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妇村”已是幸福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744
颗粒名称: 寡妇村”已是幸福村
分类号: K297.57
页数: 5
页码: 124-128
摘要: 狼狈溃败的国民党残部狠毒地从岛上抓走了4740个东山男子。在一夜之间就被抓走147名青壮男子,首先给铜钵村妇女带来惨痛横祸和悲伤命运,有的母亲失去青壮年的儿子“有的新婚妻子失去年青的丈夫”有的媳妇未得子就痛失了甘苦相共的夫婿,三个破门而入的国民党兵把丈夫黄阿富从被窝里强抓出门,带到祠堂同其他被抓的村中男子集中一起。泪眼朦胧的林刘口跌跌撞撞奔往码头,当母亲林刘口拿着铝碗重新赶到码头时。她丈夫林大鼻被抓去台湾,含辛菇苦养女盼夫君..,铜钵村百余妇女失去丈夫。
关键词: 漳州市 幸福村

内容

兵灾孽造“寡妇村” 夫妻隔海盼白头
  1950年5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以破竹之势,跨越海峡解放了东山全岛。但是,在我军攻占东山岛的前三天,狼狈溃败的国民党残部狠毒地从岛上抓走了4740个东山男子。当时只有200多户人家的铜钵村,在一夜之间就被抓走147名青壮男子。这场兵灾大劫,首先给铜钵村妇女带来惨痛横祸和悲伤命运,有的母亲失去青壮年的儿子,有的新婚妻子失去年青的丈夫,有的怀孕少妇失去可亲的“撑家人”,有的媳妇未得子就痛失了甘苦相共的夫婿。那个时候,在铜钵村街头里巷,都充斥着悲痛又愤怒的哭诉声。
  那天凌晨一点多,一阵急促的撞门声把黄阿富、陈巧云夫妻从梦中惊醒,三个破门而入的国民党兵把丈夫黄阿富从被窝里强抓出门,带到祠堂同其他被抓的村中男子集中一起,然后用船运往台湾。夫妻一别就是35个年头..
  林刘口早年丧夫,含辛茹苦将四个儿子拉扯成人。兵灾飞祸时,他有三个儿子一夜间被抓走,押往国民党登陆艇准备起运台湾。泪眼朦胧的林刘口跌跌撞撞奔往码头。大儿子要妈妈带一只铝碗作纪念。可是,当母亲林刘口拿着铝碗重新赶到码头时,国民党登陆艇开走了,她的儿子也无影无踪地被劫持去台湾。骨肉分离,何日得相聚?1林刘口这个母亲顿时昏倒在地……
  林阿玉的丈夫黄阿网被抓去台湾。林嫂伤心得连连痛哭几个月。她上有公公婆婆,下有两岁稚子幼儿,丈夫被抓走,一个弱女怎样撑家求生,叫她怎不痛哭数月!谢素娥的痛苦颇为相似:她丈夫林大鼻被抓去台湾,留下年幼的女儿,唯有母女相依为命,风里来雨里去,含辛菇苦养女盼夫君..
  那场“兵灾”过后,铜钵村百余妇女失去丈夫,独守空洞,变成“活寡妇”。她们一守40年,朝夕晨昏都仰首盼夫归,盼到白了发,盼得瞎了眼,还是流不尽妻离子散、骨肉分离的辛酸泪。可她们用忠贞不二的爱情厮守夫家,深信海峡藩蓠终会拆除而有丈夫回家的那一天。全村有90多位少妇一直守寡在村,只有7位无法生活下去的特困少妇,找了改嫁求生的另一条活路。所以,活寡妇特多的铜钵村,成为闻名远近的“寡妇村”。
  党恩厚泽“寡妇村” 夫妻终有聚会期
  解放了的铜钵村,人民当家作主人。不久,同其他乡村一样开始土地改革。在“土改”运动中,如何对待遭受兵灾浩劫的眷属,在政策上是举足轻重的。幸得原则分明的中共东山县委一班人,把百余位因丈夫被抓去台而寡居无依的妇女,视为受害的“兵灾家属”,不仅在政治上一视同仁,而且在生产、生活上给予关心和照顾。铜钵村台胞接待组组长黄庭寿(74岁)回顾说:“铜体村树少、风沙多,种地缺水,田园疮痍满目。解放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号召村民组织起来,成立帮耕队、互相组,亲帮亲,邻帮邻,互助生产。这样,缺乏劳力的兵灾家属患难有帮,不致田园荒废。接着,村里成立农业合作社,那么多活寡嫂有了集体依靠,生活也支撑得下去。后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政府投资修水利治缺水,发动植树造林防风沙,生产环境改变,种薯种麦好收成,群众生活渐渐改善,含辛茹苦的寡妇也在奉老抚幼的岁月中过稳日子。那位丈夫被抓去台而泪哭好几个月的林阿玉,有着人民政府和乡亲们的照顾和帮助,不仅有能力为公公婆婆养老送终,而且将儿子黄振耀抚育成人,成家立业,并添了两位孙儿女。
  改革开放年代,铜钵村的面貌天翻地覆:洋楼别墅鳞次栉比,水泥大道延伸到农家门口,沿街店面堆满琳琅满目的商品,街道熙来攘往,穿着时髦的男女青年驾驶摩托、“的士”来来往往,村中办公楼、教学楼、戏院、敬老院拔地而起。村党支书黄桂雄说,铜钵村房屋建筑面积比1950年初解放时扩大20倍,群众生活红红火火,大多数“小康”,有的“大康”、“中康”了。“寡妇村”巨变,那些寡妇户也发生可喜的变化,除生活富裕起来外,她们日盼夜盼的去台亲人开始回来团聚了:
  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台湾要回归伟大祖国的怀抱。多年前,党和政府屡屡发出顺民心、合民意的和平统一祖国号召,激励了思念故乡父母妻儿的去台人员蹬足大陆,相聚亲人。1985年3月9日,“寡妇村”来了第一位鬓白脸皱的台胞。这就是当年被国民党抓丁去台而痛别妻子林素兰35个年头的黄克文。他一见到妻子,便当众跪倒在林素兰面前,嚎啕地说:“素兰啊,我对不起你。这么多年,你受苦了..”林素兰见丈夫阔别而归,悲喜交集,也扑跪在地,夫妻搂抱一团,哭得旁人心伤抹泪。
  黄克文从台湾归视故里,给“寡妇村”老妇带来福音。自1987年以后,海峡微波拍岸,对峙气氛稍缓,原被抓去台的铜钵男人返回家乡团聚者逐年增多起来。
  林阿玉阿婆的丈夫黄阿网第二次回家团聚,专程带领结发妻子去台湾居住,足足住了五个月始回籍。去年重阳节,黄阿网(台湾高雄市东山会馆会长)第26次从台湾返回家乡与发妻儿孙团聚,还接受了中央电视台记者的专访。林阿玉家现盖有3层别墅楼。她抚育成人的儿子黄振耀有出息,出任东山县台胞联谊会会长。
  林阿鲜的丈夫蔡秋昌从台湾回东山铜钵老家定居。可他首次回家,亲眼看到村道宽坦,沙滩有“绿色长城”,田野芦笋苍绿,村内的矮破瓦房变成三四层高的楼群。这种美景,在台时连想也不敢想。他说:“要不是儿子引路,还认不得家呢!”
  还有,黄阿嵩、蔡健保等人也从台湾回到铜钵村定居。鸟恋旧巢,叶落归根,妻室团聚,儿孙绕膝,人生天伦愿都实现了。
  “寡妇村”已是幸福村 更盼台湾早回归
  铜钵村,本是寡妇多,而今探亲定居的去台亲人多。但是,岁月无情,人地沧桑。当年被抓去台147人,现今健在者只剩下59人;当年百余寡妇,现今在世的剩下60多位。获得团聚的老夫老妻,都共享晚福的欢乐,特别是他(她)们的第二代、第三代儿孙,也常常往返于台、东两地。于是,有人建议把悲伤的“寡妇村”这个村名改掉,认为血缘、亲缘相继,骨肉情深,加上台、东两地民间往来密切,不如叫做“台湾村”。可是,好多人认为“寡妇村”的历史剧已经结束,昔日的贫瘠穷困已换来今日的繁荣和美好,不如叫她为“幸福村”。
  “幸福村”确实是幸福的。改革开放春潮在铜钵村涌动,有着党和政府富民政策的指引,大力发展多种经济,开拓致富门路。村里创办经济发展总公司、铜山酒店、建筑队、水产加工厂、水产养殖场等20多家企业;村民搞起芦笋种植、海洋捕捞、水产养殖、开山采石、渔鲜加工,还办歌舞厅、百货门市、客运和餐饮等服务业70多家。1998年,全村社会经济总产值1.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全村700多个农户(占九成)盖起新楼房,每座新楼造价三、四十万以上。先进的家用电器齐备的甭说,光电话有300多机、无线手机80多门。每月,同台湾亲人通话不下五、六百次。幸福的“寡妇村”吸引海外游客前来参观。光1998年,村上接待了30多个海外旅游团体。
  俗话说:“水涨船高”。铜钵村的经济建设发展了,村民生活富裕了,“兵灾户”和非兵灾户都普遍得益。七十五高龄的谢素娥阿婆,其丈夫林大鼻被抓去台。她把抚育成人的女儿招赘夫婿入门,生育孙儿三人,家庭生活幸福美满。遗憾的只是,离别50个年头的老夫妻还未团聚;52岁的谢阿蚊,其父亲去台后不幸早故。他在改革潮中得大益,带头发展建筑业而致富,培养大、二儿子成大学生,老大谢庆旭已分配浙江绍兴工作,老二在福师大毕业后到集美任教。家住彩瓷贴墙、造型新颖的三层楼,音响、彩电、电冰箱、摩托车齐全。真是物质、精神财富喜双丰;村民黄阿标、谢红瓜,都是“无番无台湾”(关系)的人,靠发展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业,家也发了,一座新建洋楼造价二、三十万元,家庭摆设亮堂堂。五年前已称“小康户”而今可进“中康”了。
  “幸福村”的人幸福富裕,更加盼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三代同堂的谢素娥口口叨念:“我日盼晚盼,盼望海峡早日变通途,让我俩白首夫妻作伴长相随。”黄韵奇在铜钵尚有发妻,被抓去台后又成家,那边有后妻和四个儿女,可说两岸都有他心爱的家,每年都要高雄——东山来回跑。可是,两岸至今尚未直接通航,坐飞机要通过第三地区转,既费钱又费时。他说:“同是中国人、中国地,却要多走冤枉路,台湾当局也该直航啦!”铜钵村去台人员家属也说,香港早已回归祖国。台湾早回归,我们从家门口就可以乘船直航去台湾,返回大陆也自由,该多好呀!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周恩来与首届人民政协”、“最难忘的幸福时刻”、“计生工作三十年”、“新中国体坛的漳州骁将”、“剪纸艺术家陈秋日”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谢汉杰
责任者
朱良祁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