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人家辈出大学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757
颗粒名称: 土楼人家辈出大学生
分类号: U412.37
页数: 5
页码: 150-154
摘要: 但另一道引人注目的新文化风景线——土楼人家辈出大学生。则毕业于西南大学化学系。历任云南师专科院校教授,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塔下村民及其出洋侨胞对发展家乡教育事业更加重视,张万太是共和国成立后村中第一个进入北京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学生,张光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本科五年制学习。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武汉科技大学测绘学院毕业后。毕业于西安学院市政建设工程系的张勤字,张鹏书在华东军政大学、福建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历任福建教育学院史地系主任、省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副教授。张永年在广西师范大学毕业。
关键词: 书洋乡 土楼 大学生

内容

地处南靖县山区的书洋乡,全乡有土楼340多座(其中塔下村就有60余座),河坑、田螺坑两个自然村奇特的土楼群独揽风骚,扬名于世。
  土楼,它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杰作,随着千百年时空跨越,沉睡的土楼揭开面纱,向世人展示它古朴壮观的神奇风彩。但另一道引人注目的新文化风景线——土楼人家辈出大学生,也给上楼区锦上添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年来,这三个村社4000余人口,已经培育170多名大学生。他们中,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毕业生,有博士、硕士研究生,有大学教授、高级工程师,有部队团级干部,还有在蓝天作业的空姐……
  座落在塔下村东山麓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德远堂”张氏家庙,竖有二十杆石龙旗,就是土楼人家文化积淀的印迹,他们敬教重才的传统观念的反映。在清代,前后出过进士、举人、拔贡等十余人。民国初期,废科举办新学。塔下村约有1200多人,于民国二年(1913)就创办“培英小学”,并破例招收童养媳江单富等多人入学。接着,在侨胞资助下又办起“聚英小学”、“群英小学”(后建新校舍改名“新民小学”)、南政小学,在校学生300多人。至1949年解放时,南靖县有留学生10人,大学生20人。其中十一名却是来自塔下的土楼人家子弟。他们是:张敬甫(乳名庆九),第一个跨出国门进入法国里昂大学法律系深造的留学生。还有,念英国伦敦大学的张南镇、张南海。香港医科大学毕业的张顺道。张庆达(字希真),则毕业于西南大学化学系,历任云南师专科院校教授。张汉(乳名善初),就读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法律系。张琳瑛是村中第一代女大学生,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见长油画。她爱人董希文是油画名家、著名油画“开国大典”作者。张敬忠,上海美专毕业,擅长国画。这十一名大学生当时在族中虽然风毛麟角,但影响很大。
  1949年10月1日,土楼人家迎来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在党和政府重视教育的政策鼓励下,塔下村民及其出洋侨胞对发展家乡教育事业更加重视。1951—1984年,侨胞捐资新建曲江华侨中学、南欧小学、塔下小学和曲江小学,总建筑面积9000多平方米,为施教育才创造了良好条件。
  50年代,塔下村人口约2000余人,在校中、小学生数400余人,出了五名大学生:1954年,张万太是共和国成立后村中第一个进入北京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学生。毕业后,长期在解放军总后勤部工作。1957年,张光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本科五年制学习,毕业后从事艰苦的地质矿产勘探工作。张鸿祥,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曾在广西一所大学工作,多次参加全国高能物理研究会。张万通,武汉科技大学测绘学院毕业后,长期在国务院测绘总局等单位工作、高级工程师。毕业于西安学院市政建设工程系的张勤字,高级工程师,毕生献身边疆建设事业。张鹏书在华东军政大学、福建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历任福建教育学院史地系主任、省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副教授。他们为新中国早期建设事业奉献年华。
  从60年代至1987年的27年中,塔下村人口增至3000人。大学生由50年代的五名增加到五十五名。他们是:毕业于广州暨南大学的鹏伟,历任山东省侨务办公室副主任、枣庄市副市长。张永年在广西师范大学毕业,历任原校及广东民族大学外语系副教授。他在美国进修后,谢绝重金聘用而返回祖国报效。张炳亮长期担任福建省委党校哲学系副教授、理论研究室副主任、省中国哲学研究会副会长、《学习月刊》主编,专著《中国哲学讲座》等。还有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毕业的张兰珍,在厦门大学毕业的张志雄、张健、张扬、张文彪,南京军政大学、广州中山大学毕业的张俊东等。在新中国的怀抱里,土楼人家辈出大学生,真是山区客家的盛事。
  塔下村为了进一步办好教育,培养造就更多更好人才,村中十位退休教师于1986年发起组织全县第一个群众性“德远堂教育基金会”,基金会主任张翰炎(原南靖政协副主席,退休)。他说:基金会成立得到侨胞鼎力支持,现已筹集数十万。新加坡侨胞张奕聚设“荣汀奖学金”(大学生奖学金专项),凡考取大专院校学生每年每人发给奖学金港币1000元(延奖至毕业)。此外,基金会还设有奖教、奖助学金等项目。教育基金会成立大大鼓舞青少年学生。现在,全村学龄儿童全部入学,在校中小学生500多人,实现“无文盲村”。11年中,已涌现66名大学生。其中留学生一人,硕士生三人,比解放后的前38年还多十余名。这是土楼人家文化素质提高的又一次飞跃。1993年,基金会举行第五届领奖大会,会场对联“百年树人教育为本,千秋伟业人才领先”。把为祖国培养人才作为响亮的口号提出来。这一年,就有13人考上大学,是村里考进大学人数最多的一个年份。这六十六名大学生中,女生有十七人。他们中,张帆取得上海交大硕士学位后,在美国纽约州克拉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张志刚,1992年就读福建教育学院时参加全国大学生“看中国”论文比赛,他的作品《从村姑田汉到土专家》一文荣获三等奖。志刚毕业后留校任团委副书记,荣获省级优秀团干部称号。张向辉,1994年高考理科成绩名列全县榜首,是村中第一个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大学生,现在校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张豪源,毕业于上海华东政法学院,已取得社会科学硕士学位。张泽煌已领到福建农学院果蔬专业硕士学位。张艺华(女)高考文科成绩名列全县第一,录取北京师范大学。张毅勇录取西安交通大学。还有张毅龙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大学,张钦进、张晓金(女)分别进入上海、北京体育学院等等。这批大学生中的张豪源、张清浪、张志刚、张朝阳等,在校时就加入中国共产党,有的当班长、系党组委会、学生会干部。毕业后走向社会,成为机关单位的骨干或领导,在工作中做出贡献而获誉。毕业福师大的张清浪,1998年被评为市、县新闻工作、市政治思想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师范院校毕业的张素巧、张清影等分别荣获市、县教育先进个人。
  从土楼走出来的子弟,有的一家满门是“大秀才”。张庆达教授和他五个儿子都是大学毕业的。张鹏书、张永年这两对夫妇都是大学副教授,各有一对儿女也是大学生;张炳星、张万才各有两个儿女、张炳明父女三人也是。张鸿虎父子四人均受过高等教育。在家务农的张万隆含辛茹苦把弟弟和女儿培养成大学生。
  从塔下土楼进入高等学府的年青小伙子,将一年比一年多,一代比一代强。这是与村中加强中小学基础教育密切相关的。河坑这个自然村,共和国成立初期约有600人口,有初级小学一所,学龄儿童80多人,入学率不及50%。现在,这里有1300多人,不但有小学,还有幼儿园,百分百学龄儿童入学,已实现“无文盲村”。建国50年来,河坑村就出了33名大学生(其中女生11人)。张玉宪、张万基等毕业师范院校,是村中建国后第一代大学生。六、七十年代,张鸿侑(女)考取福建师范大学,张炳兴毕业于福州大学。改革开放20年来,就有大学生22名,比改革开放前28年多出一倍。他们有取得硕士学位的张信忠,有考进上海理工大学的张宏锦,有进入西安财经学院的女生张碧凤,有毕业于厦门航空学院、现在厦门航空公司当空中服务员张丽文等。张玉宪、张万基、张鸿侑等十三位师院毕业,把青春献给美丽的人民教育事业。张国栋长子福大电子专业毕业,老二漳大毕业,兄弟俩在厦门创办电子业,有所成就。张庆华等克勤克俭把两个儿女培养成大学生。年过花甲在家务农的张廷清家庭并不宽裕,却把儿子培养成硕士研究生。这是土楼人家对知识价值的观念升腾。
  田螺坑的土楼群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田螺坑的黄攀熙,1962年毕业于龙溪师范,是村社里第一代学历最高的人,现有一子一女都是大学生。他说:田螺坑这个小山村,建国初期约有150多人。没有学校,有五个八九岁的孩子背着书包手提饭篮,走羊肠小道到三里外的学校读书。现在村里人口增至500人,办起小学,在校学生40余人。改革开放20年来,小山庄人文蔚起,不但有10多名中专生,还有16名大学生。其中厦门大学四人,军事院校两人。黄南仲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硕士研究生;黄雪琴是村里第一代女大学生,厦门大学艺术系毕业后,担任中学音乐教师。黄玉书五口之家出了两名大学生。黄玉书和大学毕业老二、北京警官学校毕业女儿黄彩霞,都是在职警官,被人们誉为土楼里新一代“书香人家”。黄国平、黄国雨兄弟俩都是大学生。黄国平福大毕业应征入伍,后再进军事院校深造,现为某部团级干部。村民黄增加夫妇靠勤劳双手把两个儿子栽培成栋梁材,老大黄志杰军事院校毕业,现为团级干部,老二黄志武财经院校毕业,现为县人行骨干。这些来自土楼的大学生为祖国建设事业发热放光。田螺坑老区人民,旧社会饱受没文化之苦。今逢盛世,教育事业发展,人才层层而出。新一代的年轻人走出土楼闯天下,闯进知识海洋觅骊珠。他们成为飞出土楼的金凤凰和高翔鹰。
  (注:塔下村包括南政、曲江两个自然村.它是塔下张氏家族分居地.)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周恩来与首届人民政协”、“最难忘的幸福时刻”、“计生工作三十年”、“新中国体坛的漳州骁将”、“剪纸艺术家陈秋日”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尧耕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书洋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