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仙都的巨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753
颗粒名称: 侨乡仙都的巨变
分类号: U412.37
页数: 4
页码: 137-140
摘要: 我国著名电影艺术家、导演汤晓丹是华安县侨乡仙都镇云山村人。山村仙都是漳州地区的一个重点侨乡。仙都只有山径没有通车路。步挑到仙都、安溪、湖林粗坑圩甚至漳平、龙岩“然后从上游地区把茶油、糙纸、竹器等山土货挑到新圩下船”全乡从事挑担营生的上千人。华安籍国大代表黄雨定曾经勒派宜招、良村、新圩等乡保民工。修筑仙都至新圩的一条简易公路而无法通车,人民政府关心仙都的公路建设。开通仙都至新圩公路,又开通仙都至上苑、仙都至岭埔、下林至高村的乡村公路。实现100%行政村通车的宿愿,就给发展山村经济提供了良好条件。
关键词: 漳州市 侨乡仙都镇 发展

内容

我国著名电影艺术家、导演汤晓丹是华安县侨乡仙都镇云山村人。他离乡去家多年了。在他从影六十年的喜庆日子,回了一趟仙都,亲眼看到家乡通山区车路,建水电站,企业发展,街景繁华,学堂遍村,群众生活好,故乡面貌大变化。他赞叹的说:“今日的仙都,简直是仙人之都。”
  新中国成立50周年来,仙都镇的确发生了根本变化。仙都镇位在华安县东北部山区,同泉属安溪县龙涓乡相毗邻。全镇辖13个行政村,山多地却少,总面积140.5平方公里,耕地不到两万亩。解放前,这里山民只种水稻,农闲多作“挑工”。因为生活困苦,加上国民党抓丁,有近千青壮漂洋过海到南洋群岛谋个生路。到今日,仙都籍旅居海外的“三胞”有一万多人,相当于全镇现有人口27125人的一半。所以说,山村仙都是漳州地区的一个重点侨乡。
  在旧社会,仙都只有山径没有通车路,货物往来全靠人肩挑运。例如布匹、红糖、鱼脯、食盐等及其他食用品,都从厦门、漳州、石码等地船运到新圩,再由“挑担仔”步挑到仙都、安溪、湖林粗坑圩甚至漳平、龙岩,然后从上游地区把茶油、糙纸、竹器等山土货挑到新圩下船,运往厦漳各地。那时候,全乡从事挑担营生的上千人,专门挑担谋生的“挑工”几百个。没有公路,货不能车运,村民是吃尽苦中苦的。1947—1948年间,华安籍国大代表黄雨定曾经勒派宜招、良村、新圩等乡保民工,修筑仙都至新圩的一条简易公路而无法通车,只供“黄国大”他个人骑马使用。解放后,人民政府关心仙都的公路建设,开通仙都至新圩公路,于1956年正式通车,才结束仙都人用肩挑货的苦日子。过后,又开通仙都至上苑、仙都至岭埔、下林至高村的乡村公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仙都人加快基础设施,群众自行集资,政府给予支持,先后投入500多万元铺设镇主干道水泥路面12公里。如今,已有85%行政村通水泥路,实现100%行政村通车的宿愿。1997—1998年,还拓宽围禾线仙都至流塘桥路段。交通方便,就给发展山村经济提供了良好条件。
  解放时,仙都人夜里点灯只用油(生油、煤油)。可到1956年,办了一家华发四区(今仙都镇)小型水电厂,送电亮灯,仙都圩底周围四个自然村的民用照明解决了,这些村就辟开了点灯不用油的新纪元。1994年,全镇投入700万元,兴建装机1500千瓦的后坂格水电厂,水电装机总容量达到3700多千瓦。在电源解决后第三年(1997年),再投入300万元,兴建邮电综合楼,开通2000门程控电话。截至1998年8月止,全镇已经装机1400多部,还建立三个无线电话基地台。全镇企业和个人拥有手提电话500多部,平均每四户有一部电话机。有了电源,有了电话,山乡就不闭塞,企业的购销信息灵活起来,经济随而向前发展了;农家要向海外亲人通个平安话,满方便利索,所以加强了“三胞”的感情联络,吸收他们回故乡投资办教育。
  仙都山乡农民,在解放前主种水稻、地瓜,另外也有出名的土产品,例如“市上草席”、“招坑牛皮底布鞋”等等;高山上虽有过茶园,早已荒芜无收,农民采点山茶供自己饮用。自然经济的痕迹很浓重,商贸枯淡,圩场(有仙都圩、上苑洋圩、云山云仔都圩)交易以扫把等竹器类为主。四十年代后期,圩场上才建11间上房下店的店屋,圩街像小巷般的一两米宽。1951年全镇土改,农民分得土地,提高生产积极性。隔年,成立互助组,再过一年办起初级合作社,继后合并成高级农业合作社。当时,龙峰合作社还创“四对比、五算帐”的整社经验,所写成的《一个整社的好经验》一篇文章,刊登于《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名书。1955年12月27日,毛主席为《一个整社的好经验》写下了光辉按语,极大地鼓舞仙都群众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六十年代起,创办了林场、茶场和养猪场,又集体办瓷制厂8家等,向多种经营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全镇的经济发展步伐逐渐加快。90年代,竹凉席生产加工及其机械设备制造业、运输业、建筑业、服务业相继发展,出现“家无闲人,户有能人”的新景象。到1997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1亿元,相当于1980年的37倍;人均纯收入3081元,相当于1980年的34倍。全镇个私工商企业1300余家,个私经济年产值2.2亿元。光竹凉席制作有308家,解决劳力出路6500人以上,1998年上半年创产值6000多万元。镇里种植香菇500多万袋,产值2500万元。光上苑村就有80%以上的农户种菇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香菇专业村。至于茶业,更大发展,在6750亩茶园内,优质名茶铁观音、肉桂、黄金桂等占近一半,年产千茶近万担,产值一千多万元。养殖以养猪为主,年出栏生猪和仔猪上千头,产值50多万元。另外,水果、竹、糖蔗、席草也得到一定的发展,甚至把民间传统的红糯米酒精酿成稳定拓宽市场的“逍遥红”。
  仙都在物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农民的文化精神生活也发生巨变。解放后,各村都办起完全小学,1957年起由旅居印尼的侨亲林文图先生等人捐资,创办南海中学;林德昌先生等人捐资给故乡,办起华侨医院。1988年,上苑村旅居印尼的老华侨李三才等人捐资,又办起南苑中学。1993年,老华侨占泗维、占连对等先生捐资60万元人民币,建造市后育才学校。现在,全镇有完全中学和初级中学各一所、小学16所,校舍基本实现楼房化,在校学生5316人,农民子弟都能上学受教。1997年6月,通过省教育“两基”达标验收。每年中高考,镇上农民子弟都有几十人考上大中专,到外地再深造。
  仙都人的日子红红火火,农家有电视机,能够看到电视已经不是稀罕事了。而十多年前,村民要看场公映电影,还得走上五里八里路。现在全镇已建两个有线电视站,覆盖11个村,2700多户村民家家装上闭路电视,有的还购置VCD和大屏幕彩电。真是“双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特别叫人高兴的是,仙都人也在作“二宜楼”旅游景点的开发。“二宜楼”建于清乾隆年间(1770年),其规模之宏大、设计之合理、结构之精密、保存之完好,堪称我国民居古建筑的瑰宝,已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华安县供作旅游的重要人文景点。生活幸福的仙都人,已在作人文景观的文章了。难怪当过“挑担仔”的八旬老汉赞叹说:“今日仙都,真是今非昔比,大大变化了。”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周恩来与首届人民政协”、“最难忘的幸福时刻”、“计生工作三十年”、“新中国体坛的漳州骁将”、“剪纸艺术家陈秋日”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邹忠钦
责任者
林荣义
责任者
占志碧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侨乡仙都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