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精德高范后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822
颗粒名称: 艺精德高范后人
其他题名: 著名油画家周碧初教授事略
分类号: K825.7
页数: 8
页码: 85-92
摘要: 周碧初,福建省平和县人,早年留学法国,中年旅居印尼,是当代享誉国内外的老一辈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他与徐悲鸿、林风眠、颜文梁等艺术大师为同窗好友,是中国油画界的拓荒者之一,一生献身艺术事业,创作了数以百计精彩纷呈的油画佳作,使具有东方风格的中国油画卓然成派,画艺精,品德高,爱国爱乡,广为中外人士所称道。周碧初教授1903年8月19日出生于平和县霞寨镇一个普通家庭。11岁时,奔波商海的父亲周诵三决意让儿子接受较好的教育,遂把他送到厦门鼓浪屿读小学。1918年考入爱国华侨陈嘉庚创办的集美中学,受到良好校风的陶冶。每逢巴黎各大美术馆举办画展,他从不错漏,观摩借鉴留连忘返。
关键词: 漳州 油画家 周碧初

内容

周碧初(1903~1995),福建省平和县人,早年留学法国,中年旅居印尼,是当代享誉国内外的老一辈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他与徐悲鸿、林风眠、颜文梁等艺术大师为同窗好友,是中国油画界的拓荒者之一,一生献身艺术事业,创作了数以百计精彩纷呈的油画佳作,使具有东方风格的中国油画卓然成派,画艺精,品德高,爱国爱乡,广为中外人士所称道。
  酷爱丹青一生许
  周碧初教授1903年8月19日出生于平和县霞寨镇一个普通家庭。祖父、父亲经商,祖母、母亲擅长绣花。多彩的图案常使幼小的他凝眸以视,心有所悟。6岁时,进乡村私塾读书,显露出爱好艺术的灵性。课余,常沉湎于山明水秀的大自然之中,尤其喜看画师书“大寿”,当人物的颜容笑貌在画师笔下活脱脱出现时,便每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以竹竿为笔,沙地为纸模仿一番,招来人们赞许的目光。11岁时,奔波商海的父亲周诵三决意让儿子接受较好的教育,遂把他送到厦门鼓浪屿读小学。秀丽怡人的鼓浪屿山海奇景更诱发了他的艺术爱好,学业之外,攀山涉水画了不少写生作品。1918年考入爱国华侨陈嘉庚创办的集美中学,受到良好校风的陶冶。三年后又以优异成绩和艺术特长考入厦门美术专科学校。在厦门美专三年,经受正规的专业训练,既学中国画,也学西洋画,眼界大开,艺术审美力、观察力和表现力得到提高。1924年毕业后,旋负籍南洋,在其父经商的新加坡受聘任中学图画教员。南洋群岛风光旖旎,犹如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他。教学之外,潜心作画,焚膏继晷,孜孜不倦,由此激发了到更高的艺术殿堂深造的强烈愿望。他婉拒了慈父要他改行经商的劝导,1925年秋,毅然离开新加坡赴法国巴黎,进日良美术研究院求学,翌年考入法国国立高等美术专门学校深造。留法期间,半工半读,课余在铁工厂打工,晚上进夜校学习法文。他师从印象派名画家约乃斯·罗隆教授,还从各画派中汲取艺术真谛。19世纪中叶的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柯尔培、柯罗等人的艺术,他都用心探索过。对米勒的代表作《拾穗》,还花了三个月时间悉心临摹,笔入肌理。每逢巴黎各大美术馆举办画展,他从不错漏,观摩借鉴留连忘返。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对绘画艺术的至深感悟:“学画当聚精会神于绘画,朝夕勤奋以赴之,无时非困苦之时,无时为游戏之时,不可全靠天才,还当尽于人力”,他奉之为座右铭。恩师罗隆教授很喜欢来自东方的弟子,曾亲切勉励:“你们中国有了不起的艺术传统,将来定会有中国自己的油画”。这更成为他一生难以忘怀不懈探求艺术的巨大动力。在世界艺术之都巴黎的几年深造,他夯实了艺术功底,作品《塞纳河》、《巴比松村》在法展出,受到社会好评。
  1930年周碧初学成回国后,就在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的天地里为创造中国自己的油画默默耕耘。他先任教于厦门美专,1932年转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西画教授,1933年应徐朗西邀请出任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主任兼西画实习教授,1941任教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即后称浙江美术学院,今为中国美术学院)。1949年侨居印度尼西亚,致力创作。至1959年回国定居上海,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油画系。1965年起,调上海市油画雕塑院任专职画师,1986年起任艺术顾问。在长达半个多世纪中,他育才传艺呕心沥血,丹青妙笔出精品。80高龄还徒步登黄山绝顶作画,连名震寰宇的山水画家陆俨少也为之赞叹,当场口占一绝相赠:
  苍松千岁立黄山,物外老人自往返,
  八十犹能登绝顶,手挥彩笔白云端。
  1987年已85岁的周碧初教授还在学生陪同下到长江三峡写生。
  独具一格画艺精
  周碧初在法国攻研油画艺术期间,就从印象派那里引发深刻的思索:印象派从西方人的情趣出发,带着传统的油画技法,走出画室并融入自然还揉合了东方艺术的一些特色而自成体系。我何以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呢?而这一逆向思维引领着他坚持几十年的艺术探索创新。周碧初的油画,善于借鉴西方印象派的艺术手法,在采用对比色并置和反衬技法的同时更注重细笔触和点簇的表现力与生动性,又注意溶入中国传统艺术的点线之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善油画,以风景画和静物画见长。风景画端丽明秀,景、物、情交融形神兼备,经得起深看、细看、久看。静物画布局简炼朴实,色彩和谐,造型别致,虚实相生,精纯逼真。他的画结体质朴严谨,气氛和醇,画面明快或宁静,色彩丰富,晚年作品细笔触和彩点呈现粗细相间长短不一疏落有致,近观与远看显出奇妙变化的视感效果,尤具艺术魅力。从三十年代末起,他就曾在上海、北京、香港、台湾、印尼雅加达、新加坡、福州、厦门等地举办过个人画展,声名四播,精品迭出。1932年就创作《西湖》发表在英国专业刊物《画室》上。此后,他出版的画著、画集右:《西画概论》(1936年,上海出版)、《周碧初画集》(1981年,上海,颜文梁作序)、《周碧初画集》(1993年,上海,沈柔坚作序)。被国内外单位、个人珍藏的佳作有:《言子墓》(油面,印尼前总统苏加诺1954年)、《英雄山》(油画,上海博物馆,1961年)、《菊黄蟹肥》(油画,北京美术馆1982年)、《漓江之畔》(油画,桂林博物馆,1983年)、《苹果》(粉画)、《桃》、《春色》(油画)(上海美术馆1989年)、《梅园》(油画,江苏美术馆1992年)。周教授的画受到吴作人、颜文梁、沈柔坚等著名画家的赞赏。1995年上海油画界成果大展示的《海上油画集》出版发行,15位名家中周教授名列榜首。被公认为我国独树一帜的色彩大师。欣赏过教授油画集的行家、归侨诗人黄若非以《生的欢歌》为题赋诗赞颂,有助于人们领略周教授的艺术风采:
  丹山巍巍,碧水泱泱,
  笔力雄浑,风神俊爽,
  色彩斑澜,声音铿锵,
  中国气派,东方情调,
  ……
  古今独立,一代宗师。
  育才传艺风范存
  周碧初也是素负盛名的美术教育家。他从事艺术教育几十年,深厚的艺术造诣,热爱生活,与时共进的创新精神和海人不倦的治学态度为后辈们所敬爱。教学上,他重视学生艺术性情培养去垒筑坚实的专业基石,常以达·芬奇求艺及其艺术感悟等返身自求并导引画技。他尤其强调生活积累和探索毅力,并辅以身教。对学生不但专业上鼓励点拨,解惑释难,更在生活上关怀备至,真情付出。他平易近人,为人正直谦和厚道,教书之外传授不少生活、做人的哲理,成为青年的良师益友。一些青年甚至连自己恋爱的隐私苦闷都愿意找周老师倾诉。他的家常成了学生聚会之所。许多在他培育下的革命青年,如冼星海夫妇、黄镇、王式廓夫妇、瞿维等人,都先后走向革命,成为杰出之才;吴在炎、沈定一、沈福文、邵洛羊、陈道坦、邱瑞敏、陈逸飞、凌启宁、周凯、万福堂等也成为著名艺术家。
  由于在教书育人和艺术创作上的突出贡献,周碧初教授1960年光荣晋京参加第二次全国文代会,同年当选为上海市侨联委员,1962年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1963年任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1982年被聘为上海交通大学艺术顾问,1986年任上海油画雕塑院顾问,1987年任上海市艺术高级评委,1991年荣获全国归侨侨眷侨务工作者先进个人和上海市侨联、市文化局优秀党员称号,1992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他的学生、著名美术史论家邵洛羊教授曾撰一联盛赞周教授的业绩贡献,颇为精到:
  春风坐帐,育才造士,树人更愈传艺,莘莘学子师恩永;
  妙笔缔境,切问近思,借鉴为我所用,幅幅彩绘情意长。
  爱国爱乡美名扬
  周碧初教授是与时共进的著名归侨画家,他热爱祖国,关心家乡众口皆碑。三十年代初,法国学成即归国投身到发展艺术教育的事业中。1939年正是国难当头之时,他与陈抱一、朱屺瞻、宋钟沅、钱铸九在上海举办五人联合油画展览会,旨在激发同胞爱国抗日之志,产生较大影响。四十年代初,他与友人在漳州石码发起组织“石溪金石书画社”,联络艺术大师丰子恺、徐悲鸿等名家,以文会友,推动家乡艺术交流;书画社成员以“隔江凭吊九龙山,半幅残图当画看,流水替人含国恨,年年横涨不平澜”的诗句抒发对日寇暴行、国破民艰的悲愤心情。旅居印尼10年,艺术创作成果丰硕,在雅加达、万隆、泗水举办个人画展,好评如潮,饮誉印尼画坛。1954年受到印尼总统苏加诺博士的亲切接见,并荣膺总统藏画艺术顾问。他以自己的影响力与印尼华侨团体、进步人士一起为增进中国与印尼人民之间的友谊,为促进华侨与祖国联系克绍前贤,殚心竭力,牵线搭桥。1959年9月,正是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时期,他毅然从印尼回国,以精湛的艺术才华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物质生活困难,他毫无怨言。十年“文革”的浩劫岁月,身处逆流中的他刚直不阿,义正词严,为“造反”者所不容被迫辞职,但仍未曾辍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才得以恢复工作。改革开放、政通人和,他心爽情畅,怀着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诚挚的爱,老当益壮健走四方,艺术灵感如水银泄地,妙笔结彩高歌盛世,佳作迭出构成令人赞叹的高年艺术辉煌。1984年7月1日,82高龄的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政治上追求进步的夙愿。
  对生养他的故乡,周教授怀有“母恩深厚尽反哺”的赤子之心,深情关注家乡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并做出至诚无私的奉献。1982年开始,他先后三次把自己珍藏半个世纪的120幅近现代艺术名家(如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吴作人、唐云、沈柔坚等人)字画无偿地捐赠给家乡漳州市、平和县人民。这些艺术巨匠的作品,有的是他一生省吃俭用购买所得,有的是友人盛情所赠,都是价值不菲的艺术珍宝。1993年他又将凝结着自己心血创作的一批油画佳作无偿地献给平和人民。他在耄耋之年,还不顾劳累,千里迢迢返回故乡,举办了个人画展,并亲自向家乡学子授课。周教授的高尚品行深得人们普遍赞誉。1993年平和县政府拨出专款,在县城小溪镇中山公园内兴建了周碧初艺术馆。
  斯人仙去后人敬
  1995年9月6日12时15分周碧初教授因结肠癌在上海瑞金医院逝世,享年93岁。
  周教授是1994年被特邀参加上海黄浦旅游节举办的“海派画苑十老千岁蟠桃盛会”,同年11月因病住入上海瑞金医院治疗的。住院期间,上海市长徐匡迪,副市长龚学平等主要领导曾拨冗亲往医院探望慰问。
  周教授逝世后,上海《新民晚报》作了报道。9月15日在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上海市、漳州市、平和县的领导,上海市委宣传部、文化局、侨联、美协、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油画雕塑院等有关方面领导、代表及先生的亲属、生前友好、学生等300多人出席并敬献花圈、花篮或挽联。殡仪馆大厅播放着周教授生前最喜爱的潮州音乐《哀思》,四周簇拥着包括全国政协副主席苏步青、全国侨联、中国美协、中国美院赠送的200多个花圈花篮。前往吊唁的各界人士对这位艺精德高的老艺术家深情鞠躬送别。庄严肃穆的追悼会由上海油雕院院长、著名油画家陈古魁教授主持,上海市文化局局长致悼词,高度评价周碧初教授的艺品人品和进取精神,上海《新民晚报》评价周教授“创造了具有东方风格的中国油画一派”。
  周教授逝世后,他的高足、著名雕塑家陈道坦教授向平和县周碧初艺术馆赠送了周碧初先生浮雕头像。全国各地许多艺术家、著名人士敬佩周先生生前的画品人品,也纷纷寄来艺术佳构,现平和县周碧初艺术馆收藏的艺术珍品已达400多件。该馆已成为青少年爱国爱乡教育的基地。
  1997年上海美术馆还专发了周碧初诞辰95周年纪念封,并介绍周教授生平业绩,怀念表彰这位“方方正正做人,认认真真教学,纯正的艺术家和可亲可敬的教育家”。
  周碧初教授精湛的油画艺术惠泽后学,他的高尚品行垂范后人。
  (注:本文撰写过程中蒙周碧初的亲属周伯奇、蔡清惠,平和县周碧初艺术馆负责人林明才、漳州市图书馆馆长张大伟诸贤俊鼎力支持,提供大量珍贵材料,特致谢意)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怀念军大”、“参政议政十二年”、“著名民主人士——林杏雨”、“实业家杨天恩传略”等文章,还收录了《漳州诗存·唐宋卷补拾》。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周林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周碧初
相关人物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