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口“乞丐村”的今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743
颗粒名称: 山口“乞丐村”的今天
分类号: K297.57
页数: 4
页码: 120-123
摘要: 年近8旬的山口村第一任党支书陈加福谈起解放前的山口村是:党和人民政府把根治当地风沙、干旱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当年的县委书记谷文昌亲自到山口村蹲点,他带领群众和技术员植树造林根治风沙。与其他村庄种植的防风林带连成一片。长期依赖人均1亩多耕地种麦种薯种花生过日子,陈金宝同村民合计发展高优创汇农业、村办企业。村两委干部先在自己责任田搞,全村便推广种植300亩“金宝又把县罐头原料公司免费送给村里的4万株芦笋良种。分发到60多户没有种芦笋的村民家中,山口村就成为芦笋专业村,全村正常年产值达800万元”
关键词: 漳州市 乞丐村

内容

5月的一天,我到地处东山岛乌礁湾畔的陈城镇山口村,只见“幸福门”雄伟壮观,绿树带环绕村庄,一幢幢新楼错落有致,一条条街道整洁宽敞,农民们驾驶的摩托车、轿车不时奔驰而过,呈现出一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繁荣景象。这个昔日海内外闻名的“乞丐村”,如今已成为东山县两个文明建设“示范村”,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明星村”称号。
  (一)
  在村里,年近8旬的山口村第一任党支书陈加福谈起解放前的山口村是:沙虎无情田屋休,作物十种九无收,米水柴盐贵如油,求乞谋生走九州。因为地处海滨风口,风沙作害,好年景,一亩地收八、九十斤麦子或番薯;遇到灾年,连种苗也白搭了。村里贫穷得吓人,生个女孩子从出生长大到出嫁,还吃不上一斗米。村里大半人家要拖儿带女外出讨饭当乞丐,有的离乡背井去南洋作“苦力”。因而这个村被称为“乞丐村”。
  1950年5月12日,东山解放了,党和人民政府把根治当地风沙、干旱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当年的县委书记谷文昌亲自到山口村蹲点,他带领群众和技术员植树造林根治风沙,全村男女老少齐行动,“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经过多年的艰苦拼搏,在海湾植树造林2500多亩,与其他村庄种植的防风林带连成一片,在东面海口沙滩上筑起一道“绿色长城”,有效保护了农田和村庄。接着,兴修水利,挖地下水、打机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全村耕地由800亩一下子扩大到2700亩,粮食由一年收一季变为三季,群众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全村540户、2300人口,长期依赖人均1亩多耕地种麦种薯种花生过日子,穷根还是挖不掉,1978年村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0元。
  (二)
  1984年,陈金宝上任村党支部书记。正当此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的文件下来,东山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经济开放县的决定公布了。陈金宝同村民合计发展高优创汇农业、村办企业,想法子兴村富民。开头,想种白芦笋。美国白芦笋的经济价值高,国际市场销路很畅。可这“洋东西”娇气,村民担心种不好,没人肯下手。于是,村两委干部先在自己责任田搞“芦笋示范田”第二年获得好收益。1985年底,全村便推广种植300亩。村党支书陈,金宝又把县罐头原料公司免费送给村里的4万株芦笋良种,分发到60多户没有种芦笋的村民家中,并从资金、技术、肥料等方面给予支持指导。这样,全村家家户户欣起“芦笋热”。到1990年,山口村就成为芦笋专业村,共种植2200亩(占耕地90%以上),全村正常年产值达800万元,户均2万元;每年可提供芦笋制罐原料2000多吨,出口创汇200多万美元,为国家创税利65万元。
  山口村芦笋生产发展了,便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创办起全县第一家鳗鱼养殖场,年产50吨活鳗鱼销往日本,为国家创汇30多万美元,村财增收7万元。他们还凭借本村硅砂资源丰富量大、质优的优势,投资36万元,办起全县村级第一家型砂厂,年产优质型砂5000吨,远销沈阳、上海等地,还出口韩国、日本,年产值达百万元,实现税利近10万元。
  1994年,山口村党支部带领农民进城承包经营严重亏损的国营罐头厂,既解决农民芦笋销售问题,又壮大集体经济。随后,又采取股份合作形式,发动村民根据本村近海无污染的优越条件,合资1200万元建成鳗鱼场、鲍鱼场15家,养殖鲍鱼、鳗鱼100多亩,每年都有上百吨活鳗、活鲍“游”进国际和国内市场。1996年,引进外资780多万元,于当年9月建成一家年产10万吨、产值上千万元的硅砂采选厂。1998年4月,该村引进台商办起“黑珍珠观光果园”,种植黑珍珠等名优水果208亩。目前,全村办有各种企业20多家,每年芦笋、鳗鱼、硅砂出口,为国家创汇数百万美元,上缴税费300多万元。
  (三)
  “乞丐村”产业兴旺,村民富裕。1998年,全村经济总产值达1.26亿元,村财纯收入106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村民家庭早有电视机、电话机、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等;全村拥有拖拉机、摩托车、汽车300多部、电话机400多部。家家户户住上新楼房,另有52户上县城购买商品楼。曾到山口村视察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杨成武同志高兴地说:“好啊!您们的房子比我这个将军住得还高级呢!”近10年来,山口村已先后接待吴学谦、彭冲、方毅、陈光毅、贾庆林等领导30多人次。
  山口村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建成4公里长的环村公路和一座综合大楼,盖起教学大楼、教师大楼、幼儿园两层楼。这个村每年花10多万元,在全省率先实行校长、教师聘任制,24位教师除国家工资外,月增工资180元到240元,激励教师办好学校教好书,成为“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全省农村小学示范学校。村里对260多位老人实行养老保险。全村一半以上农户被县、镇、村评为“五好家庭”、“文明户”。
  (四)
  在山口村小学教学楼后面,有一幢漂亮的新楼房。陈金宝书记介绍,说是“老乞丐婆”何赛玉第三儿子陈进顺的家。踏进庭院,几十种奇花异草争妍斗艳,厅堂摆设雅致,电视机、影碟机、电话机、摩托车、电冰箱等高档电器、家俱配备齐全。这家老主妇何赛玉阿婆年已77岁,挂金戴银,谈笑风声。她的大儿子陈进来靠科技种芦笋致富,盖了新楼房,二儿子陈进福在县国税局工作,三儿子陈进顺搞鲍鱼场去,妇媳下地采芦笋,两个孙儿、孙女都上学了。现在的日子过得真比蜜还甜呀!可她在旧社会却吃尽了“乞丐囡”的苦头。
  她生在埕英村,小时被送到山口村当童养媳。6岁就跟着养母到云霄、漳浦等地当乞丐讨饭逃生。后来养母因饥寒病倒,客死他乡。她说,解放前村里人住的全是一人多高的破瓦房,吃的是野菜拌米糠,还上顿没下顿的。如今,有好政府、好社会,当过乞丐的穷人都过上幸福日子,住的是别墅、楼房,吃的是顿顿白米饭,鱼肉不断,各种电器、家俱齐全,家庭幸福真美满。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中国成立50周年,山口“乞丐村”才能够变成闻名中外的“幸福村”、“小康村”。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周恩来与首届人民政协”、“最难忘的幸福时刻”、“计生工作三十年”、“新中国体坛的漳州骁将”、“剪纸艺术家陈秋日”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谢汉杰
责任者
朱少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