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票证变成“纸古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738
颗粒名称: 商业票证变成“纸古董”
分类号: F713.53
页数: 5
页码: 109-113
摘要: 不得不扩大凭票证供应的范围,并继续实行凭票定量供应,票证供应的范围又扩大起来,国营商业经营的商品除食糖外,首先从1955年10月起实行凭票供应(肉票半斤、生油3两)。到1986年才取消食肉供应的票证,除安排驻军、特殊需要和节日供应职工、居民外,由于集市贸易的生猪价格不受派购计划限制。农民可以卖议价或卖平价得奖售物资,本区曾经取消收购生猪的奖售政策,才对上调供应城镇居民和出口用的生猪给予奖售,所以城镇猪肉凭票供应的情况缓和起来。国家提高收购生猪、销售猪肉的价格“
关键词: 漳州市 商业票证 纸古董

内容

改革开放20年后的今天,跑商业市场买吃的、穿的和用的,件件都买得到、购得着,什么也不凭票证供应。群众高兴,幽默地说“商业票证变成纸古董了”。我是“老商业,5”0年代起一直干商业工作,了解“凭票供应”的过往旧事。1953年起,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那些同国计民生关系重大的粮油、生猪、食糖等等,便逐渐实行凭票供应制。那时候,商品未能全部满足群众的生活要求,只有搞凭票定量供应,才是合理的、公道的。1958——1962年间,商品供应日见紧张,物价趋涨,排队抢购的现象屡见不鲜。为了安定人民生活,不得不扩大凭票证供应的范围,最多时达56种票证。1963年起,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全市在胜利渡过困难时期之后,很快恢复和发展生产,对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18类基本生活必需品,在销售价格上保持相对稳定,并继续实行凭票定量供应。到1965年,凭票供应的范围得到逐步缩小。浩劫般的“文革”十年,生产严重破坏,商品供应就甭讲了,票证供应的范围又扩大起来。直到1979年之后的改革开放年代,工农业生产蓬勃发展,市场繁荣,商品丰富,供应状况大大改善,国营商业经营的商品除食糖外,都敞开供应,你买什么、买多少,就通通不用票证的给购足。1988年,全市所使用的食糖等票证,都全部完成“历史使命”。到此,被取消的各种票证便自然成为纸古董了。
  在凭票供应的年份,除粮油由粮食部门统购统销外,其他的吃、穿、用商品,好多归商业部门发证供应。光猪肉一项,首先从1955年10月起实行凭票供应(肉票半斤、生油3两),到1986年才取消食肉供应的票证,先后30年。在困难的1959年,因为猪源紧缺,又要确保完成生猪出口计划,在市面的猪肉供应,除安排驻军、特殊需要和节日供应职工、居民外,日常凭票供应基本停止。1965年,由于集市贸易的生猪价格不受派购计划限制,农民可以卖议价或卖平价得奖售物资,所以猪肉采取平价议价混合,按保本价敞开供应。“文革”中的1968—1970年,我市活猪生产受破坏,漳州食品分公司从省外调入活猪,充实全区的肉食供应,是1963年后首次从省外调进活猪的最多一年;70年代伊始,本区曾经取消收购生猪的奖售政策,收购量顿时下降。到1973年,才对上调供应城镇居民和出口用的生猪给予奖售,所以城镇猪肉凭票供应的情况缓和起来。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年,国家提高收购生猪、销售猪肉的价格,虽然持票买肉,国家给每位职工发每月5元的副食品补贴,以后增加到10元。1982年起,实行生猪派购定数、一定四年不变的政策,刺激了农村生猪生产的发展,增加了生猪收购量和市场供应数,食肉就不紧了。到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便取消生猪派购任务,也取消城镇居民的猪肉定量供应,放开生猪市场价格,实行有指导的议购议销,并且发给城镇居民的价格补贴。这样一来,肉票便无形地变成纸古董。
  糖、酒都是民生的必需品。可是,食糖从1954年7月21日起,漳州市未发放“糖票”前,先实行居民食糖定量供应。1957年8月,便正式凭证定量供应食糖。1961年困难时期,在紧缩凭证购糖同时,开始供应高价糖果糕点。在“文革”中的1969年,市区食糖脱销,于4月19日不得不从罐头厂、蜜饯厂拨出白糖30吨来应急市场。1988年,由于蔗价偏低而蔗农怠种,蔗糖产量减低。当年1月15日,市计委通知压缩城乡口糖供应标准,原来城乡每人年供应4公斤口糖(节日另加),而改通知压缩为农业人口每人年3公斤,城镇居民每人年4公斤,节日都不另加了。同年6月1日起,我市调整食糖价格,白糖零售价由每市斤0.61元提高到1.04元,而且对蔗农也有所照顾,对入厂蔗的价格适当提高。而后,食糖市场放开了,“糖票”也应运而终。至于酒类,早在1952年10月,便实行酒类专卖制度,在困难时期曾经实行高价销售,直到1963年粮食生产有了恢复,才于同年5月宣布部分酒类停止高价销售。粉碎“四人帮”后的1979年4月,国家提高粮、棉、糖、蛋、蔗等收购价时,也取消酒类票证,敞开供应。还有香烟、本来也要凭票供应。到1988年7月28日,全国放开名酒价格同时,也放开名烟价格,可以不用票证便可以在市场上买到名烟。
  同民生密切关系的,要算穿衣了。穿衣要靠棉织成布来缝制。对于棉纱,早在1951年1月4日,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决议实行统购。1954年9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棉布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和《关于实行棉花计划收购的命令》。这两个“命令”下来,我区从15日起按人口定量发给“布票”,城乡居民一律凭“布票”购买棉布(居民每人18尺)、棉花。棉花、棉纱实行计划供应,谁也不能自由买卖。当时还有私营棉布店,都纳入为国营商业经销、代销户。在计划经济的那些年份,要买棉布、棉絮、被单、棉胎都要票证。1962年3月,连毛巾、袜子、枕芯、枕套、蚊帐、风雨衣等10种商品也凭票供应。连买个新铝锅,也得从家里拿旧的去换才行,可知商品吃紧到何等地步。到1964年8月,城乡居民每人才增发布票两市尺半、鞋布票三市尺六。同年12月,毛巾、床单及其他针纺织品宣布停止高价销售,同样要用票证购买。到1970年3月,毛巾、袜子的供应松了,才恢复免票供应,掏钱可以买到货。1981年11月18日,我区根据国务院决定,降低涤棉布、中长纤维布的价格;12月,针棉织品逐渐实行免票供应,可以说退出布票供应范围。隔一年——1983年12月1日,全国临时免收布票和絮棉票,棉布和絮棉敞开在商品市场上无票供应。现在,年轻人带钱上商场,随意可以选购到自己满意的衣著服饰。而它过去却有一段“凭票供应”的历史鲜为人所知。
  另外,例如火柴、肥皂、手表、坐挂钟、自行车、煤油等日常用品,也有一段“凭票供应”的故事:1962年,正处于困难时期的末期,商品匮乏,销售仍紧,自4月1日起,我区对国产名牌凤凰、永久自行车和梅花牌、上海牌手表实行高价销售;5月26日,人造革凉鞋、塑料凉鞋、灯芯绒鞋、皮鞋等实行凭票供应;12月,对洗涤衣服用的肥皂(如固本牌、劳动牌肥皂),实行凭票供应。连洗身用的香皂,也开始发票让消费者购用。1964年,自行车和手表供应较松,便停止高价销售。可到1973年,为了促进国产手表生产,对进口手表的出售价提高20%至30%。隔一年(1974)我区国营商业首次经销黑白电视机。翌五年(1979)10月,国营商业第,一次经销彩色电视机和收录两用机。这种新兴商品的上市,引起消费者青睐,但价格偏高,购用者还是寥寥无几。到1983年,布胶鞋降低出售价格,彩色电视机、电风扇、照相胶卷、闹钟、手表也降低价格销售。过一年(1984),国营商业首次营销复印机、录像机、冷热风机。这些东西,现在几乎触目可见,连电脑也进入家庭,而当时则是价高的“稀罕货”。1986年9月10日,漳州五金交电化工站取消自行车凭票供应,实行拉开档次,按质论价,放开经营的做法。过后,许多日用品分别取消票证供应,欲购者不需持票,也不用“批条子”。1988年,在日用品供应上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同年3月,沪津产的洗衣粉涨价两、三成,引起市民的心理恐慌,引起人为的抢购现象。一些商店储存的洗衣粉脱销,部分市民就转向抢购肥皂。8月,社会上谣传“九月全面涨价”,市场刮起“抢购风”,商店销售额顿时成倍猛增,连价钱高的彩色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也被一扫而光。有的小商店乘机哄抬物价,一盒小火柴卖到两角钱,农民叫苦不止。11月5日,福建省对省产火柴明令实行最高限价,零售价每小盒不得超过七分钱出售。这样一来,打击一些囤积投机商,也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农民好拥护。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国强民富,市场繁荣,物资丰富,购销两旺,过去那种“凭票供应”的日子结束了,要啥有啥买,群众乐呵呵。这证明邓小平开辟的改革开放新时代,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更大幸福。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周恩来与首届人民政协”、“最难忘的幸福时刻”、“计生工作三十年”、“新中国体坛的漳州骁将”、“剪纸艺术家陈秋日”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毛秋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