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山华侨农场创建简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836
颗粒名称: (一)常山华侨农场创建简况
分类号: F306.1
页数: 2
页码: 117-118
摘要: 云霄常山华侨农场是福建省建场最早、规模最大的一个华侨农场。住草棚、睡地铺,开荒造田,克服各种困难,战胜自然灾害,种下了水果和粮食。到1953年1月1日,正式定名为“十三国华侨常山集体农场”。当时扩大、吸收邻近五个农村大队,包括原来的四个归侨大队,改编成九个作业区。使一批归侨知识青年受到劳动锻炼和革命传统的思想教育。前后历经40多年,先后安置了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尼、越南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归难侨8000多人。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农场面貌发生更大变化,交通运输方便。现在全场面积1.15万公顷,人口1.82万人。据统计,目前农场归侨在东南亚、欧、美、非洲及港、澳、台等数十个国家、地区的亲属达20多万人。
关键词: 漳州 生产基地 农场

内容

云霄常山华侨农场是福建省建场最早、规模最大的一个华侨农场。解放初期,遵照中央“保护华侨利益,扶助回国华侨”的方针政策,为了妥善安置好归侨的生活和让他们参加祖国社会主义生产建设,首先在地处闽南的云霄、诏安、东山三县交界之处,于1952年底安置一批147名马来亚归国难侨。他们先搬进原是土地瘠瘦、草木不长、人烟稀少、一片荒凉、只有七户农民的小村庄——“大水堀”。住草棚、睡地铺,开荒造田,克服各种困难,战胜自然灾害,种下了水果和粮食。到1953年1月1日,正式定名为“十三国华侨常山集体农场”。1959年改名为“国营福建省云霄常山华侨农场”。1960年扩建安置了印尼归难侨,笔者本人于1960年从北京中央侨委奉令带领工作队,下到闽南蹲点就留在常山农场落户,帮助具体负责接待安置归侨工作的。当时扩大、吸收邻近五个农村大队,包括原来的四个归侨大队,改编成九个作业区。1961年秋又接待厦门集美侨校学生180余人,在乌山脚下的柘林山区,建立一青年开荒队。使一批归侨知识青年受到劳动锻炼和革命传统的思想教育。1970年2月下放云霄县管理。1978年收归福建省侨务办公室主管,接待越南难侨1714人228户,成为全国重点华侨农场之一,直到90年代中期农场体制全面进行改革。前后历经40多年,先后安置了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尼、越南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归难侨8000多人。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农场面貌发生更大变化,交通运输方便。北距厦门150公里南接汕头90公里,东临东山港24公里,全场贯通闽、粤两省国道324线和正在筹建中的漳(州)诏(安)高速公路、漳(州)汕(头)铁路均穿行其间,是闽南沟通东西、申联南北的枢纽要地。现在全场面积1.15万公顷,人口1.82万人。据统计,目前农场归侨在东南亚、欧、美、非洲及港、澳、台等数十个国家、地区的亲属达20多万人(其中在香港、澳门定居的达4000余人)。这个农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交通十分方便,农、林、果、副资源丰富,来料加工、观光旅游方便,基础设施大有改善,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地的侨商来场投资大量增加,形成接待华侨、工农生产、开发投资融合一体发展的新格局。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怀念军大”、“参政议政十二年”、“著名民主人士——林杏雨”、“实业家杨天恩传略”等文章,还收录了《漳州诗存·唐宋卷补拾》。

阅读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