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曲相系两岸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761
颗粒名称: 芗曲相系两岸人
分类号: D618
页数: 7
页码: 172-178
摘要: 得有机会与海峡彼岸的歌仔戏艺人和学者相会,在当时芗剧界是比较有影响的剧团之一,在金山乡都美村采访了当年组建都马抗建剧团唯一幸存的合股人之一——卢衍宗。因为该团掌班叶福成和主要演员一梅(青衣)、八治(小生)、和尚仔(老生)、龙水等人跟班主洪汉争执而脱班。都马剧团才顺利地留在台湾演出,台湾观众更喜欢观看剧情曲折离奇的连本戏和有,都马剧团从此作了台湾留客。曾尝试聘请台湾歌仔戏演员入团,或请福州班演员来加演《三国志》,戏文搭配原来改良戏的精彩剧目《白蛇传》、《训商辂》、《梁祝》、《陈三五娘》等。
关键词: 海峡两岸 文化艺术 交流合作

内容

漳州、台湾同胞本同根,人同缘,曲同音。改革开放20年来,海峡两岸文化艺术交流日臻。1995年10月,我应台湾民俗艺术基金会之邀,出席“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研讨会”,得有机会与海峡彼岸的歌仔戏艺人和学者相会,共同探讨歌仔戏艺术,加强交流和合作。同时,拜读台湾《汉学研究》刊载的《都马戏来台始末》等文章,更详细地了解南靖县都马剧团去台得誉的情况。
  (一)
  南靖县都马抗建剧团组建于1941年,在当时芗剧界是比较有影响的剧团之一。1948年,该剧团赴台湾演出,就此留在台湾。它在客观上充当了海峡两岸歌仔戏(芗剧)艺术交流的特殊使者。
  1990年10月,我在原南靖县文化局长陈其川、原南靖县芗剧团团长谢崇山和金山文化站卢丽英的支持和陪同下,在金山乡都美村采访了当年组建都马抗建剧团唯一幸存的合股人之一——卢衍宗,了解都美抗建剧团的组建往事。
  1941年,“新来春”戏班在南靖县金山乡附近一带演出。因为该团掌班叶福成和主要演员一梅(青衣)、八治(小生)、和尚仔(老生)、龙水等人跟班主洪汉争执而脱班。金山乡老百姓热衷于办戏班。是时,在金山乡已办有“金乐春”、“碧和升”两个班,还想办第(二)
  1948年农历十月廿四日,想入台湾演出的都马剧团在台南安平港靠岸。由于没有台湾的身份证明和担保人,连人带船被扣留在安平港。正巧,这一天碰上安平港举行庙会,由一个叫“阿松”的人出面作保,让都马剧团上岸为安平港演3天野台戏。戏演出,水平高,受观众欢迎,3天的档期一延成10天。后来,在当地地方人士作保之下,都马剧团才顺利地留在台湾演出。
  都马剧团留在台湾之时,正是歌仔戏处于巅峰时期,不乏演出机会。该剧团演唱的悦耳[杂碎调],台湾观众也相当兴趣。但是,台湾观众更喜欢观看剧情曲折离奇的连本戏和有“新鲜刺激的内容,玄奇怪诞的作法”。而都马剧团每出戏只有一至两本的固定剧本格式,大段唱腔又配上繁重的身段表演,致使戏剧节奏过于缓慢,所以票房压力比较大。都马剧团起初不以为然,认为只要渡过半年的演出期就要重返大陆回南靖。1949年10月大陆沿海解放,海峡两岸藩篱相隔,都马剧团从此作了台湾留客。
  都马剧团在台湾,为了生存,曾尝试聘请台湾歌仔戏演员入团,或掺入台湾歌仔戏的唱腔,或请福州班演员来加演《三国志》,但都没有获得成功,只好潜入小乡小镇巡回演出。在这段惨淡经营的日子里,都马剧团不断的摸索台湾观众的口味,将原来孤本戏加油添醋,扩充到二至四本,增加剧情变化,又折散长段唱腔,戏文搭配原来改良戏的精彩剧目《白蛇传》、《训商辂》、《梁祝》、《陈三五娘》等,加上保留改良戏曲调的特色。于是,剧团慢慢得到台湾观众的认可,票房略有起色,又渐渐地从农村回到城市剧场演出。
  1951年,都马剧团与鹿港乐观园戏院订了10天的演出期。戏演到第4天,戏院突然派人来交涉,说因“虎风越剧团”要在该戏院慰劳军队,都马剧团必须让出6天演期,经济上的损失给予补偿。都马剧团不得不停戏,在台下观摩越剧团演出6天。想不到,观摩越剧的收获巨大,意外地给都马剧团提供良好的转机。
  首先,都马剧团向越剧团学会《孟丽君》这出戏,并把她改编成10本的连续剧;其次,模仿越剧的服装、鞋帽,新颖的搬上舞台;其三,为了满足观众对越剧唱腔的喜爱,该团引用一小部分越剧曲调,保持用江浙口音演唱。都马剧团这些举措,在台湾观众中引起轰动。都马剧团把越剧的行头嫁接过来,运用在歌仔戏舞台上,这种新形式被观众誉为“都马特色”,纷纷被冠上“都马头”、“都马挂”、“都马靴”等好名称,成为当时台湾歌仔戏界的流行扮装,从此更加奠定了都马剧团在台湾的根基,她们演出所到之处,不用化装 “彩街”作广告宣传,戏院就满座。自此,悦耳动听的[杂碎调]也广为流传,并被雅称为[都马调]。该团常演唱的改良调也被冠上[都马哭]、[都马叠]、[都马尾]、[都马走路调]……等名称。
  都马剧团继《孟丽君》之后,团内叶福成又陆续编写了《唐伯虎》、《双珠凤》、《陈靖姑脱胎》、《刘汉卿》、《八才子》、《李广大闹三门街》、《柳树春大闹嘉兴府》、《再造天》(《孟丽君》下集)。这些剧目都按照台湾观众的口味各写成10本连续剧。这些剧本的上演,使都马剧团盛名不衰,并于1953年以一出《毋忘在莒》荣获台湾“第二届地方戏剧比赛”头奖,都马剧团的名声可以说推向顶峰。据台湾歌仔戏第一苦旦廖琼枝回忆:当时歌仔戏班凡是跟都马剧团同地演出,演员们便会趁不上戏的空档跑去观摩都马剧团演出,并在台下偷偷地学唱[都马调]。
  1954年,都马剧团叶福成首次筹划将歌仔戏《六才子西厢记》搬上银幕,聘请话剧演员邵罗辉当导演、廖良福为摄影师,叶自己负责监制和编剧,演员和工作人员全部由都马剧团人员承担。但由于仅是利用剧团流动演出的空档进行拍摄,录音机和洗印机都是自己制造,拍拍停停,等到全长1小时40分钟的片子全部拍完,才组织演员对口型录音,加上投资合股的朋友生意失利,资金不足,使原定用16毫米的机器拍摄后复制成35毫米机子用的胶带的计划变成泡影,成片灯光不足,画面模糊,结果于1955年6月23日在万华大观戏院首演,卖座奇差,只放映3天即匆匆下片。这件事大伤了都马剧团的元气,损财甚大,声誉下跌。叶福成从此丧失了经营信心和创作欲望,都马剧团再没有新戏出台,老戏重复上演,卖座一日不如一日,逐渐走下坡。
  1957年12月,都马剧团应菲律宾侨领吴金聘之邀,在菲律宾公演半年,许多团员回台后另谋出路,都马剧团就此散班。过不久,叶福成另招收一批读初中的女演员重组剧团,取名“郡风歌剧团”,又维持了几年,大约到台湾电视兴起、内台歌仔戏大势已去时,该团又渐渐地散班了。
  现在台湾尚能找到的原都马抗建剧团的成员有:
  张一梅,生于1921年,早期在“七子班”学南管,后来到龙海浒茂“咸草班”当演员,在团中担任副旦角色。由于她扮相俊俏,唱做俱佳,受到本团正旦“水庆”的排斥而脱班,加入南靖县都马抗建剧团,数年后与叶福成结成夫妻,是该团的当家旦角,1948年随团赴台湾演出。
  林天成,生于1926年,大约17岁加入都马抗建剧团,随团赴台演出。两三年后,转入台湾歌仔戏班,现在台北“胜珠歌剧团”担任文武老生。
  丁顺谦,1935年出生,约13岁左右加入都马抗建剧团,工丑角,随团赴台演出。都马剧团散班后转入其它歌仔戏班,现与夫人陈春梅(台湾人,1937年出生,原先在台湾歌仔戏班当演员,15岁加入都马剧团,是该团当家花旦,在电影《六才子西厢记》中担任女主角崔莺莺)。后在台湾文莱华人社团教授歌仔戏。
  (三)
  台湾歌仔戏形成于台湾,本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传入大陆,自此在闽南盛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占据台湾,从此海峡两岸处于隔绝状态,两岸的歌仔戏都遭到禁演的厄运。但艺人们为了生存,为了酷爱歌仔戏艺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歌仔戏进行改良。比较成功的是在漳艺人邵江海等,从歌仔戏音乐的主要声腔的母体——锦歌中吸收新的营养再创新腔[杂碎调]。这个新腔有原来歌仔戏主要唱腔的味道,又有别于原来的曲调,她成为歌仔戏声腔中的同血缘的新生儿。南靖县都马抗建剧团缘属其胎,1945年抗战胜利后,海峡两岸解冻通航,该团便充当大陆到台湾交流歌仔戏(芗剧)艺术的第一个使者,带着大陆艺人对歌仔戏改良的成果踏上宝岛,其悦耳动听、朗朗上口的[杂碎调],一下子风靡全岛,并被爱称为[都马调]。从此,[都马调]传遍所有的台湾歌仔戏班。时过几十年,[都马哭]、[都马叠]、[都马走路调]等,仍在台湾歌仔戏界使用。犹以[都马调]最为突出,她与台湾歌仔戏的[七字调]并驾齐驱,成为台湾歌仔戏的主要唱腔之一。台湾歌仔戏界对此有个形象的比喻:[七字调]是“吃饭”,[都马调]是“配汤”,[江湖调](大陆芗剧界称之为[卖药哭])是“配菜”。都马剧团去台,丰富了台湾歌仔戏的声腔,使台湾歌仔戏的艺术进一步得到发展,这在歌仔戏发展史上是一大功劳。
  都马剧团初到台湾,大胆地吸收越剧的化妆和行头。这种横向借鉴其他剧种的艺术溶化、吸收为己用,提高了都马剧团的身价,也促进了台湾歌仔戏艺术的进步。
  都马剧团首创拍摄歌仔戏第一部电影。虽然未获得完满成功,却鼓舞了台北“拱乐社”歌仔戏老板陈澄三,继都马剧团拍摄《六才子西厢记》之后,于第二年成功地用35毫米的胶带拍摄了第二部歌仔戏电影《薛平贵与王宝钏》。
  都马剧团的芗剧源于台湾歌仔戏却有创新,而后入台湾演出得誉,改革艺术,形成久仍传唱的“都马调”。往事已过几十年,尽管该剧团早已散班。直至今日,老辈台湾人还忆念她;都马剧团创建地的金山人也思念她。真是芗曲相系两岸人。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周恩来与首届人民政协”、“最难忘的幸福时刻”、“计生工作三十年”、“新中国体坛的漳州骁将”、“剪纸艺术家陈秋日”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松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