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衣着逐渐改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740
颗粒名称: 解放后,衣着逐渐改善
分类号: K892.23
页数: 2
页码: 114-115
摘要: 原来散布在城关通济桥至南门头大街两侧的有名布店,如南康城、文珍、文记、泉记、茂发、大茂、大克、庆平、平平、宜和、和益等商号门市冷落,加上断了汕头、厦门等地运来的布源,农村圩市的布店小商,间有购售土布(以自产的麻、苧为主要原料纺成纱,当时群众的衣着,普通农家缝补将就,老大穿过的缝补后传给老二,才拿出新衣裳穿”这也是诏安人在解放时的衣着老文化,还顾得上衣着服饰吗。立即调进上海等地的国产机织布?购进一大批棉布、百货等人民急需的商品运回诏安。扶持私营商业经销、代销。
关键词: 漳州市 解放后 衣着改善

内容

诏安县在1949年12月获得解放后,百废待兴,“衣、食、住、行”难以立即改善。光说衣着,原来散布在城关通济桥至南门头大街两侧的有名布店,如南康城、文珍、文记、泉记、茂发、大茂、大克、庆平、平平、宜和、和益等商号门市冷落,加上断了汕头、厦门等地运来的布源,营业甚差;农村圩市的布店小商,更是缺货,间有购售土布(以自产的麻、苧为主要原料纺成纱,用一种名为“九规”的木制织布机编织,再用土法染制而成),买者寥寥,销量很少。当时群众的衣着,贫苦者衣衫褴褛,普通农家缝补将就,老大穿过的缝补后传给老二,老二再传给老三;冬天御寒的外冬衣,多是祖上几代传下来的“破裘公”;子女拖累多的农户,三子五女长到十多岁,还难得穿上一件新衣裳。一旦有机会裁新衣,往往要特意“贪大”——放宽寸尺剪制,穿起来要把袖口摺几摺,裤脚卷几卷,还要逢年、过节外出“做客”,才拿出新衣裳穿,平时下田劳作,怎也舍不得穿。俗话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也是诏安人在解放时的衣着老文化。旧社会叫群众受够苦,还顾得上衣着服饰吗!?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关注着人民的生活。1951年夏天,国营贸易公司诏安经营处成立,立即调进上海等地的国产机织布。但当时交通不便,货来得少,杯水车薪,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52年,诏安县派出代表赴榕,参加福建省举办的首届全省物资交流大会,并向省人民银行贷款,购进一大批棉布、百货等人民急需的商品运回诏安,扶持私营商业经销、代销。接着,国营百货公司诏安支公司成立,综合经营花纱布、针棉织品、百货等批发业务,从漳州调运一批批国产机织布和针棉织品,供应私营布商和农村供销合作社门市部经营,并在城关中山路门牌30号开设一个纺织品零售专柜,让群众选购。
  1953年,布尺零售计量单位由原来的“码”改为“公尺”,全年先后七次调整销售价格,扩大批零差率4~18%,并适当缩小地区差价,以促使私营商不向其他渠道进货,同时对经销、代销商一律实行内部调拨优惠,全县的棉布、衣着行业的商品流通开始全部纳入国家计划经济轨道。随着交通和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劳动人民交售公粮和其他农产品,都抠点钱到城关或圩市剪布,缝制新衣。对个别特殊困难的贫困户,政府在每年年关都送给棉衣、棉被,不再有旧社会冻死穷苦人的惨事发生。这一年,全县批发、销售棉布58.91万米,卫生衫裤3000件,汗衫背心5970件,毛线531公斤,比解放前年销售量翻了几番。显然,广大劳动人民的衣着水平,有着改善和提高。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周恩来与首届人民政协”、“最难忘的幸福时刻”、“计生工作三十年”、“新中国体坛的漳州骁将”、“剪纸艺术家陈秋日”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倔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