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下长寿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666
颗粒名称: 塔下长寿村
分类号: C912.82
页数: 4
页码: 152-155
摘要: 南靖县书洋乡塔下村是一个长寿村。全村现有人口1600人,其中80—89岁的健在者30人,90岁以上的9人。现年104岁江香莲,尚能够动手操持家务;江才侑,102岁,讲起话来总是细言细语,不失贤妻良母的风范;99岁的李桂娘,还能清楚讲述40年前在一所小学当工友和师生和睦相处的情景;江双侑,今年96岁,精神矍铄。除上述寿婆、寿翁,村里还有80岁到89岁老人30位。其中男性8人,女性22人。男性张启琛现年89岁、张兴祥88岁、张万彬87岁、张庆徐87岁;女性有89岁江春桃,88岁芦健侑、黄友兰,87岁赖冥侑、黄彩周、江春莲等。当地海外侨胞关心老人事业,捐献数万元作协会基金。
关键词: 漳州 长寿村 村落

内容

南靖县书洋乡塔下村是一个长寿村。全村现有人口1600人,其中80—89岁的健在者30人,90岁以上的9人(包括两名百岁寿星)。现年104岁江香莲,尚能够动手操持家务;江才侑,102岁,讲起话来总是细言细语,不失贤妻良母的风范;99岁的李桂娘,还能清楚讲述40年前在一所小学当工友和师生和睦相处的情景;江双侑,今年96岁,精神矍铄。每逢村上办喜事,常请这位好命阿婆主持“食婚桌”;95岁的赖来侑,总是放不下喂猪养鸡兔的拿手活;江冥莲,今年94岁,喜欢与人拉呱,闲聊人间好事;91岁寿翁张鸿初,生来一身瘦小乌黑,但精神尚好。除上述寿婆、寿翁,村里还有80岁到89岁老人30位。其中男性8人,女性22人。男性张启琛现年89岁、张兴祥88岁、张万彬87岁、张庆徐87岁;女性有89岁江春桃,88岁芦健侑、黄友兰,87岁赖冥侑、黄彩周、江春莲等。
  塔下村今朝寿星多。1984年,笔者走访84岁的当地村民张胜煌。据他提供:“我上祖十二世胜卿公,约生于清朝康熙20年(公元1682年),卒于乾隆34年(公元1778年)享寿96岁。按民间习俗,谓人活到九十六,便是一百足。因为闰月闰年加算在一起,便足百岁。张胜卿公是当时世上难逢的百岁入了,皇上恩赐他黄袍一套,以示敬老。”这是220多年前这支张氏衍派难得的寿星。据张氏族谱记载,从1940—1949年,全村总人口900人,其中80岁以上有7人。如卒于1940年的张俊安终年80岁,1945年作古的张秋光享寿81岁,同年病故的苏集娣享寿91年,她算是解放前夕村上年岁最高的女寿星。
  1949年解放以来,而今塔下村人口增加不到一倍,而80岁以上老人却增加了四倍。其因为何?
  塔下村开基于明朝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至今已有572年历史。这里海拔565米,夏季最高温度摄氏32。,冬季最低温度零下2。。无霜期300—320天。群山环抱,竹林、树林、茶园、果园郁郁葱葱,山花烂漫。一条小河从村中流过,两岸土建民居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是个山青水秀的好地方。1989年上海同济大学路秉杰副教授率领学生到此村考察土楼时,把这里美好的大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民生活之如此协调,誉之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山水秀丽,空气新鲜,景色宜人,是村民生息繁衍的理想清净乐土。从周围高山深谷里冒出来的,都是没有污染的天然纯净泉水、并水,为村民提供健康长寿的生命之源。
  至于饮食习惯,村民流传着这样的口头蝉:“番薯饭食不够,芋头蔬菜来凑。”这种长期饮食结构,养育着村民的健康体格。解放前,村民张启宽是个彪形大汉,一肩能挑一石食盐(约重150多斤),步行一百华里。他常年累月的主食就是大米+地瓜+芋头蔬菜。除了过年过节,平时很少吃到猪肉、鸡鸭等动物肉类。
  改革开放20年来,群众生活水平提高,餐桌上就少不了肉类
  食物。但他们还是粗细粮搭配吃,常常食用地瓜、芋头、蔬菜。
  地瓜是一种多糖蛋白化合物,营养丰富,所含维生素B12是大米的七倍、四倍,维生素C含量可与柑桔媲美。能促进人体动脉血管弹性,防止心血管系统脂肪的沉积、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地瓜含有一种去氢表雄酮,可以用来预防结肠癌、乳腺癌。芋头及各种蔬菜的营养价值都佳。
  在新社会,塔下村老百姓都有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民国十五年(1926年),军阀张毅得知塔下村有几户富裕华侨,出手派捐十万银元。未遂,竟以“抗捐”罪派兵入村烧毁民房1500余间,杀害良民11人,致使800人无家可归,200多人被迫离乡背井,出洋谋生。1949年解放后,匪患尽除,社会安定,村民安居乐业。全村有可耕土地840余亩,农民承包土地,讲究科学种田,粮食基本自给。建国初期在侨胞资助下开发经济林园,现有茶果园2000余亩,茶果两项年产值百余万元,村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旧社会霍乱、天花、鼠疫不时流行,不知多少孩子夭折,又有多少壮汉早逝。建国后,政府倡导爱国卫生,采取种种防疫措施,昔日为害人民最烈的瘟疫宣告绝迹。六十年代,华侨张庆重先生捐资创办“曲江华侨医院”,改变数百年来山村缺医少药局面,有病及时得到医治。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推广,村民的健康水平普遍提高,寿星逐渐多起来。如1961年作古的张添开寿翁,享寿93岁;1973年亡故的苏亚龙寿婆,终年105岁,1993年谢世的李理娣,享寿103岁;1996年10月,102岁的李香娣寿婆无疾而终。他(她)们都是解放后村上的“百岁人瑞”。
  塔下村人常年劳动,性格开朗,增强生理和精神的承受力。上述7位高寿老人都是体力劳动者,他们从小乃至青年、壮年,都是从事耕耘播种,炎夏顶酷暑,严冬熬霜雪,风里来,雨里去,劳其筋骨,练就一身健壮体格,又能吃大苦耐大劳,平时很少生病。另一方面,就是他们阅历多,事理通,赋情朴实,不贪图非分,不伤害他人,保持心绪平衡。如102岁的江才侑寿婆,心地善良,为人处世,忍让三分。他一生虽多坎坷,但能自我解脱,随遇而安,是个能抗于扰的生活强者;104岁的江春莲阿婆,家庭虽不尽人意,但她始终保持“知足常乐”的平静心态对待人生。
  塔下村提倡社会敬老,家庭和睦,儿孙孝顺,使老人颐养天年有保证。村上70岁以上老人都加入组织健全又能发挥作用的“村老人协会”。当地海外侨胞关心老人事业,捐献数万元作协会基金。平日老人在协会里有的奕棋,或弹唱或看书报或看电视。老人有个病痛,老人协会经常派员登门探望。逢年过节,协会为老人送点礼品,老人心情舒畅。其次是家庭和睦,儿孙孝顺。村上老寿星,都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儿孙亦尽孝顺。如:江双侑、江才侑、江冥莲等的儿孙,时常根据老人的口味爱好,另做饭菜。赖来侑阿婆长子在家事亲至孝,次子在福州工作,有时把老人接到福州住。这些老人海外儿孙经常轮番回唐山看望老人,老人精神得到安慰,晚年活得很惬意。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漳州市统一战线工作20年”、“忆省第一次真理标准讨论会”、“龙溪地区真理标准讨论点滴”、“龙海境内首建高速公路”、“东山港与东山海关”等41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尧耕
责任者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