天均按规定的时辰鸣钟报时,洪亮悠扬的钟声,穿云破雾,在峰壑间长久回响。
  彩楼文化艺术活动期限,从当年农历十一月初三日下午酉时开放至第十天的凌晨止,共十天十夜。在这十天的日日夜夜中,前来观看彩楼的人群,真是人山人海。当时平和县的城墙还未拆除,城内的街道窄小,从乡村和山区来县城观看彩楼和游艺活动的观众把县城各条大街小巷挤得水泄不通,人们日夜往来,络绎不绝,秩序井然。当年正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大丰收年。人们宰猪杀鸡鸭,先用来朝拜城隍神后,再把这丰盛的鸡、鱼、鸭、肉用来接待观看彩楼的客人和亲朋好友,大家就像过年欢度节日那样,欢天喜地庆祝一番,享受着觥筹交错的愉快。
  人们除了观看彩楼外,在彩楼周围的活动区域内,观众们还可以欣赏到闽南著名的梨园戏曲、汉剧、京剧和潮剧等传统戏剧,还有民间的耍狮,舞龙游艺等十分活跃的表演,热闹非凡。据说当时请了“顺天乐京剧班”演出一场(一夜)须大洋260元;“新天彩汉剧戏班”演一场要大洋240元;“三正顺潮剧戏班”每场需大洋300元。这几种戏剧的音色曲调,武功、乐器音响、故事情节和表演艺术各有千秋和特色。当时的老人们喜欢看汉剧和欣赏梨园戏曲,中青年人和妇女喜欢潮剧和京剧。而这些戏班在彩楼活动的十天中,为了展示自己的优秀节目和表演技艺能得到观众的欢迎与喝彩,各戏班都集中精神,全力以赴地参加“赛戏”、“斗戏”、“比戏”,四台剧种都演得十分认真和卖力,争取自己演出的节目和所表演的技艺能得到观众的“喝彩”和赞赏。
  在这十天十夜的活动期间,九峰镇周围的乡村,包括广东省的大埔、饶平等邻省的兄弟县以及邻县的永定、诏安、龙岩和平和西半县各乡村的人们都陆续前来九峰镇观赏彩楼。据说每天都有二、三万人次观众光临,最高潮时一天竟达四万多人次,把平和县东郊的彩楼地变成了人的海洋。
  这种活动的机会确实是难得,据当地的规例,是每十二年举办一次结彩楼。这种文化娱乐活动虽然是俗定十二年举办一次,但是不一定是十二年到了就一定要举办,而是要看后三年或第十二年的年景是否风调雨顺,人们日子是否好过。否则就是十二年到了也无法举办。在明、清年代,特别是康熙年间以来,结彩楼被视为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象征。据《平和县志》记载:“结彩楼极耗人力物力,故不易举办。如民国十五年,旧县城(九峰镇)民众在东门外接官亭结彩楼三座,竟筹备三年,耗银五万元。”可见结彩楼不是一件易举之事。据先辈们说,结彩楼是由地方上的绅士,各姓的房长,富商和大款户等为主,审时度势地以当年的农业年景收成情况来决定是否发起结彩楼活动。同时要组织和成立一个庞大的董事会,推选出60名为董事(俗称头家),从中再选出一名董事长和若干名副董事长(俗称会首和副会首),董事下设立会计、出纳、采购、计划、实施等具体办事机构,进行了各项筹备工作的分工,并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制订了必需严格遵守的有关“乡规民约”。在筹备过程中,董事会的董事每人最少要捐大洋100元。为了融集足够的资金,董事会除了向县城内各商店、富户和社会上进行募捐外,还写信、发请柬向九峰镇籍旅居新加坡、暹罗(泰国旧称)和港、澳地区的华侨募捐,先后用三年时间才筹足五万元大洋,于1926年农历丙寅年十一月顺利地举办了最后一次的结彩楼活动。
  1926年至以后的二十多年中,平和县其他一些乡镇也举办过这种大同小异的结彩楼活动。据史料记载:“同年(1926)霞寨四乡(指霞寨、大坪、小坪、岩岭)民众集资,在文昌宫前结彩楼一座,楼高12层,同时还有演戏、游艺等活动,持续12昼夜。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7月)小溪镇民众集资,在中秋埔(今体育场)结彩楼两座,解放后停办。”可见结彩楼是我县人民喜闻乐见和非常喜爱的一种综合性的文化艺术习俗,是一种集建筑彩塑、花灯、游艺、戏曲、书画、雕刻、剪纸和文物收藏为一体的综合性、多样性、群众性大型的文化艺术活动,体现我县人民在高层建筑、美术装饰、造型设计、雕塑绘画等文化艺术上取得的成就。独具魅力的彩楼文化,她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和聪明才智;是劳动人民、知识分子、社会贤达热爱生活、热爱文化艺术的一种伟大的创造;是人们对风调雨顺、百业丰收、太平盛世和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庆祝和追求。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怀念军大”、“参政议政十二年”、“著名民主人士——林杏雨”、“实业家杨天恩传略”等文章,还收录了《漳州诗存·唐宋卷补拾》。

阅读

相关人物

曾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