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笔如椽写春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687
颗粒名称: 大笔如椽写春秋
其他题名: 悼念著名画家沈柔坚先生
分类号: K825
页数: 9
页码: 206-214
摘要: 沈柔坚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画家。生前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顾问、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沈柔坚先生为中国美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不幸的是,1998年7月10日,沈先生在一次书画活动中因突发性心肌梗塞而逝世,享年79岁。沈柔坚原名沈耀琨,1919年10月26日出生在诏安县东城村一个普通家庭。战争期间,沈柔坚多次遇到生命危险。出访期间,他作了一系列的访欧写生,有水彩、水粉和速写。十年浩劫中,沈柔坚被打成上海美术界的“黑帮头目”,与张
关键词: 漳州 怀念 沈柔坚

内容

沈柔坚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画家。生前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顾问、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沈柔坚先生,诏安县人。他把一生献给了中国的革命美术事业。早年,他投身革命,在新四军创作了许多战地题材的版画、宣传画;建国后,潜心艺术研究,创作大量讴歌社会主义建设的套色版画、水粉画;七十年代后,致力于中国画的创作,探求传统笔墨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形成了独具风采的艺术风格,取得很高的艺术成就,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览、出版、获奖或被收藏。沈柔坚先生为中国美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不幸的是,1998年7月10日,沈先生在一次书画活动中因突发性心肌梗塞而逝世,享年79岁。
  天资聪慧爱丹青
  沈柔坚原名沈耀琨,1919年10月26日出生在诏安县东城村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沈辉若开小杂货店,母亲吴叆是农村妇女(生于诏安梅州村,养于乌厝城),很支持儿子读书识字。在她的坚持下,沈柔坚才没有继承父业而升入龙溪师范。
  诏安县是书画艺术之乡,历代书画之风炽盛。清代,有刘国玺、沈锦洲、沈瑶池、谢琯樵、汪志周等书画家,其作品都达到很高境界,誉及台湾和东南亚,时称“诏安画派”。清末至民国时期,有马兆麟、沈镜湖、涂梦龙等画家,其作品清新脱俗,深受群众欢迎。在诏安县,处处丹青耀眼,家家翰墨飘香。少年的沈柔坚在这种艺术氛围中,在文人画的薰陶下,开始临摹“芥子园”,学习水墨画。
  闽南丰富的民间艺术,也激发了沈柔坚的艺术兴趣。祠堂庙宇中精美的木雕、剪瓷雕、泥塑、石刻,千姿百态的元宵花灯、尪仔棚、妙趣横生的皮影戏、木偶戏,绚丽多姿的潮剧、外江戏,使这位热爱艺术的少年受到潜移默化。他说:“这些在我幼小的心灵播下的种子,一直使我保持着对民间美术的欣赏,成为我艺术创作中的一种重要养料。”
  有幸的是,他的书画得到启蒙老师沈耀初先生指导。沈先生在梅溪小学读书时,美术老师沈耀初先生指导他学画练字,还拿出藏书让他欣赏、临摹,又单独给他辅导,对他寄予厚望。沈耀初先生后来成为“台湾十大画家”之一,其画艺造诣很深,作品布局奇崛,笔墨厚重而豪气洋溢,追求“重、大、拙、厚、迟”,出古入今。有这样高超的启蒙老师,实为沈柔坚的成功垫上艺术功底。
  少年的沈柔坚,天资聪慧,刻苦勤奋。他把自家的小阁楼,名为“秀峰楼”。每天在楼上临池不辍。学校每次举行书画比赛,他的作品都是名列一二。13岁时,所书写的《归去来辞》,获全县小学书法比赛第一名。当时,常有乡邻送萱纸来向其索画求字。
  1935年,沈柔坚报考省立龙溪简易师范,名列榜首。在学校里,他的级任兼国文老师郑畴先生,成为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美术教师黄稷堂先生,鼓励他多写生,多速写,让他阅读不少的画刊和美术理论书藉。沈柔坚后来的作品崇尚大写意,不无当年黄先生的影响。
  “一二·九”运动后,沈柔坚受左翼文化思潮的影响,逐渐认识到绘画的革命功能和意义,因而对鲁迅先生提倡的新兴版画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学习木刻技法。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沈柔坚和同学们一起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暑假回诏安时,还组织“诏安旅外学生服务团”,呼号抗日救国。后来,龙师疏散到南靖县和溪。参加地下活动的郑畴老师,通过与组织联系,送走沈柔坚等7个爱国青年到皖南参加新四军。
  风雪磨炼见精神
  1938年3月1日,沈柔坚等从长汀出发,跋涉仙霞岭,辗转皖南,到达歙县岩寺新四军驻地时,已是4月中旬了。行军途中,他们用墨汁、红土、石灰等颜料写标语、画壁画,宣传抗日救国。在新四军,沈柔坚被分配在战地服务团绘画组,1939年任组长。此时,他要求把原名沈耀琨改为“沈柔坚”,取其刚柔相济,作为处世和从艺的座右铭。副队长彭冲帮他报请上级批准。从此,他便以柔坚之名步入画坛。
  皖南事变后,他被调到盐城抗大五分校工作。他和战友们刻木版画,制作石版年画,出版《老百姓》画报,绘制大幅布画,举行流动画展。军部建立印刷厂之后,他们又为军政治部编印的《抗战报》和《抗战画报》提供画稿。沈柔坚还为盐阜银行设计並用黄杨木刻制了两种钞票图版,印刷发行,又刀刻题为《野间》的木版画,作为盐阜银行本票的底版。陈毅军长亲自为该画改名为《田野》。这些作品,解放后的报刊曾多次转载,选送展览,有些还为中国美术馆收藏。《田野》、《拾草》和《盘查哨》被法国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战博物馆”征用。他和卢芒、孙从耳三人合作的35幅《新四军军歌木刻组画》,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女士带往国外。沈柔坚创作的《为了正义》大幅宣传画,也由史沫特莱带赠给国际红十字会。
  战争期间,沈柔坚多次遇到生命危险。1938年,他在皖南患严重的贫血症,医生估计他只能维持二年,劝其回家,但后来竟然奇迹般恢复了健康;1939年,在苏北染上霍乱,昏迷不醒,经医生抢救也闯过鬼门关;1940年,部队穿越津浦铁路敌军封锁线,遇到日军伏击,走在前面的两个女同志一死一伤,而他在千钧一发之际爬过封锁线。在那个充满艰险的年代,沈柔坚以他的画笔为武器,为民族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正如刘海粟所言:“戎马背上,举木刻以为梭枪;军旅之中,调红土而作壁画。江山舒其眼界,风雪炼其精神”。
  融汇中西创新意
  1948年,济南解放。沈柔坚在华东局宣传部美术创造室工作。1949年5月,他随军解放上海,在上海军管会文艺处从事美术创作。建国后,历任美术室主任、华东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华东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创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协会秘书长。1962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1971年任上海中国画院负责人。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沈柔坚的创作跨进了一个新的生活领域。他说:“新的生活使我产生新的艺术激情。生活视野和思路广了,对有关美学上和艺术创作实践上的问题便思索得更多些,探索着如何表现新的时代生活的美,以新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对新的生活感受和理想的境界。”
  在这阶段,沈柔坚主要创作套色木版画,並作水彩、水粉画,创作了许多反映新中国建设的名作。如《向淮河开战》、《河水让路》、《船坞》、《黎明》、《雪夜》等。其中《雪夜》创作于1957年,画画中宁静、温馥的情调给当时那种狂热激昂的生活带来一丝的清凉。《河水让路》从构图、刀法、用色都极富创意,是作者经过5年反复推敲、精心构思的杰作。
  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沈先生有访欧之行,对中西绘画体系和特点有着明显的比较,如何取长补短、借鉴吸收、融汇贯通,是他经常探索的问题。“印象派”绘画的响亮、突出、耐看,富有艺术魅力,使沈柔坚有很大的感触;一些西方绘画大师把水彩、水粉、墨笔、色粉笔和炭精等结合运用,还加刀刮针划,不同的工具材料通过特殊的手法融为一休。这种为了达到表现效果而“不择手段”的做法,对他有很大的启示。
  出访期间,他作了一系列的访欧写生,有水彩、水粉和速写。回国后,创作了《歌德故居》、《勃兰登堡门》等版画。往后,创作的版画又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山区春色》、《南海之滨》、《早春》等作品,以不同的艺术处理方法去表现不同的生活场景。在写实主义一统天下的六七十年代,这些热情洋溢、色彩响亮、大胆泼辣的表现主义作品,给沉寂乏味的画坛冲入一股充满生气的清泉。为此,他被扣上了一顶“沈凡高”的帽子。在那极“左”的年代,谁都知道这个称号意味着什么。十年浩劫中,沈柔坚被打成上海美术界的“黑帮头目”,与张乐平、唐云被打成“三家村”。他的代表作被当作“黑画”示众,他本人被戴高帽批斗近百次,子女一夜之间也成了“狗崽子”,受尽欺凌。
  在那万马齐暗的年代,沈柔坚仍没有放弃艺术。由于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简单,创作时间可短可长,偷偷作画比较方便,他就作为“练练笔”画起水墨画来了,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这是个偶然的契因,但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彩墨画竟然成了他艺术创作的一个新领域。
  彩墨交融风骨高
  “文革”以后,中国文艺界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年近六旬的沈柔坚也焕发了青春。除了繁忙的政务,他还如饥似渴地探索追求,废寝忘餐地写生、创作,撰写文章。他为了多积累素材,到昆明和西双版纳采风,到大足观摩古代雕塑艺术,登峨眉,游武夷,观察自然风光,重回皖南探寻战地旧迹,攀黄山,上泰山,去湖南、广西深入生活,赴浙江山区和海岛写生……。1983年,他因劳累过度,左眼患病几乎失明。医生不准他看书作画,他就偷偷地阅读碑帖,以手指书空练字。一个著名画家,竟是如此珍惜时光,如此谦虚好学!
  七十年代后期始,沈柔坚主要从事彩墨画创作。他童年时接触过国画,而后从版画、西画回到中国画来。这不是一条简单的曲线,而是一个螺旋形的弹簧,一个以丰富的理论和厚实的技法制造的弹簧,一个把沈柔坚弹向艺术最高境界的弹簧。
  他所走过的艺术道路,“是从‘像’到‘不像的像’,从‘工’到‘写’。从‘不像的像’中摸索‘以十当一’与‘以一当十’的艺术辩证关系”。沈柔坚重创造,重想象,重抒发情性,重自辟蹊径。他接受中国文人画的重于简练概括和诗情画意的优秀遗产,吸收民间绘画的夸张装饰画风,又借鉴西方印象派善于利用色彩塑造型体、冷热色並置交错和运笔生动的表现技巧,並以版画的雄浑洗炼渗入传统笔墨,创造出彩墨画一种全新的境界。他所作的山水、花果作品章法新颖,笔墨雄健,纵恣奔放,于豪率中见精微、于沉郁中见清远。他说:“从生活中感受来的素材,如何把它再经艺术处理变得更概括洗炼,在置陈布势上,如何冲破老格局,具有新意境、新景象;墨彩结合的画如何加强色彩与墨色的交响作用,如何使笔、墨、色紧相融合而具有较强的节奏感、韵律感,这些是我经常探索的课题。”他一直秉着“融汇中西、广为吸收、为我所用”的艺术宗旨,“随时代追求,写我情,画我意”,不断耕耘,形成了卓而不群的自我风采。因此,他的作品博大精深,大气磅礴,充满生机,有强烈的时代感。
  沈柔坚先生在美术界有很高的声誉。1977年,他受聘担任《辞海》美术科目主编,1979年任《中国美术辞典》主编。1979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1980年当选为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当选为上海文联副主席,1989年当选为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他还被聘任为上海交通大学美术顾问、上海科技大学艺术研究室教授、华东师大艺术系教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他担任六届全国美展评委、首届油画展副主任委员、上海高级艺术职称评委、七届全国美展总评委、中国书画篆刻大赛评委主任、全国青年版画大展评委主任、上海文学艺术大奖总评委。荣获中国美术和中国版画家协会联合颁发的1931年~1991年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
  沈柔坚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受到很高的评价。出版《沈柔坚画集》、《沈柔坚速写》、《柔坚画谭》、《沈柔坚中国画集》、《沈柔坚版画集》、《当代名家中国画全集·沈柔坚》卷。
  沈柔坚画品与人品俱高。他为人厚道、秉性谦和、襟怀坦荡,真诚待人。他从没有以美术界的领导自居,而是以朋友看待美术界人士。他团结了大量的艺术家,许多名画家如刘海粟、谢稚柳、张乐平、唐云等都成了他的挚友。在阴云蔽日的年代,他又保护了一大批如林风眠、关良、吴大羽等老艺术家。他还提携帮助了不少的年青人。
  沈柔坚善于思考,治学严谨,知识渊博,学贯中西。他重视中外美术理论的研究,撰写了几十万字的文章,还为许多新老画家的作品集撰写序言。
  沈柔坚情系故土,他常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和进步。在他笔下,《榕树间》、《渔舟唱晚》、《渔塘》、《涛声》等洋溢着闽南的风情,荔枝、菠萝、香蕉、洋桃等闽南佳果,更是他绘画常见的题材。1998年春天,他和老伴王慕兰女士专程回诏安省亲,诏安县政府为沈老举办了“沈柔坚从艺60周年座谈会”。7月10日,正是家乡荔枝收获季节,沈柔坚在上海和画友们一起泼墨挥毫,画的正是鲜艳的荔枝,青翠的菠萝。突然,他永远地放下了那支钟爱一生的如椽大画笔。沈老魂归故里了。
  沈柔坚先生走了,走得那样匆忙。这是正当他绘画生涯走上鼎盛的时期,他原还能给我们留下更多的杰作。沈老本想在上海建立一个美术博物馆,使之成为上海美术的宝库。今年秋天,江苏省美协、上海市美协和江苏省美术馆本来还准备为他举办从艺60年纪念画展。可惜,沈老未能看到这一天。
  “柔如垂柳坚如竹,柳伴桃花竹伴梅。”这是老舍先生赞沈老的诗句,也是对沈老品格的写照,“国运系自身,戎马挟才情,兴画坛,百花竞,引领一代更图新景;从艺六十载,笔随时代行,融中西,抒真我,画艺文论煌照后人。”这对挽幛更是对沈柔坚一生的高度概括。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漳州市统一战线工作20年”、“忆省第一次真理标准讨论会”、“龙溪地区真理标准讨论点滴”、“龙海境内首建高速公路”、“东山港与东山海关”等41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友元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沈柔坚
相关人物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