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家船民陆上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756
颗粒名称: 连家船民陆上家
分类号: U412.37
页数: 2
页码: 148-149
摘要: 连家船民陆上家。华安县濒沿北溪的乡镇有一族连家船民,祖祖辈辈以木船为家,过着飘泊无定的水上生活,连家船民被歧视为”连家船民几乎与外界没啥接触,连家船民翻了身。连家船民的运货,有的船民棚屋除掉铁锅、竹床和棉被,只好在岸边用船骨搭棚栖身。船民生活困难,连家船民80%是文盲。贫还困扰着连家船民,动员船民上岸定居,引导连家船民克服陈旧观念,对经济条件好的船户”县各部门还挂钩扶持连家船民上岸定居“使99%连家船民上岸定居下来。县、乡政府积极引导他们从网捕链钓作业转到经商做生意、跑运输、办工厂。
关键词: 漳州市 华安县 发展

内容

华安县濒沿北溪的乡镇有一族连家船民。千百年来,他们在陆地上没有一碓之地,祖祖辈辈以木船为家,同江水相伴,过着飘泊无定的水上生活。在旧社会,连家船民被歧视为“疍民”,不能登陆定居,也不能同陆上人家通婚。他们只能在江面上捕鱼为生,或是替陆上商人载运货物,赚点“水钱”买吃的用的;他们风里来雨里去,顺潮逆流的飘泊闯荡,还求不到小温小饱,形成一族特殊贫困的群体。在旧社会,连家船民几乎与外界没啥接触,默守旧木船,原始网鱼捉虾,生活习俗简单又落后,耳不闻船外事,长期封闭过生活。有个船家郑阿婆,祖辈都是“水上船仔”,她只知天有风云,世有穷贫,而不知道世上尚有黄金白银。她活了老半辈子,连个漳州城也没去过,也未曾一次看过200元“大钱”。像郑阿婆这样的连家船民,何止少数。
  解放后,连家船民翻了身,做了新中国的主人,政治地位提高,生活也比解放前改善。但是,由于生产方式的古老和生活习俗的落后,人均收入只能是附近农民的一半。60年代以来,鹰厦铁路畅通于华安南北,县乡公路又纵横棋布,火车、汽车就挤撞了水面运输,连家船民的运货“水钱”大大歉收,生活尚存困难,有的船民棚屋除掉铁锅、竹床和棉被,就没有别的“家产”了。有的木船破旧也修整不起,只好在岸边用船骨搭棚栖身。船民生活困难,下代上学的特少。据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连家船民80%是文盲,读过书的人最高学历只是高小而已。贫还困扰着连家船民,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更新观念,动员船民上岸定居,同乡镇民一起奔小康。
  近三年来,华安县委、县府提出“连改”的措施,通过媒体宣传动员,引导连家船民克服陈旧观念,自愿上岸。在政策上,实行“统筹解决建房用地”、“廉价供应沙石木材”等优惠办法。对经济条件好的船户,给政策优惠和少量补助,鼓励建“安居房”;对孤寡老残特困户,由政府兴建“救济房”供其居住。县各部门还挂钩扶持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全县投入资金50多万元,使99%连家船民上岸定居下来。
  连家船民上岸后,县、乡政府积极引导他们从网捕链钓作业转到经商做生意、跑运输、办工厂,县乡财政和农村信用社挤资出贷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连家船民郑基福上岸后,在县乡财政的扶助下,办起了沙石加工厂、电焊店,并在房前屋后种植花卉,又从事造船和机械采石业,拼搏几年,每年纯收入近8万元。1998年,郑基福投资20多万元,建起一座面积300平方米的新楼房,家内彩电、音响、沙发都添置齐备。汰内居委会主任黄长说,像郑基福这样的连家船民有80户,年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已很少见。1999年春节,华安沿江连家船民都上岸搬进新居,贺喜乔迁的鞭炮声回响,船民们笑逐颜开。一位郑姓船民写下对联表心声:昔日江上“吉普赛”,今朝上岸奔小康。汰内居委会党支书郑美华过去是张网捕鱼的船民,眼见今日船民的大喜事,深有感慨地说:“在新中国的温暖大家庭里,连家船民才有翻天复地的变化。”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周恩来与首届人民政协”、“最难忘的幸福时刻”、“计生工作三十年”、“新中国体坛的漳州骁将”、“剪纸艺术家陈秋日”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刘顺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