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腐社会几经衰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727
颗粒名称: 旧腐社会几经衰落
分类号: F121.23
页数: 2
页码: 81-82
摘要: 漳州市(原为龙溪地区)个私经济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在民族工商业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鼓励商人投资修筑公路和轻便铁路。华侨商贾在漳创办电灯、电话公司,成为全省织布业最发达的地区,由于军阀混战而致商业凋零,漳州市区及石码镇又成为闽西南物资运转的枢纽,漳州商业相对优于工业,漳州地区的民族资本家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民族资本家也积极参加反帝运动“多数民族资本家捐献银元、食盐、药品、布匹、胶鞋等物资,漳州企业界有影响的民族资本家蔡竹禅,并多方支持漳州的抗日救亡活动。
关键词: 漳州市 旧腐社会 衰落

内容

漳州市(原为龙溪地区)个私经济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在民族工商业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早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海澄月港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每月有110余艘商船航行于不少国家和地区,每年对外贸易达百万两银,税饷占全闽一半。但是,明末便衰落下来。民国初期(1918年),陈炯明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建立闽南护法区,曾经在漳州大兴市政建设,辟造三座号称“雅集”的大型圩集市场,鼓励商人投资修筑公路和轻便铁路,使水陆交通愈趋便利。到20年代,华侨商贾在漳创办电灯、电话公司,吸引外地商贾来漳经商,漳州工商业稍见兴旺。当时,漳州及周围农村有织布机千台以上,成为全省织布业最发达的地区。市内有棉布店、药材行各40多家,银庄30多家,还有几条主要街道形成商业街。后来,由于军阀混战而致商业凋零。在抗日战争之前,漳州市区及石码镇又成为闽西南物资运转的枢纽。
  在旧社会,漳州商业相对优于工业。当时,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现代工业少,手工业作坊多,生产行业以土布、纺织、竹篾器、碾米、麻织、农具、砖瓦等为主,多数厂家以作坊或前店后厂的形式,搞自产自销的经营活动,给漳州个私经济构成一个特点。
  漳州地区的民族资本家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因而具有支持革命的民族性。1919年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龙溪县商会通过抵制日货的决议,参加各界举行罢工、罢市、罢课的爱国行动;1926年“五卅”惨案发生后,民族资本家也积极参加反帝运动,支持“三罢”斗争;1932年中央红军攻克漳州,多数民族资本家捐献银元、食盐、药品、布匹、胶鞋等物资,支援工农红军,表现出对革命的同情与支持;在抗日战争时期,漳州企业界有影响的民族资本家蔡竹禅,曾多次利用与上层的关系,掩护营救过革命同志,并多方支持漳州的抗日救亡活动。
  但是,漳州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追逐高额利润,也不免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保持联系。鸦片战争后,漳州市区、石码镇推销外国货的商行有20多家(多为批发商),构成外国资本主义的洋货推销网,向内地进行经济侵略和剥削。抗战期间,尚有少数资本家替日本“三洋”行做事,俨似代办”、“帮办”之流。城镇资本主义商业又与农村封建地主经济保持密切关系,有些商户则是农村地主升办的,成为地主兼资本家;有些商业资本家发了财,在农村购买田地,成了资本家兼地主。他们为了追逐利润,便不择手段地对农民、店员、小生产者进行剥削。
  不过,在旧腐社会,由于国民党政府长期进行反动统治,苛政苛税猛如虎,加上币值暴降,民不聊生,给漳州地区遗留下来的只是工商业凋零、城市经济贫困、物价飞涨的残局。漳州解放时,已有334户商业停业,91家手工业倒闭。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周恩来与首届人民政协”、“最难忘的幸福时刻”、“计生工作三十年”、“新中国体坛的漳州骁将”、“剪纸艺术家陈秋日”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詹仕添
责任者
熊展威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