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气势超凡,威武坚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848
颗粒名称: 二、气势超凡,威武坚固
分类号: K878.3
页数: 2
页码: 130-131
摘要: 到晚年时积巨资才动工建楼,楼未建成就去世。继由六个儿子、十七个孙子承志建楼,楼直径73.4米,内环平房。外环四楼,外环楼高16米,墙基厚2.5米,底楼用花岗岩石条砌成。层起用土夯筑,夯土的生土要用糯米汤、红糖水、蛋清、石灰作为粘合剂搅拌,经发酵后才上墙夯建“从乾隆间建成至今已有230年历史,墙体仍坚实牢固未见墙体裂纹、墙面剥落,可见夯土技艺的高超。门框、门槛都用粗厚的石条砌筑。大门都是十多厘米厚的硬木板,大门背面有双向门闩;门后石框中间左右有栓洞,另备有大木桩为闩。
关键词: 漳州 二宜楼 古城楼

内容

居住圆楼的蒋承侨老先生说,先祖蒋士熊身居盛世,但居安思危。他青年时买下这块地,便平山整地,着手改溪道。到晚年时积巨资才动工建楼。因工程浩大,蒋士熊操劳过度,楼未建成就去世。继由六个儿子、十七个孙子承志建楼。先后十余年,才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成,圆楼气势超凡,威武坚固。楼直径73.4米,分内外二环,内环平房,外环四楼。外环楼高16米,墙基厚2.5米,底楼用花岗岩石条砌成,层起用土夯筑。据说,夯土的生土要用糯米汤、红糖水、蛋清、石灰作为粘合剂搅拌,经发酵后才上墙夯建,并用石板条作“墙筋”。从乾隆间建成至今已有230年历史,墙体仍坚实牢固未见墙体裂纹、墙面剥落,可见夯土技艺的高超。
  圆楼有三个门,门框、门槛都用粗厚的石条砌筑。大门都是十多厘米厚的硬木板,表面另铆铁板,大门背面有双向门闩;门后石框中间左右有栓洞,另备有大木桩为闩。双重加固,以防撞门。大门上方两端各有“洞眼”,作护门射击之用;如遇火攻烧门,则从“洞眼”冲水倒沙灭火。防门措施可谓周全。
  二宜楼的设计是从御卫出发的。为防利用“云梯”攻楼,外墙一至三楼不开窗,四楼才开小窗,窗口外狭内宽,可作观察与射击之用。最具特色的是,第四层外墙厚度由2.5米减为1.5米,形成一条一米宽的“御卫通廊”。“通廊”环绕全楼,各户四楼都有门相通,一有险情,丁壮立可从各户进入战斗岗位。廊壁上方每隔六米左右设有灯座,供夜间巡卫照明。漫步周而复始的幽暗“通廊”,如步入茫茫的时间邃道,令人感到神秘、深邃、幽远,如处身于古老的战争年代。
  圆楼最下层,每户有一“之”字形传声洞,战时用以传达信息;平时作为深夜归来唤家人开门之用。一楼还设置“地下暗道”,直通楼外溪畔,平时是排水沟,战时可以从“地下暗道”进退或袭击敌人。庭院中有二口水井,源长水冽,汲用有余。楼内积足粮食,也可免虑外敌的包围。二宜楼可御可战,可进可退,防御功能堪称完善。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怀念军大”、“参政议政十二年”、“著名民主人士——林杏雨”、“实业家杨天恩传略”等文章,还收录了《漳州诗存·唐宋卷补拾》。

阅读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