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暖的祖国大家庭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755
颗粒名称: 在温暖的祖国大家庭里
其他题名: 官畲村新貌
分类号: U412.37
页数: 2
页码: 146-147
摘要: 官畲村民几乎是靠租种土地挣粮食为生,烧火的木材只能在山主的山上捡,组织起来植树、造林、种竹,人均纯收入超过1800元的占10%,居住土木结构的旧房屋,人口自然增长率达5倍多,村党支部、村委会组织村民开路,建造官畲到高乾村长8公里的公路,总投资42.5万元人民币(全部由国家解决),畲村人民上山下地都可骑摩托车,结束了祖祖辈辈出入爬山越岭的历史,走共同富裕的春风吹进了畲族村,勤劳的畲民种粮推广杂优化。全村粮食总产8万多斤,村粮食总产达32万斤,他们还逐年扩大种果面积达850亩(人均2亩多)。
关键词: 漳州市 华安县 官畲村

内容

华安县官畲村,是个少数民族村,今有人口405人,耕地404亩,山地4680亩。解放前,官畲村民几乎是靠租种土地挣粮食为生,没有山地,烧火的木材只能在山主的山上捡,每年一到年底,畲民得向山主交付捡柴火的“山头钱”。畲村地处高山,出门就得爬山越岭,只有几条山岭小道与外界连接,运输全靠肩挑手提。居住的房子极为简陋,照明只用煤油灯或松明、竹子点火。旧社会,畲民地位低,受国民党统治,又受种族歧视,吃不饱,睡不稳,生活极贫困且不安宁,男人不敢外出赶集,外出的仅是些老妇女。畲民在旧社会“矮人一截,”享不到平等权利,可以说只有天空没有太阳。
  新中国成立后,官畲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翻身做主人,得到平等和自由。土地改革时,分到了土地、山地,组织起来植树、造林、种竹,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他们受歧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畲民们高兴地哼着歌谣:“畲民当家做主人,男女老少笑开颜,安居乐业搞生产,生活幸福比蜜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发展较快,至目前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人年均纯收入在1600元以上的占80%以上,人均纯收入超过1800元的占10%,生活水平提高,村貌也焕然。
  官畲村距华安县城34公里。解放初期,全村只有20户,人口70人左右,居住土木结构的旧房屋,有的屋顶只盖茅草。可是畲民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畲村兴旺起来。1998年,全村有60户,人口40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达5倍多,房屋新建10多座,面积约达3000平方米,增加3倍多。但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制约经济发展。村党支部、村委会组织村民开路,建造官畲到高乾村长8公里的公路。1987年8月公路动工,总投资42.5万元人民币(全部由国家解决)。1989年10月公路竣工通车,终于有第一条单车道4级公路,基本解决了用肩挑运输的困难。随后,畲民自行添置板车50多辆,购买拖拉机(运输车)2部、摩托车38辆(其中大摩托车3辆),畲村人民上山下地都可骑摩托车,结束了祖祖辈辈出入爬山越岭的历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走共同富裕的春风吹进了畲族村。勤劳的畲民种粮推广杂优化,单季稻改双季稻,粮食产量猛增。解放初期,全村粮食总产8万多斤。1998年,村粮食总产达32万斤,增加4倍。他们还逐年扩大种果面积达850亩(人均2亩多),主要是种植李子、龙眼、荔枝、柿子、坪山柚及其他杂果。另种毛竹、麻竹350亩(人均近一亩竹)。1998年,全村种蔗150亩,每亩产量7000斤以上。畲村经济形势一年比一年好,生活也像甘蔗一样节节甜。1984年,从新圩镇架设一条高压电线,由政府拨款,投资4万多元,根本解决畲村的照明、碾米、加工各种用电需要。1997年以来,建设蓄水池两个,安装了镀锌水管,部分村民用上自来水。1998年,全村安装电话4部、电视机40台(其中彩色电视15台),不出山村也可知国内外大事。
  解放初期,官畲村只有一所民办小学,一个教师,20多个学生,借用村里的祖祠作教室。1963年秋,因陋就简地建了两间教室。1989年,重建新校舍石混结构一座2层楼教室4间,面积360平方米,共投资13.2万元,全部由民政部门拨款解决。现有在校小学生70多人,包括高年级在学区中心校就读的学生30多人,共有小学生103人。现有在校的中学生27人,中专生5人,已改变了上中学、上中专人数少的局面。在温暖的民族大家庭里,官畲村同样取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周恩来与首届人民政协”、“最难忘的幸福时刻”、“计生工作三十年”、“新中国体坛的漳州骁将”、“剪纸艺术家陈秋日”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南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华安县官畲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