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汇商品供应在漳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737
颗粒名称: 侨汇商品供应在漳州
分类号: F713.53
页数: 5
页码: 104-108
摘要: 侨汇商品供应在漳州,地方对侨汇采取特需商品的供应,对棉布、猪肉、食糖实行定量凭证供应。随而实行侨汇依规供应物资的办法,福建省人民政府规定凭侨汇供应的商品品种和数量标准是,国务院规定了全国统一的侨汇商品供应标准,每百元人民币的侨汇供应物资提高为65元等值,百元(人民币)侨汇可供应粮食15公斤、食油1.5公斤、白糖1.5公斤,每百元人民币的侨汇供应粮食40公斤、食油2公斤、白糖2.5公斤、猪肉1.5公斤、棉布15市尺、其他商品(折值)45元。
关键词: 漳州市 商品 供应

内容

漳州是主要侨乡之一,全市有70多万华侨、华人分布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旅外华侨和住外华人大都通过侨汇寄回大陆,赡养父母兄弟和家属亲人。所以,侨汇成为他们在大陆亲属的生活重要来源,又是国家一项相当重要的外汇资源。新中国建立后,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十分重视侨汇工作,把国家保护华侨和侨眷的正当权益列为一项重要国策。那时期,地方对侨汇采取特需商品的供应,商业部门也认真贯彻落实侨务政策,对持有侨汇证券的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在商品供应上实行特殊照顾。50年代中期,国家对粮食、食油实行统购统销,对棉布、猪肉、食糖实行定量凭证供应,随而实行侨汇依规供应物资的办法。1957年11月11日起,福建省人民政府规定凭侨汇供应的商品品种和数量标准是:每持100元人民币的侨汇,供应大米12市斤、食油3市斤、棉布10市尺、食糖5市斤、猪肉2市斤,凭票证到指定的特需商店购买。我区即时执行省政府的规定,发给侨汇票证依法办事。
  1959年10月,国务院规定了全国统一的侨汇商品供应标准:每100元人民币的侨汇,供应粮食(包括大米、面粉或豆类)6公斤、食油1公斤、食糖1公斤、猪肉1公斤、棉布10市尺。不过,购买时价格高出国家牌价30%至100%不等。从1962年起,侨汇的商品供应除原有的粮、油、糖、肉、布以外,再规定每百元人民币的侨汇,按平价供应25元日用工业品、其他副食品或高档商品。同年7月1日起,每百元人民币的侨汇供应物资提高为65元等值,其中50元由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安排物资供应,15元由地方自行安排。总之,百元(人民币)侨汇可供应粮食15公斤、食油1.5公斤、白糖1.5公斤,猪肉1公斤,棉布10市尺、针棉织品折布1市尺,并由加价供应改为平价供应。9月1日,再次提高供应标准,每百元人民币的侨汇供应粮食40公斤、食油2公斤、白糖2.5公斤、猪肉1.5公斤、棉布15市尺、其他商品(折值)45元。1963—1964年,基本维持原来的供应标准,只有棉布增加至20市尺。1965年,供应标准稍有小降,由供应等值的65元退为60元而已。
  为了做好侨汇物资供应,漳州地区从60年代起设立专门经营机构。1961年元旦,漳州市百货公司百货大楼首先设立“华侨特种物资供应专柜”。不久,在延安路的劳动保护用品商店里附设凭侨汇供应专柜、副食品专柜。在此基础上,于1962年4月成立漳州市华侨特种物资供应公司,专司侨汇供应之职。11月,随即改为福建省华侨特种物资供应公司漳州分公司,除负责市区(今芗城)侨汇商品供应外,兼管龙溪专区各县侨汇物资供应的货源安排。过后,龙海县成立了华侨特种物资供应公司,随而有东山、诏安、云霄、南靖、漳浦、平和、长泰、华安县分别设立侨汇物资供应商店,或者在百货公司、食品杂货公司、县供销合作社设专柜供应。
  那个侨汇物资供应时期,叫响的口号是“便利侨汇,服务侨胞”,有关部门都通力合作,粮食部门、食品公司负责粮油和猪肉供应;华侨特种物资供应公司则组织各种紧俏的工业品和副食品货源,尽量满足归侨、侨眷的需要。1962年还处于困难时期的尾声,供应侨汇的主要商品有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名烟、名酒、棉布、猪肉、食糖、棉被、床单、炼乳、全脂奶粉、蜂蜜、蜜钱、鲜荔枝以及木柴、木炭等,供应总值达95.37万元,给华侨、侨眷很好的评价。
  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侨汇物资供应工作被诬为“修正主义”、“资产阶级”服务而被通令停止,华侨特种物资供应公司被撤消,自此侨汇物资供应中断了整整九年。1976年,中央鉴于侨汇见少,才指示广东、福建两省重点侨乡恢复侨汇物资供应,由商业部专项安排调拨一些紧缺的高档日用工业品,由省专项拨给侨区安排供应。不过,规定凡瞻家侨汇的收入以20%等值供应物资。那个时候,由省直接调拨给龙溪地区的日用工业品有缝纫机29架、黑白电视机5台、电风扇12台、照相机8架、涤棉布1.15万米,另有国产手表、自行车、毛绒等等。供应办法则是:根据1975年解付侨汇额20%的比例分配商品,再根据侨汇户的需要和到货的实际数量,不论侨汇额多少,由侨联会组织侨汇户自报公议,凭票到有关商店去购买。虽然供应有改善,但还是限制这限制那的,华侨寄来侨汇未尽舒心悦意。
  1978年3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商业部、人民银行联合召开侨汇物资供应工作座谈会,决定从同年下半年起恢复凭侨汇证供应物资的办法,每百元人民币的侨汇供应30元,其中地方供应粮、油、副食品10元(必须保证供应粮食10公斤、食油0.75公斤),商业部专项调拨适销工业品20元。供应办法采取按侨汇额发给侨汇物资供应证,分粮票、油票、副食品券和工业品券四种。除粮、油按定额供应外,其他商品凭券随意选购。根据这次会议印发的《关于侨汇物资供应座谈会纪要》提出的要求,我区即在芗城延安北路原华侨特种物资供应公司门市部旧址,重新设立漳州市侨汇物资供应商店,有工业品、副食品两个门市部,职工31人,于1978年7月8日开始营业,经营百货、五金交电、涤棉布、糖、烟、酒、罐头、肉蛋制品、干水产品等共258种,其中吸取侨汇物资供应证券的有134种。当年年底,供应总销值近40万元。
  1979年7月,我区重新设立漳州特需供应公司。1984年6月,公司改为福建省漳州华侨友谊供应公司。同年9月,东山县成立华侨友谊供应公司,龙海、云霄、平和、诏安、华安等县也恢复成立侨汇物资供应商店或设专柜。自恢复侨汇物资供应之后,除属于名牌的市场紧缺商品,仍然由中央、省专项安排调拨外,华侨友谊供应公司也积极向省内外多方采购,增加商品货源,进一步改善侨汇供应工作。我区是主要侨乡之一,这样做,不但争取了侨汇,而且争取了华侨赤子的心。
  从1982年7月1日起,我区遵照中央规定,对华侨商店供应的商品实行优待价,以低于市场价格20%以内的折扣销售。漳州特需供应公司便对33种商品实行凭侨汇票优待价供应商品,计有北京、上海产啤酒、厦门产丹凤牌高梁酒、北京产二锅头酒、上海产中华和白玉牙膏、上海蜂花洗发精和护发素、上海洗衣粉、上海青岛毛绒、上海毛毯和尼龙袜、漳州名茶等等。纯毛毯收票最多,收足32份;收侨汇票最少的商品,只收0.2份。
  据统计说明,1978年以来侨汇物资供应收票品种和收票标准,要算1978年最多,当年收票品种258种,而到1987年只收票10种,其他的商品就放开来了。1978年间,侨汇票买缝纫机一架要300份,买永久牌自行车13型28寸一辆要200份,买凤凰牌自行车18型28寸要200份,买黑白电视机12寸一架要200份。到了1987年,情况大大不同了。用侨汇票买蝴蝶牌缝纫机(架)只20份,买永久牌自行车13型(辆)只65份,买凤凰牌自行车18型(辆)也只80份,买进口彩色电视机(台)20寸也只要220份。这说明在侨汇物资供应上,年份越靠近,供应越有改善和提高。它反映了国家物质生产发展的好景象。
  再从历年侨汇券发放、回笼和销售情况来说,也可以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带来了特需供应的良好市场态势:1979年,侨汇发放、回笼数为153.79万份,销售额258.51万元;1984年发放187.64万份,回笼246.38万份,销售额1065.57万元;1988年,发放108.89万份,回笼81.65万份,销售额反增至2006.58万元。这就讲出一个事实:生产发展了,市场物资丰富,要买东西方便,侨汇票券的特需作用也下降。到1988年发放侨汇票百万份,却收笼80万份,而特需商品销售额反而增至两千万元。这样,随着国内生产的不断发展,侨汇票券也逐渐自然息兑而进入“博物馆”。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周恩来与首届人民政协”、“最难忘的幸福时刻”、“计生工作三十年”、“新中国体坛的漳州骁将”、“剪纸艺术家陈秋日”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章商志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