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小提琴艺术发展回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844
颗粒名称: 漳州小提琴艺术发展回眸
分类号: K825.7
页数: 4
页码: 121-124
摘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漳州是一个人口不到十万的古朴的、自给自足的小城市。经济、文化都颇为落后。货郎的“拨啷”鼓声和“子弟戏”遍及城乡。昏暗的洋油灯和响彻全城的教堂晨钟才依稀透着西学东渐的异光。在音乐艺术方面,略谙于音律者很少,更不用说识五线谱音乐理论的音乐家了。对于舶来品小提琴这种艰深的乐器,能把玩者也就寥寥。漳州出现小提琴是与一批留学东西洋的漳籍学子大有渊源。三十年代留学法国,归来后在龙溪中学谋一教席,教的是国文和外语。大概在法国留学时是一位音乐爱好者,所以带回一把小提琴。那把法国小提琴后来脱胶成片我是亲眼所见。这已是五十年代初的事了。
关键词: 漳州 小提琴 艺术家

内容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漳州是一个人口不到十万的古朴的、自给自足的小城市。经济、文化都颇为落后。货郎的“拨啷”鼓声和“子弟戏”(后来改称芗剧、歌仔戏)遍及城乡。昏暗的洋油灯和响彻全城的教堂晨钟才依稀透着西学东渐的异光。在音乐艺术方面,略谙于音律者很少,更不用说识五线谱音乐理论的音乐家了。对于舶来品小提琴这种艰深的乐器,能把玩者也就寥寥。
  漳州出现小提琴是与一批留学东西洋的漳籍学子大有渊源。如:有位漳州市人,名黄士杰。三十年代留学法国,归来后在龙溪中学(现漳州一中)谋一教席,教的是国文和外语。大概在法国留学时是一位音乐爱好者,所以带回一把小提琴。他自己会拉一点,但只自娱自乐,并无带徒。可惜此先生英年早逝。这把琴后来传给他的朋友,一位姓陈的中医师。这位中医师的儿子模仿黄先生拉琴姿势、动作,又看书自学,最后也能不太正规地拉托赛里的《小夜曲》、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等小曲或片段,这已是四十年代后期了。笔者父辈与陈老中医是世交,所以儿时有机会听他拉奏时曾激动不已。后来自己走上小提琴学习道路与此不无密切的关系。那把法国小提琴后来脱胶成片我是亲眼所见。这已是五十年代初的事了。”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迅速发展,音乐教育空前发展,学拉小提琴、二胡的学生也渐渐多了。普及型的小提琴一把一、二十元(旧日人民币一、二十万)已不难买到,但当时工资很低,能买得起的依然寥寥,但毕竟已走向百姓,给以后的小提琴发展提供了可能。
  漳州的音乐教育和小提琴、钢琴的不可或缺的传承人是漳州一中的音乐教师魏德亨老师。他解放前毕业于福建音专师范科,会演奏钢琴和小提琴,还会作曲,写过大合唱曲。他辛勤工作、默默耕耘,对漳州地区音乐教育事业有着历史性的贡献。笔者初中阶段就跟他学过小提琴和钢琴。阴差阳错本是学理科的我最后走上了音乐的道路正是魏老师指引的。他当时教我学习《法拉拉小提琴练习曲》。听说有一本霍曼小提琴基础练习教科书,多方打听,终于借到前两册。那时能识五线谱,学拉外国小提琴练习曲,不啻被看着是“地”才了。要知道,那时中国的整体小提琴水平很低,中央音乐学院1952年小提琴专业的毕业生仅演奏维瓦尔第A小调协奏曲,相当于现在业余小提琴考级第三级的初级水平,更何况漳州业余学小提琴之我辈者。魏老师擅长的是钢琴而不是小提琴,所以教我时间不长,但这个启蒙很重要,我从此起步,走上了小提琴学习、演奏和教学的不归路了。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有一位自学成才的小提琴演奏者高庆安。他勤奋好学,多方求教,凡外地来漳州演出的文艺团体,只要有拉琴的,他总要登门求教,哪怕是演出的间歇。他演奏方法较为正规,会拉奏的练习曲和乐曲也有一定的程度。如《开塞》,《克莱采尔》练习曲,还会拉奏巴哈的《G弦上咏叹调》、贝多芬的《浪漫曲》、柴可夫斯基的《旋律》等外国小品,另有拉莫扎特的协奏曲。中国乐曲如《渔舟唱晚》、《新疆之春》、《新春乐》,特别是那首少数民族风格极浓的《红河山歌》,印象极深。我当时高中刚毕业,正徘徊在前途的十字路口上,因此有时间和机会与他有密切的来往,切磋琴艺。笔者从他那里学到不少东西,按现在的话说叫上了一个台阶。大约是1963年高庆安就考进厦门歌舞团,成为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手。我也进入福建师院艺术系学习了。
  六十年代起,漳州小提琴爱好者已不少了,会拉奏中外小品的也不乏其人,漳州文化馆组织的业余文工团里就有几位既拉二胡又拉小提琴的乐手,虽然不很正规,但还是能拉一些小乐曲的。
  就在此时,有一桩非常事件发生。有一位年龄和水平与高庆安相仿的小提琴青年,虽家在漳州,但与厦门关系密切,师从厦门的教师,常往返于漳厦之间,名字叫什么“径”的人。他是一位极为执着的小提琴爱好者。也许是太热爱小提琴艺术了,不满足于厦门教师的水平,可是家庭出身又不好,上学无门,求教无师,竟然铤而走险泅渡海峡,从鼓浪屿游到对岸的金门岛,在枪弹中居然幸免于难。后来据传说到台北,进台北大学音乐系学习小提琴了。在阶级斗争口号日益高涨的那时,这无疑是一起严重的政治事件,其家属难逃罪责,这种牵连日后恐怕永远说不清了。此人若健在,该有六十多岁了。
  文化大革命兴起后,文艺宣传队遍及城乡,八个样板戏的伴奏全部启用西洋管弦乐队,小提琴陡然走俏,对小提琴演奏者的需求大增。在后来的上山下乡的洪流中,有这一技之长的知识青年至少可以暂时免于田间劳作,说不定还能谋一个令人羡慕的工作。这就大大地激发了青少年学习小提琴的积极性。不但是漳州,就全国而言也是小提琴的鼎盛时期,因此造就了一批小提琴演奏者和爱好者。后来一些有机会上大学学习音乐的工农兵学员中,就是当时的拉小提琴的青年。漳州就有几位进福建师大艺术系学习的。如今都在漳州的中等学校任教。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漳州的小提琴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正式恢复高考以后,在文革中学习小提琴的少年儿童有机会进入音乐院校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这些学生虽然演奏方法不十分正确,但是拉了几年琴,有一定的童子功底。进专业院校后通过音乐知识包括乐理、视唱练耳、民族民间音乐、键盘乐器等的训练,基础较为广泛和坚实,又有小提琴专业教师的几年手把手地授课,普遍都可以达到一定的程度了。八十年代的毕业生水平已不是前几十年的学琴者可以相比的了。能演奏外国大协奏曲的已习以为常,像莫扎特、布鲁赫、孟德尔松、维尼亚夫斯基等协奏曲都是福建师大音乐系毕业生常用的考试曲目。漳州几位毕业生就具有这种程度。现在漳州龙溪师范等中等学校任音乐教师的几位师大的毕业生,他们对漳州的小提琴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承前启后,培养了许多少儿小提琴手,有的程度还不低,许多孩子参加过全国小提琴考级,有几个学生还考过八级、九级的。这在漳州小提琴历史上是空前的。漳州还举办过两届业余小提琴比赛,足见其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了。音乐艺术搭上时代的快车,小提琴音乐是快车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且担负着素质教育的重任。
  简略回顾漳州的小提琴发展路程,我为家乡的小提琴事业的进步由衷地感到欣慰。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怀念军大”、“参政议政十二年”、“著名民主人士——林杏雨”、“实业家杨天恩传略”等文章,还收录了《漳州诗存·唐宋卷补拾》。

阅读

相关人物

石志佗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