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台渔业经济技术的交流合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717
颗粒名称: 漳台渔业经济技术的交流合作
分类号: F326.4
页数: 10
页码: 47-56
摘要: 只是利用靠近的短暂时间宣传大陆的社会经济进步和共产党的政策。东山渔民在生产中拾到台湾渔船流失的破网片。经确认是台湾渔业推广的聚乙烯塑料线,王先生安排在漳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工作,该试验项目由龙溪地区(即现漳州市)水技站、东山县水技站、漳州市玻璃钢厂、东山县水产造船厂合作实施,很快地在机帆船灯光围网作业推广普及,使作业在目大、缩结、沉浮调整、作业渔场、放网时间等技术有了改进,这种新型渔具迅速在东山和福建、广东渔区推广,较好地开发闽南、粤东和台湾浅滩上中层大型经济鱼类资源。
关键词: 漳州市 渔业经济 技术交流

内容

(一)
  新中国成立后至70年代末,由于台湾海峡军事对峙,海峡两岸的海洋捕捞渔场受到限制。在大陆十年“文革”内乱时期,台湾远洋渔业和高档品种水产养殖有较大的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先进的渔业地区。可是,两岸渔业经济技术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东山、龙海外海捕捞船遇到台湾渔船,只是利用靠近的短暂时间宣传大陆的社会经济进步和共产党的政策;对在海上遇险的台船,则全力组织抢救或冒险拖到大陆抢修维护和为之治病救助。
  1964年,东山渔民在生产中拾到台湾渔船流失的破网片,向省水产主管部门汇报,经确认是台湾渔业推广的聚乙烯塑料线。当年,我们引进了聚氯乙烯、聚乙烯塑料线,由东山县水产技术推广站陈泉、蓝希文等人设计聚乙烯竹桁网,网口网目304目,目大226.3毫米,网具总长度43.01米,并改革试验聚乙烯塑料桁7根,取得了成功,得到推广普及,根本解决棉纱质竹桁网染料困难和作业性能差的问题,减少繁重的体力劳动,提高生产效益。
  1976年7月,台南籍科技人员王菊财先生回归祖国,定居漳州。他1954年毕业于高雄水产职业学校,长期从事海洋渔业生产,曾多年担任远洋渔船船长,具有较丰富的水产科技知识和实践经验。王先生安排在漳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工作,在各级党政领导关怀下,发挥业务专长,传播先进技术信息,为漳州水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曾被选为政协漳州市(即现芗城区)第五届、第六届委员(1979年5月至1985年8月)。
  1977年,王菊财先生主持总体设计了BJ585—Ⅰ型玻璃钢灯艇,船长5.71米,甲板宽1.75米,型深0.53米,排水量9吨,密封箱体积1.4—1.8立方米,可装配11.5千瓦发电机组,该试验项目由龙溪地区(即现漳州市)水技站、东山县水技站、漳州市玻璃钢厂、东山县水产造船厂合作实施,项目组由王菊财、唐友平、田秉昆、陈泉、蓝希文、杨登松、郑埭等人组成。这项技术,具有造型易、强度大、重量轻、起落大船快,密封箱安全可靠、稳性好,船壳坚固耐用、维修方便的优点,节约了大量的木材。该项目试制4艘,在东山铜陵灯围船1101号、1203号、1604号、1704号试验,获得成功,很快地在机帆船灯光围网作业推广普及,科技成果获1983年省科技推广奖。
  1985年,东山县渔民在海上拾到台湾渔船流失的大目流刺网具,东山县水技站组成以杨登松、田秉昆、陈泉、蓝希文等科技人员的项目组,于1976年初仿制试产,并得到王菊财先生的技术指导,使作业在目大、缩结、沉浮调整、作业渔场、放网时间等技术有了改进,试验获得成功。该网网目大173毫米,网衣长400目,高100目,单船可放网40—60片以上,最高夜产马鲛鱼达6吨。这种新型渔具迅速在东山和福建、广东渔区推广,较好地开发闽南、粤东和台湾浅滩上中层大型经济鱼类资源。
  为了改善流刺网繁重缓慢的起网操作,增加放网长度,提高效益,王菊财先生于1978年建议并设计简易机械传动起绫机。该机由小机船主机离合带动,链条传动转轮把流刺网衣卷扬上船。试制2台样机装船试产。
  1979年9月,王菊财先生和东山县水技站蓝希文参加在大连举行的中国水产学会渔船渔机仪器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得知天津研制小型液压起网机的信息。翌年,王先生和东山县水技站、东山县水产造船厂合作,试制YL—Ⅰ型悬挂式液压起绫机。样机拉力340公斤,起网线速38米/分,安装在东山1906号流刺网船试产,获得成功。1984年,又与南昌铁路局郭坑机务段修造厂合作,对Ⅰ型起绫机性能进行改进,生产XYLJ—Ⅱ型悬挂式液压起绫机,提高起网作业性能,在福建、广东、浙江3省10多个渔区推广使用,获1985年省政府科技进步奖。
  王菊财先生还设计了多种作业玻璃钢筏、引进福寿螺养殖、试验聚光灯诱鱼装置、在东山岛沿海发现天然虱目鱼幼苗,介绍台湾省捕虾业及台湾省渔业概况,进行多项渔业技术试验交流,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二)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八十年代,江泽民总书记呼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造福整个中华民族。自此,漳州与台湾的渔业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有了新的发展。1978年11月后,东山等沿海各县相继建立台湾同胞接待站;1985年6月,我市开放东山铜陵、冬古、诏安宫口、云霄礁美、漳浦旧镇、龙海浮宫等6个台轮停靠点。1986年,台湾农委会顾问、亚太粮肥中心主任黄正华率领台湾农业考察团多次来大陆考察,选择东山作为两岸农业交流的“综合示范区”,确定东山西屿岛农业引进隔离区、鲍鱼育苗及养成等三个项目作为合作的开端。黄先生的构想计划,得到台湾蒋彦士(“总统”府秘书长)、余玉贤(农委会主任)、李焕(行政院长)、陈履安(国防部长)等要员的支持。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限制,不少台湾企业家抓住时机。到大陆兴办产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两岸渔业经济技术的交流合作。八十年代,漳州与台湾渔业经济技术交流合作逐渐公开化,领域不断扩大,开始从海上“以鱼易物”的交换形式转向陆上投资建厂进行生产贸易,又从港商、华侨引路转向台商自主合作。至1990年8月,全市渔业台资企业共有19家,投资890.56万美元,涉及海淡水增殖、养殖、海洋捕捞、水产加工、渔具制造、饵料等产业。
  1980年7月,以港商的名义,台湾正光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林细孙与诏安县西山农场合作兴办我省第一家漳台合作企业——诏安县诏正水产联合公司,总投资36万美元,养殖河鳗,引进台湾养殖先进技术和增氧机等设备,进行水产品加工。同年夏,东山县水技站向台湾渔船交流学习小机船光诱鱿鱼缯技术,组成以陈泉、蓝希文为主的试验项目组,在东山1907、1908、1409号船试验。该作业是单船发电光诱鱿鱼和起放网操作,网口长度60.67米,发电量12千瓦,渔船横杆撑开网衣在水中展开,网具呈畚箕型,拉动光源,把光诱的鱿鱼引向网中起网取鱼,单船夜产750公斤,其中鱿鱼200公斤,试验获得成功。
  1984年12月,通过台湾渔船引种太平洋牡蛎8524串,由东山县科委林哴等人在铜陵镇田尾海区吊养试验,经一年对比试养,太平洋牡蛎平均亩产蛎肉1.1吨,比当地褶牡蛎单产高3.4倍。1985年7月,又进行人工育苗成功,为我区增加一个优高水产养殖品种。
  1985年5月,台胞邱福对先生从台湾运来50尾斑节对虾(草虾)亲虾,在漳浦县水产开发中心育苗池进行人工育苗,采用切除眼柄、移植精䇲、调节亮度等技术,提高亲虾成熟度和受精率,培育幼虾并试养50亩养成,获得高效益。草虾具有体色美、适应广、季节早、生长快的优点,生产效益高,已在我区逐渐推广人工繁育和养殖生产,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品种。至1991年,全市有17家育苗场(台资13家)培育草虾苗1.7亿尾,推广养殖2.7万亩,增产4050吨,产值1.22亿元。
  1986年7月,福建省水产进出口漳州公司从台湾经香港引进淡水白鲳92000尾(体长2—3厘米),由漳州水产开发中心科技人员李文滨、黄庭河等人在漳州淡水良种场试养成功,成活率达94.8%,池养亩产可达800多公斤,到1991年6月,又成功地进行人工育苗,使淡水白鲳成为大陆广泛推广养殖的品种。淡水白鲳具有耐低氧、杂食性、生长快、肉质细嫩的优点,市场价格高,在港台市场很畅销。
  1987年7月,台胞旅日华侨陈劝荣以香港跃南有限公司与龙海永利饲料厂合作,创办龙海龙台饲料有限公司,总投资147.8万美元,以国内鱼粉为原料,吸取日本、台湾的优良配方,生产对虾、河鳗饲料,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产业又向养鳗生产扩展,成为渔工贸联合企业。
  1987年6月,漳浦县养殖中心陈辉和漳浦县水技站朱水树等合作,经邱先生从台湾购进一张滚轮式虾拖网,配备厦门水产学院生产的DXX—Ⅰ型脉冲驱虾器,在古雷下垵8105号林德森捕虾船试验,该船12吨位,主机45匹马力,所用桁7杆(无缝钢管2.5寸)长9.45米,装配2张网,各有4个中网,桁7杆两边滚轮直径32厘米,中央滚轮直径38厘米,在漳浦沿海作业2个月,捕捞长毛对虾、斑节对虾、剑虾产量1.4吨,产值2.8万元,虾类占产量的85%,获得成功。该作业投资省、操作易,活虾多,收益高,受到渔民欢迎,在沿海渔区推广。
  1988年3月,由东山县铜陵镇渔业办公室陈国民联络,台湾振洲渔业有限公司与东山铜陵渔业二公司合作,兴办东洲渔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00万美元,从台湾引进两套陷井式落网及其设备,网具垣网长500米,身网长宽各250米,架设在冬古鸡心屿海域,于当年11月投产。作业1年中,捕捞30多种大型高档经济鱼类,产值高,后因与航道和拖网、流刺网作业矛盾,才停产。
  1989年2月,台胞胡祟河与日商合作,在东山县冬古村兴办独资友信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加工厂,投资50万美元,引进日本先进设备和加工技术(电脑控制的油锅炉、冷风干机、红外水份测定仪等),利用东山沿海小型作业捕捞的日本鳀、丁香鱼、鲹科小鱼等低值小型鱼类资源,加工优质创汇产品,取得较好效益。
  1988年,在省经委的领导下,中国漳州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开始承办劳务出口,向台湾渔船输送劳工,进行远洋金枪鱼延绳钓、鱿鱼钓、拖网、围网和近海作业,作业渔场遍布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几十个国家。
  (三)
  九十年代,漳州与台湾渔业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又有新的发展,从单项零星的试探性合作转向产业整体配套的长期性独立投资,从民间商界自发交流转向半官方、官方的经济科技合作的态势。
  1991年10月,福建省在东山县举办闽台农业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恳谈会,台湾有26个经贸团组220多位人士参加,其中有10多位水产专家。会上,两岸水产专家畅谈闽台渔业经济技术交流合作的重要性,看好漳州投资环境、对台湾农委会选定东山做为“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历史性的起点”给予充分肯定,并对确定鲍鱼增养殖、西屿引种隔离区等3个项目作为合作开端进行论证,为漳州与台湾的渔业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5年7月,漳州市举办漳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与交流发展研讨会。1997年至1999年,每年4月9日都举办一次漳台经贸恳谈会。1998年7月,漳州市政协主办举行闽南与台港经济发展研讨会,台湾渔业界都组团前来赴会、进行交流研讨和洽谈。1997年7月,国家外经贸部、台湾事务办公室、农业部批准漳州作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台湾专家学者、渔业界人士多次组团到漳州考察、调查。漳州市人民政府在国家出台有关对台政策后,又相继出台《漳州市保护台湾同胞投资者权益的暂行规定》、《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扩大漳台农业合作交流的若干规定》等法规,对前来漳州投资的台湾企业家,实行更加灵活优惠的措施,使漳台渔业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1992年底统计,渔业台资企业已增加到58家,其中台资达2588.33万美元。
  1991年,由东山对台办联络台湾农委会黄先生,吸取1984年日籍台胞东庆堂先生从香港转运九孔鲍死亡的教训,由台胞庄先生雇用台轮“×××号”运来台湾九孔鲍84粒(1.5公斤)亲体和400只鲍鱼笼,于11月5日运抵东山鲍鱼增殖站,在科技人员翁江辉、林颂光、曾文吉等人的努力下,成功地繁育幼苗80万粒,养成到壳长2厘米达1.2万粒。九孔鲍成长速度快,成本低,价格高,效益好;鲍鱼笼增加陆上养殖池水体空间利用,提高陆上养鲍工厂化养成技术设备水平。由于新品种和养殖器具的引进,使鲍鱼养殖模式有了革新,九孔鲍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漳州养鲍业的当家品种,养鲍业已成为漳州水产的一大优高产业。至今,东山已建设有九孔鲍陆上工厂化养殖场53家,养殖面积16万平方米,年产商品鲍近1000吨,产值3亿元;漳浦建设古雷、佛昙鲍鱼基地,陆上工厂化养殖场25家,养殖面积8.5万平方米。台胞黄先生在东山创办全省首家工厂化养鲍场后,又着手创办海黄金农业企业集团,将建成以鲍鱼养殖、加工为主兼有旅游渡假配套的综合性经营产业;台胞陈先生在漳浦佛昙鲍鱼开发区从事鲍鱼育苗、养成、运销系列开发,又招引3家台商前来落户开发,发展养鲍生产,占地共773亩,出现团队发展势头。
  (四)
  1991年2月,台湾第一届“十大杰出农家”、台“神农奖”获得者蔡国祥先生投资50万美元,在龙海县海澄棣新村成立龙海永强水产开发有限公司,采用生物基因遗传原理,培育世界上第一批单雄性罗非鱼“永强一号”,其生长速度比普通罗非鱼快36%,最大体重可达4公斤,成本低,效益高,鱼苗畅销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浙江等省50多个市县,1992年产值达1400多万元。单雄性罗非鱼“永强一号”育苗技术,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荣获中国第二届新技术专利产品博览会金奖。1992年10月,蔡先生又投资40万美元,在南靖县汤坑开办新永强水产开发有限公司,扩大产业经营业务。九十年代,单性罗非性“永强一号”已经推广,成为我市主要的淡水养殖品种。
  1991年,台湾省台南市启传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翁启镜投资70万美元,在东山征地36.45亩,办起了东兴水产加工有限公司,兴建有4000吨容量的冷冻库和生产车间,每年从南美、北太运来数千吨柔鱼,加工鱿鱼丝等产品,产品全部出口销售台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1993年6月,漳州市水产局、漳州远洋渔业公司与翁先生洽谈合作,发展远洋鱿鱼钓作业,9月签约筹建东亚远洋鱿钓渔业公司,船队3艘,首期合作1艘,总投资150万美元,台方提供800吨位1400马力现代化鱿钓加工船1艘,合作开发阿根廷海域柔鱼,并经省水产厅、市外经委同意批准,申办有关手续,后因船籍手续等问题,合作未得落实。1996年,翁先生又投资280万美元,征地34亩,兴建东旺水产冷冻有限公司,建设8000吨位的冷冻库和生产车间,进行鱿鱼、鱼虾类系列海洋健康食品加工。
  1992年,台湾彰化元煌国际集团公司(美国)与东山县五金一厂合作,兴办福煌五金制品有限公司,投资50万美元,主要生产渔具(鱼钓)。1995年,又独资150万美元,兴建欧凯金属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生产休闲渔具(钓具)等产品,两个公司年产值1200万美元。
  1993年4月,台湾均合兴业股份有限公司尤先生和港商李先生,同漳州华丰电子有限公司郭凌宏合作,投资50万美元,兴办漳州市华颖电子有限公司,作为日本皇家牌航海仪器在中国的总代理,经营GPS卫星导航仪、彩色探鱼仪、无线电对讲机、雷达等。渔船安装RV—680GP系列卫星导航仪,具有海上自动定位、探鱼彩色显示等多种功能,极大地提高渔船安全救助和捕鱼效率,深受广大渔民的欢迎。在短短几年中,全国渔区推广使用5000多台。
  我市充分发挥各县台湾同胞接待站、6个台轮停靠点和5个对台小额贸易公司的优势,积极开展对台小额贸易。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向台轮提供活鲜水产品进行小额贸易超过1亿美元。同时,又利用我市海洋捕捞生产的鲜活鱼虾,在海上直接交易,单单龙海浯屿渔村每年交易额超过2亿新台币。
  为了促进漳台小额贸易和实行“三通”,蓝希文等市政协委员于1997年提出《兴建(修建)台轮专用码头(岸段)》提案,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于1998年8月在东山澳雅头举行修建台轮专用码头奠基仪式,正式动工兴建。该台轮专用码头总投资980万元(首期工程投资400万元),修建码头长76米,建有500吨、200吨泊位各1个,港池可同时避风停泊台轮50艘以上,并配套供油、供水等生产、生活补给服务设施。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向台湾输送从事远洋拖网、围网、金枪鱼延绳钓、鱿鱼钓作业的渔业劳工累计达5000多人次,从事短期近海作业的累计达4000多人次,合计已超过1万多人次。
  截止1999年6月,累计渔业台资企业达125家,总投资额达13802万美元,其中台资12168.83万美元,有不少台商从长远计议,搞产业化、现代化投资经营。如台胞谢先生投资1000万美元,在云霄常山兴办常山联丰兴业饲料有限公司,生产大统牌鲍鱼饲料;台商在云霄礁美兴办汤港温泉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250万美元,进行海水温泉的开发,集育苗、养殖、旅游、服务于一体;台湾值鼎开发股份公司在漳浦创办值鼎农渔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美元,进行荒滩围恳,鱼贝育苗养殖。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周恩来与首届人民政协”、“最难忘的幸福时刻”、“计生工作三十年”、“新中国体坛的漳州骁将”、“剪纸艺术家陈秋日”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蓝希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