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船明烛送瘟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760
颗粒名称: 纸船明烛送瘟君
分类号: R183.9
页数: 6
页码: 166-171
摘要: 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种严重摧残群众(特别是青壮年劳力)的地方性疾病”共产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我市首例病人发现于龙海县港尾乡汤头村,省血吸虫病防治所于1955年10月派出人员,配合我市医务人员对龙海做了四个月调查,初步证实该县港尾乡上午、汤头、梅市和浮宫乡丹宅村有血吸虫病流行;对漳浦县石榴乡田寮、长兴等20个村进行人群粪检1278人,还发现佛昙、京野两个疫点。对两县紧邻的盘陀岭附近村庄进行调查,发现云霄县火田乡古楼、瓦坑、佳园三个村为血吸虫病流行区。
关键词: 漳州市 瘟疫 防治

内容

(一)
  血吸虫病在我市流行有500余年历史,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种严重摧残群众(特别是青壮年劳力)的地方性疾病,俗称“大肚子病”。由于疫病严重感染和流行,有的地方家毁村废,人丁锐减,田园荒芜,群众生产和生活遭到严重破坏。云霄县古楼乡白楼村,明朝时是一个“千丁大村”。周围有7个小村落,由于血吸虫病流行,至1949年解放时仅剩两个社,许多村民因感染罹病,面黄肌瘦,腹鼓肢颤,未老先衰,挣扎在死亡线上,村落呈现一片萧条凄凉景象。
  建国后,共产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积极开展调查研究。1954年,我市首例病人发现于龙海县港尾乡汤头村,患者林光辉,因腹水到厦门市第一医院就医,肝脏穿刺发现血吸虫卵而确诊。同年,漳浦县石榴乡田寮村崎头,也发现该村在福建医学院读书的学生张缉章,体检时查出为血吸虫病阳性患者。根据这两个病例线索,省血吸虫病防治所于1955年10月派出人员,配合我市医务人员对龙海做了四个月调查,初步证实该县港尾乡上午、汤头、梅市和浮宫乡丹宅村有血吸虫病流行;1956年3月,对漳浦县石榴乡田寮、长兴等20个村进行人群粪检1278人,发现阳性病人193人,阳性率高达15.1%。此外,还发现佛昙、京野两个疫点。
  1956年6月,根据云霄群众反映和漳浦调查材料所得,对两县紧邻的盘陀岭附近村庄进行调查,发现云霄县火田乡古楼、瓦坑、佳园三个村为血吸虫病流行区,1957年12月,又发现华安县汰内村,病人蔡金因肠梗阻到专区医院就医,经检验确诊为血吸虫阳性病人。于是,专区医院检验科主任医师王济民带领一批医务人员到其家乡汰内进行调查,在汤坂附近三房祠堂前渗水烂泥草埔发现血吸虫病中间宿主钉螺,经报省检验为阳性,确诊为流行区。经过线索调查后,全市各县(区)开展扩大范围和可疑地带疫源地的全面性普查,至1958年4月基本摸清血吸虫病分布区域和疫情,确定漳浦、云霄、龙海、华安四个县为流行区。分布于15个乡、58个村(农场),213个自然村,病人2630人(晚期病人54例),病牛1001头,钉螺分布面积2710815平方米,疫区受威胁人口为8万余人。
  这四个县的血吸虫病流行,给群众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威胁和侵害。建国前,流行区有100多个村庄惨遭灭绝,田园荒芜,有的家庭妻离子散,背井离乡,远逃他方;到处可见断壁残垣,荒冢垒垒,一片凄凉。龙海县港尾乡旧社会时流传一首民谣:“港尾圩,乞丐圩,棺材日日抬不离,夫哭妻来妻哭夫;港尾圩,乞丐圩,媳妇娶入不见喜,男人大肚皮,脚手像树枝。”这是旧社会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悲惨生活写照。
  (二)
  根据省委指示,中共龙溪地委和专署于1956年2月22日成立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四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及其乡,也相应建立防治机构。为了加强防治血吸虫病的业务技术指导,漳浦和龙海县(原海汀县)单独建立血吸虫病防治站,云霄、华安在县防疫站设血防股,分批分期培训技术骨干,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防治活动。
  早在1955年冬,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就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并发出一系列重要指示。1958年6月30日,毛主席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一篇“江西省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新闻报道,感受到人民群众的创造力,看到劳动群众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苦难里获得新生,高兴得一夜不能入睡,“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写下了著名的“送瘟神”诗二首: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这篇振奋人心的诗篇,大大鼓舞了大江南北消灭血吸虫病的决心和斗志。我市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大规模组织发动群众,开展了根治血吸虫病的战斗。
  一、大面积消灭钉螺。钉螺是血吸虫病毛蚴寄生的中间宿主。消灭钉螺,就是切断传播途径。我市钉螺分布地域属山丘型。沿水系流向疏密相间,断断续续分布于湖沼、山坑、溪道、灌溉沟、稻田、洼杂地、潮湿草坡、乱石引水沟等地带,盘根错节,环境复杂。钉螺孳生繁殖快,扩散面积广,铲除消灭难,钉螺密度和感染率高。各县根据不同环境地域,制定不同灭螺措施。党委书记亲临疫区坐镇指挥,县委委员分片包干负责,亲临疫区第一线,组织各行各业人员支援,各县均有上万名民工上场,包括城镇居民、职工、干部、教师、学生、农村社队社员。从1958年春开始至翌年夏季,共消灭了大面积钉螺2101988平方米,占钉螺分布总面积78%以上。有的县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对疫区土地、螺情、水利灌溉等进行全面规划和改造,大打灭螺歼灭战。龙海县组织14000余人,在重点疫区港尾上午村,采用土埋为主的方法,开新沟填旧沟,开新溪填旧溪,连续奋战,消灭钉螺124,550平方米。漳浦县投工12万人次,把有螺水系申内溪,一条弯弯曲曲长达13公里的旧河道填掉,新开一条长9公里、宽30米的新河道,平整水田5000亩,扩大耕地面积400余亩,重新安排灌溉水道,彻底消灭钉螺繁殖孳生地。
  1959年后,转入以专业队为主的防治措施,组织基层灭螺专业队,定期对疫点进行反复查灭。60年代初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血防进展缓慢,螺情有所回升。1964年,贯彻全国第九次血防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血防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扭转血防被动局面。再次掀起血防高潮,坚持反复查灭,把血防工作做深做细。
  二、分批分期治疗病人、病牛。四个流行县历年来共检查疫区人群118,995人,发现病人2630人,平均每人粪检均在6至10次以上。在治疗上,各县先通过试点,总结经验,采取按季节和病情,分类集中治疗。医药实行全免费优待。农忙治疗小孩、妇女和老人;农闲治疗青壮年。并按病情和体质,分别采用锑剂短程(三天)或长程(二十天)疗法。云霄县采用硝硫氰氨(7505)治疗61人,或吡硅酮二天疗法,对晚期病人配合中药或手术。这期间,四个血防县对已查出的病人98%以上进行治疗。对历年检查的耕牛29375头,发现病牛1001头,配合兽医部门进行有效治疗。
  三、疫区卫生管理,为彻底改变疫区卫生面貌,杜绝血吸虫病重复感染,四个血吸虫病县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卫生基本建设。漳浦县采取“治本为主,标本兼治,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办法,加强疫区卫生建设,实行两管(管粪、管水)和个人防护,共建简易自来水池42座,修建水井366口,建成无害化卫生厕所237座,沼气池236座,猪牛舍7359间,密封贮粪池104个,填旧粪池1248个。云霄县流行区填掉不符合卫生要求的粪池、旧厕816个,新建卫生公厕62座,密封贮粪池63个,沼气池154座,移建牛舍、猪栏377间,根本改变疫区的卫生条件,深受群众拥护和赞扬。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党政领导机构瘫痪,卫生医疗部门被批判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把防病灭病批判为“重防轻治”、“保命哲学”等等,县血防站、卫生防疫站机构撤销,专业技术干部下放或调下基层,血防工作处于停顿或半停顿状态。
  (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一步调整充实领导机构,加强和恢复专业技术队伍,大大加快血防步伐。这阶段,由于疫区大面积钉螺已被消灭,残存钉螺转为零星、分散、隐蔽、稀少分布,查螺灭螺难度较大,主要采取专业队长期驻点,分片包干,反复查灭,以彻底改变钉螺孳生环境。1978年后转入分类指导,巩固灭螺成果。根据中央血防领导小组颁发《消灭血吸虫病技术指导和考核办法》的要求,对疫区进行考核、鉴定、验收。据资料统计,自1956年起至1985年止,四个血防县共查螺面积达255,915,728平方米,投工46万工日。发现有螺面积3,854,040平方米,组织灭螺投工56万工日,扩大消灭钉螺面积9,202,784平方米。1978年后,由省、市血防办联合组织对疫区进行复查验收共11次,抽查历史钉螺区1,334,972平方米,螺区外围1,301,897平方米,均无发现钉螺;抽查原血吸虫病患者1007人和人群(历次粪检阴性及15岁以下儿童)12209人,结果均为阴性,又抽检5周龄以下的耕牛621头及羊98只、狗51只、猫16只,公厕157座。原螺区野鼠943只,小白鼠感染试验398只,结果均无发现血吸虫的虫卵、毛蚴、尾蚴或虫体。经省委血防领导小组考核批准:云霄县自1979年元月起为消灭血吸虫病县,为全省第一个消灭血吸虫病县。华安县自1983年4月起为消灭血吸虫病县;龙海县自1985年7月起为消灭血吸虫病县;漳浦县自1985年7月起为消灭血吸虫病县。至此,疫区人民经历了艰辛、曲折、反复的防治斗争,终于根除了血吸虫病,改变了疫区卫生面貌,在四化建设中迈出了新的步伐。漳浦县石榴乡长兴村人民欢欣鼓舞,建造了一座“送瘟神”纪念碑,铭载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人民齐心协力,奋发图强,根除血吸虫病的丰功伟绩,永志不忘。
  原云霄县政协副主席董楚扬眼见火田四村根治血吸虫病,欣然执笔填词在《诗词集刊》发表以颂之。《大江东去·喜赋火田四村根治血吸虫病》:
  清川红照,望盘陀岭下,犹存残屋。忆昔小虫侵病发,憔悴凄怆盈目。田野荒芜,萧疏冷落,闾里多孤独。桑沧新代,正宜根绝康复。
  欢庆送走瘟君,灭螺除疾,党澤为民福。丁口增生形体壮,一片繁荣神速。岁岁丰登,鱼肥豕旺,芳草牛羊牧。物殷人寿,吹笙弹瑟歌祝。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周恩来与首届人民政协”、“最难忘的幸福时刻”、“计生工作三十年”、“新中国体坛的漳州骁将”、“剪纸艺术家陈秋日”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江耀清
责任者
江如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