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雅村致富史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754
颗粒名称: 溪雅村致富史话
分类号: U412.37
页数: 5
页码: 141-145
摘要: 共产党立即领导溪雅人解决生存、生活、生产一系列的燃眉之急:溪雅村民从组织生产互助组、农业初级社到人民公社的26年间,再勤劳打拼的村民也难圆发展生产、提高生活的梦,越来越多的村民觉悟到要脱贫致富。有眼力的溪雅党员推选了种田能手林丽生当村支书“终于找到国际市场上鳗鱼消费正在兴起这个,充分发挥本村傍溪活水养鳗的,通过党支部会、村委会、村民代表会的热烈讨论”使村民共同认识到要解放思想。在细致做好村民思想工作的基础上,村两委会决定走出第一步棋“由村集体统一经营”二、全村土地进行科学规划。
关键词: 漳州市 溪雅村 致富

内容

溪雅村与诏安县城关,仅一溪之隔,村前无海,村后无山,全村二千多人,一直死守着一千二百多亩水涝地。在旧社会,溪洪经常爆发,冲崩溪岸,淹厝吞田,卷走人畜,洪水一退,厝倒田堆沙,垦复无力,生活难渡。当时流传歌谣这样苦叹:
  溪雅田咸,溪雅沙尖(成堆);
  溪雅人“散”(穷),溪雅媳妇真艰难!”
  1949年解放,共产党立即领导溪雅人解决生存、生活、生产一系列的燃眉之急:一、抢修好通济桥,便利了交通;二、疏浚溪道,加固溪岸,根治了溪洪灾害,给溪雅人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巢”;三、搬掉溪洪冲积的沙堆,改造沙滩,夺回了被洪水侵吞的田地。
  1952年到1978年,溪雅村民从组织生产互助组、农业初级社到人民公社的26年间,村里生产水平虽有提高,群众生活也有改善,但也遭受三年的天灾,“一大二公”的人祸,十年“文革”的浩劫,风雨不断。平时,个别脑筋活络的村民,搞点家庭副业,做点小生意,却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外出贩运鱼苗的,也遭“没收”,血本无归,以致债台高筑,再勤劳打拼的村民也难圆发展生产、提高生活的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溪雅村获得第二次解放,有了土地耕种自主权,溪雅人逐渐获得温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总设计师邓小平亲切的召唤深入民心,越来越多的村民觉悟到要脱贫致富,就必须改革“死看土脸”的老观念。有眼力的溪雅党员推选了种田能手林丽生当村支书,丽生挑上村民的心愿,带领村两委会一班人,日夜寻找脱贫的道路。到1992年初,终于找到国际市场上鳗鱼消费正在兴起这个“天时”,充分发挥本村傍溪活水养鳗的“地利”。但土地都分给村民了,怎么办呢?他们深入群众宣传发动,通过党支部会、村委会、村民代表会的热烈讨论,使村民共同认识到要解放思想,“死地”活用,才能使“地利”跟上“天时”,获得发展机遇。在细致做好村民思想工作的基础上,村两委会决定走出第一步棋,作下三条决议:一、每个村民抽出一分地,由村集体统一经营,每个村民保留三分四厘地,作为口粮田,给村民自主经营;二、全村土地进行科学规划,把低产量的低洼田150亩,开发鱼、鳗养殖场,由村集体经营,负责上缴全村税费;三、集体经营的土地,由村理顺路、水、电,再公开向社会转让经营权,不分本村的外村的,不论村民还是居民,一视同仁,公平招标。
  决议不仅赢得村民的支持,想要开发鱼鳗养殖又找不到理想场地的外村人也看好机会。有个外村个体户,打算在溪雅村办一个20亩的养鳗场,便请一个溪雅村干部介绍,登门来拜访村支书林丽生,说养鳗场要给他参加一股份,只在形式上交股金,保证无本重利,坐分渔利。丽生坚决拒绝这个“香饵”,要他不折不扣按村两委会公布的发包规定办事,一丝一毫不能走样。村干部的廉洁,保证了鱼鳗场招商的成功,16个鱼鳗场当年创办、当年投产,这一招为村财增收60万元。
  村两委并不就此陶醉止步,而是兢兢业业于解决鱼鳗场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如本村养殖户家底子薄,资金周转艰难,村里便请在群众中享有威望的、刚直不阿的离体干部林荣元领头,发动村民集资,积少成多地办起基金会,解决全村各种专业户在经营上的急需资金,又铁面无私地堵绝各种“人情贷”和“通融帐”。每年提供村民周转金三、四百笔,大多按时还清本息。几年来,不仅扶持村民发展生产,也为集体赢利几十万元。外地来的养殖户也一样赚了大钱,安心在溪雅再求发展。据统计,鱼鳗养殖场年产值3200多万元,每年给县财政创收100多万元,成为诏安县实力雄厚的鱼鳗养殖基地。
  溪雅村有255亩酸咸田,种水稻的产量不高,若利用傍溪的充裕淡水水源,开发成淡水养殖场,淡水水产品的销路又将看好,获利可以翻几番。于是,他们酝酿走出第二步棋——增辟淡水养殖场,拟出草案,经党支部、两委会、村民代表会讨论修改充实后,作出决议实施,便第二轮向社会公开招标。良好的信誉和天时、地利,再次保证了招商的成功。这个项目总投资1200万元,年产值300万元以上。按合同规定,十五年后作为村级固定资产,淡水养殖场办起来,村财增加了,又解决了200个村民的劳力就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看“市面”吃到甜头的溪雅人,开始用商品意识重新审视世世代代看“土面”的老皇历,决心走出第三步棋,把“活人死耕”的传统改革为“死地活耕”的新招数。“活”在四个方面:一、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村里先后拨出30多万元专款,投资水利工程,购买抽水机械,修整田地道路,做到水渠畅通,车路宽坦,用水科学,省工高效;二、“因地施耕”:“在村支部组织引导下,村民掌握一套套科学种田的本领,几年来的田地都区别土质,实施“稻——稻——菜”、“稻——薯——菜”、“稻——菜——菜”等一套套科学种植模式,最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每亩平均年产值达8000—10000元。1997年,我县一批优秀乡村干部去漳州市开会,发现同行的林丽生是一个抓时间、逛书店、搜购农业科技书籍的“农技迷”。他在开会后也把科学种田带回村;三、“反季节种植”:有了科技知识的村,艺高胆大,大搞反季节蔬菜种植,善于利用时间差、地区差、信息差,种出来的菜蔬驰名闽粤市场。四、“借地生财”:蔬菜上市,因其反季节而身价倍增,市场广阔,便扩大种植面积赚大钱。村里人均只有三分四厘地,用武之地太少。村民就大胆到邻村“租地”,扩种反季节蔬菜。全村种菜收入年达400万元以上。中等种菜专业户,年收入上万元,大的业专户,年收入则达三、四万元,溪雅村民多是小康之家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市场上鱼苗越来越高贵。溪雅人祖传有鱼苗饲养、捕捞、贩运的绝技。村两委拿下第四步棋,不惜工本,创办规模宏大的国际鱼苗信息站,村支书任站长,并在村里建立各种鱼苗养殖场,在国内外大量收购鱼苗,区别淡水、咸水,国产、进口及其大中小和不同个性,分档采用不同方法饲养几天或几个月,然后以最快的速度,用海(船)、陆(车)、空(飞机)运送到急需这类鱼苗的各地客户手中去,抢时间夺取到商品流通的“制高点”而获得特优的利润。这个小村,捕、养、贩、运鱼苗的专业户发展到200多户,从业人员发展到1500多人,年营业额达数千万元。他们经常北上辽宁、青岛、大连,南下湛江、深圳、越南,东飞台湾、日本。农民高细勇、沈春贤夫妇,常常劳燕分飞,忙于空运鱼苗。《福建日报》记者曾以《农民哥租飞机运鱼苗》为题,报导这对夫妇的营运事迹。像这种做大生意的专业户,每年收入有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他们拥有一楼(别墅楼房)、二电(电冰箱、电视机)、三车(汽车、货车、摩托车)、四机(空调机、传真机、洗衣机、无线手机),生活过得惬惬意意,红红火火。
  溪雅人四年走好四步棋,到1995年起,村民人均纯收入3818元,全村年总产值突破亿元,村集体年收入60万元以上,成了“福建省明星村”。1997年,村支书林丽生荣获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村民自发地载歌载舞,欢送他上省城开表彰会。离休老干部林荣元也于1998年应邀上北京学习、参观,表彰他“老有所为”做出奉献。
  村富了,但村干部没有“阔”起来。林丽生这个朴实的农民哥,仍没走老样,他严于自律,对村财的开支,近乎“一毛不拔”。他说:“让集体的钱发挥最大的作用,心里才踏实。”“村头头”如此,村干部也自觉“约法三章”:上级有关部门,时不时给一些优惠,都不去沾光,以免拿了人家的东西手变“软”,执行村的决议走了样,属于个人享受的衣(制服)、食、住、行(交通工具)、通讯、保险等,一律不在村财开支;有来宾,不陪客宴请。他们说:“经济发展了,口袋里有了钱,还是吃自己的自在。”
  村两委看起来“吝啬”在集体公益福利上却花得大脚大手:几年来,村除投入水利、田地道,路建设30万元外,还投资180万元,让村民家家用上自来水;投资25万元,兴建一座780m2的小学教学大楼;投资52万元,铺设好全村水泥路面,主(大)道3050米,巷道1800米;以12.4万元建了一座540m2的村部大楼;用26万元安装大型变压器,更新全村电线,安装各户闭路电视;每年还拨出10—20万元,替村民缴交先行工程费和教育基金款项,还成立村级常年卫生专业队伍,配备垃圾专门车等设备,精心实施全村美化、绿化、净化工程..如今,溪雅流传着新的歌谣,道出了溪雅人心中的甘甜:
  “溪雅改革好风光,连片别墅大楼房;
  鱼鳗欢跃养殖池,货车摩托奔驰忙;
  反季蔬菜遍地绿,脚踏市场掀大浪!”
  五十年前,溪雅村在新中国的怀抱里获得新生。
  如今,溪雅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大显身手,和祖国一起迈向繁
  荣!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周恩来与首届人民政协”、“最难忘的幸福时刻”、“计生工作三十年”、“新中国体坛的漳州骁将”、“剪纸艺术家陈秋日”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吴聿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溪雅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