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城楼屋万千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748
颗粒名称: 芗城楼屋万千间
分类号: TU241.4
页数: 4
页码: 129-132
摘要: 当时整个市区(今芗城及龙文小部分)人口5.94万,实际可用的住屋面积偏少。又因修建防洪堤和建设战备大桥、综合商场,进行拓宽新华南、北路等市政建设,人民政府及时拨款修建住宅12.76万平方米,住宅面积还是略有减少,有居住困难户5351户(占总户数的20.45%)其中无房户677户,住房建设远不能适应人口增长的需求,洪灾后的部分受灾户居住问题”地方党和政府更加关注解决住宅困难,新建住宅122.56万平方米(包括私人自建3.58万平方米),芗城区共有居民30349户:漳州的住房向高空发展。
关键词: 漳州市 芗城楼 房屋

内容

1949年9月19日,漳州解放。人民政府从国民党政权的手中接过“烂摊子”。单就民居住宅而言,当时整个市区(今芗城及龙文小部分)人口5.94万,房屋建筑面积99.01万平方米,而居住面积只34.89万平方米,人均5.87平方米。那时候人口少,居住勉强挨得过。但由于旧社会战乱频仍和捐税苛榨,住屋长期失修而陈旧,加上设计不合理,厅大走廊阔,实际可用的住屋面积偏少。1919年闽南护法区时期,曾经在今厦门路、北京路、香港路、青年路、新华东西路等处,拆民房拓宽街道,一律建“骑楼式”(俗称五脚衢)的两层楼房,其实用率也差。
  常言道:居者有其屋。漳州人的住屋问题,人民政府在解放初已给予关注和重视,但当时百废待兴,力有未及。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城市人口不断增长,民居问题渐形突出。至1965年,城市人口增长到11.29万人,而居住面积却因1960年遭受“六·九特大灾害,全市区民居倒塌5.21万平方米。又因修建防洪堤和建设战备大桥、综合商场,进行拓宽新华南、北路等市政建设,先后拆除民居7.6万平方米,合计减少12.81万平方米。人民政府及时拨款修建住宅12.76万平方米,一减一修,相对一算,住宅面积还是略有减少,只剩下35.32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下降到3.12平方米。
  1971年,市区人口增至12.14万人,而住宅面积只有37.87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又下降到3.05平方米的最低点。据调查:市区居民26092户,有居住困难户5351户(占总户数的20.45%)其中无房户677户,拥挤户2697户,不方便户1104户,危房户624户,,结婚待房户249户。总之,住房建设远不能适应人口增长的需求。
  对人民居住的困难,地方党和政府在议事日程上把它作为急需解决的议题,拨出款项支持建房。自1949年一1979年的30年间,政府先后拨款共957.41万元,新建住宅21.84万平方米,其中包括妥善地解决“六·九”洪灾后的部分受灾户居住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邓小平同志提出“到2000年,人民生活要达到小康水平”的指示,地方党和政府更加关注解决住宅困难,先后拨出12710万元,投资于住宅建设。在1980—1985年的6年间,新建住宅122.56万平方米(包括私人自建3.58万平方米),便进一步改善了居住问题,人均居住面积回升到5.4平方米。
  据1985年全国统一进行房屋普查统计:芗城区共有居民30349户,房屋19304幢(座),建筑面积4383212平方米。其中:以层数计:平房1493519平方米(占总数的34.08%)2—3层1881685平方米(占总数的42.93%)4—6层972475万平方米,(占总数的22.19%),7—10层35101平方米(,占总数的0.08%)。以结构计:砖木结构2121826平方米(占总数的48.41%),混合结构1674916平方米(占总数的38.21%),钢筋混凝土结构430864平方米(占总数的9.83%)。其他结构就比较少了。
  漳州的住房向高空发展,是从“六·九”水灾之后开始的。那时,市区范围还没有扩展,为着急需修建住房,解决受灾户的居住困难,只得在有限的土地上,见缝插针,向高空发展。所以,1962年出现3层以上的楼群,1971年出现4层以上的楼群。如新华北路的漳州医药站、五交化公司、纺织品公司,食品公司等。1978年,又有6层以上的楼群出现。到了1985年,高层的建筑物就更多了。如15层高65.5米的漳州大酒店,13层高50米的华侨饭店,12层的花园大厦,漳州商业大厦,11层的外贸大厦,10层的人大政协大楼、农垦大厦,8层的胜利路邮电大楼、商检大楼、金融大厦、新华饭店、龙江大厦……等相继出现,是漳州楼群建筑新风貌的见证。
  漳州的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是1986年才开始的。先是1979年,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组建了漳州市统一建设办公室(简称统建办)。首家兴建延安北新村,在省内打响了商品房建筑的第一炮。1984年11月,统建办改称为城市综合开发公司。1986年,市政府批准成立胜利路拆迁办公室,首家开创了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综合发展的道路,带头推动漳州市各县综合开发,并且掀起了住宅建设的热潮。到1990年底,漳州市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已有30家。而后,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的鼓舞下,房地产开发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到1992年底,全市猛增至115家。其中在芗城区的就有45家,占全市总数的39%强。按投资性质分:全民的16家、集体的6家、合资的16家、外资独资的7家。这些建筑公司在1980—1993年上半年的12年间,为漳州市区兴建了住宅170多万平方米。其中:房管部门建的3.23万平方米,占总数的1.9%;内资企业(含各开发公司)建的121.36万平方米,占总数的71.39%;三资企业建的有13.47万平方米,占总数的7.92%;私人自建的31.96万平方米,占总数的18.8%。这样一来,连同1985年全国房屋普查统计资料中的438.3万平方米合计在内,漳州市区已拥有住宅548万多平方米,组成21个新村和4个居住小区,使漳州市区高楼大厦林立,市容市貌焕然一新。连在漳州长大的旅外乡亲归来探亲时,也因为市区改街道、造新楼而迷失归家路。
  1993年下半年起,市区在不断发展,高楼大厦又在继续兴建。如后来建成的芗城区政府办公大楼、凌波大厦、金宝花园、南昌路邮政大楼、胜利路邮电大楼、金冠花园、瑞京花园、小商品城、商业城……以及在建的延北大楼、东盛大厦、龙泽大厦等等都是。
  新中国建立50年来,漳州在地(市)委的正确领导下,逐步改变居住条件。改革开放年代,由于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指引,漳州市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人民生活大大提高,居住条件大有改善,楼群平地起,面貌巨变。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周恩来与首届人民政协”、“最难忘的幸福时刻”、“计生工作三十年”、“新中国体坛的漳州骁将”、“剪纸艺术家陈秋日”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郑调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