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联产承包第一村——溪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658
颗粒名称: 漳浦联产承包第一村——溪坂
分类号: F321.41
页数: 5
页码: 126-130
摘要: 官浔镇溪坂村是漳浦县的北大门。闽南百里花卉走廊马口地段就在溪坂村境内。这里与龙海市交界,有国道324线通过。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四季长青,山明水秀,花果飘香。现全村16个村民小组,人口3065人,776户人家,有耕地3091亩,全村每年向国家交售定购粮358900公斤,公粮57200公斤。据1997年底调查统计:全村拥有水果7100亩(人均2.32. 亩),水果产量1980吨,产值278万元,花卉950亩,庭院花卉10万m2。当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523.52万元,人均纯收入3157元。溪坂村原是一个非常不发达的典型贫穷村。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溪坂村和全国农村一样掀起了历史大变革。全村每年养蘑菇在一万平方米以上,有20家专业户经营水果运销6万担以上。
关键词: 漳州 联产承包 溪坂

内容

官浔镇溪坂村是漳浦县的北大门。闽南百里花卉走廊马口地段就在溪坂村境内。这里与龙海市交界,有国道324线通过。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四季长青,山明水秀,花果飘香。现全村16个村民小组,人口3065人,776户人家,有耕地3091亩,全村每年向国家交售定购粮358900公斤,公粮57200公斤。据1997年底调查统计:全村拥有水果7100亩(人均2.32
  亩),水果产量1980吨,产值278万元,花卉950亩,庭院花卉10万m2。当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523.52万元,人均纯收入3157元。
  村上有台资企业“漳州三本肥料工业有限公司”,“闽南金三角花卉有限公司”等10多家花卉公司,有学校教学楼、农民居住新楼房错落有致,水泥街道,花卉走廊,构成一幅美丽的农村新图。
  溪坂村原是一个非常不发达的典型贫穷村。今日的繁荣富庶,是由一个鲜为人知的“土地承包第一村”发展过来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这里和全国大部分农村一样,天天喊着“以阶级斗争为纲”、“一大二公”的口号。在这里,生产大队、生产队根本没有(其实也没办法)管好、用好土地和发挥山河优势。由于长期“大锅饭”吃惯了,人民公社社员常年累月地习惯于下地在家门前等、村口等、地头等,等大家都到齐了,才“赶鸭子式”地投入劳作,进行“出工不出力”的劳动。尽管生产队里每晚搞评工记分,开会议,抓思想斗争。但是,社员们对生产队的事是“三只想、三不管”:只想多捞工分,不管劳动效益,只想自留地多收,不管大集体收不收,只想天天挑轻活,不管大集体误农时。这种“大呼隆”体制,使居住在这个地方的农民连温饱都顾不上。1979年,全大队粮食总产125.5万公斤,平均每亩地年产粮406公斤,平均口粮15.5公斤/月(含工分挂钩粮),而1977年的口粮是每月每人4.5公斤。1979年生产队平均工分值是每工分0.036元,最高的第4生产队是0.06元/分,最低是第7队0.026元/分(注:评分标准一般是男劳力每天10个工分,女劳力每天8个工分);全大队人均纯收71.40元(不含自留地的收入)。如第5生产队翁水根全家6口人,3.5劳力,全年劳动工分14370.6分,才得到劳动工资431.12元;全大队最好的第4生产队,劳力最多的翁乌定,全家人口8人,4.5劳力,全年劳动工分18084.4分,劳动工资也只得1085.06元。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溪坂村和全国农村一样掀起了历史大变革。溪坂人认真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认识到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党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大队党支部通过学习,认真探讨,认识到党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抓住这历史机遇,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创新,开拓前进。斯时,这个有2500多人口的大队,上下人心激动。大伙用眼前的事实点破“天机”:在溪坂,当时每人口有0.10亩自留地,社员们一年在自留地上至少种收三季作物,单种水稻每季每亩单产都在千斤以上,而大集体的成片好地,而且是经过“农业学大寨”时平整成每块地5亩的标准良田,每年只种两季水稻,每季单产都在450—550斤之间,而社员的自留地还冬种小麦、种冬季菜,供自家食用有余又可卖零钱(当时只能偷偷的卖,不能公开。因为这是“资本主义尾巴”)。
  在明摆着的事实面前,群众有了呼声:如果我们在1962年开始实行刘少奇的“三自一包”,到今天不知有多好过啊!现在,三中全会精神来了,时机可盼到啦。于是,大队党支部翁支书壮着胆子召开“秘密支委会”,亮出了自己的看法——把土地发包给每家社员。支委们一听,有的支持,有的吓了一跳,认为这样肯定要再挨整,有的建议请示公社领导,听听“上方”的意见。结果,大家还是支持“请示上方”。经一请示,公社领导不敢表态,但持不反对又不敢支持的态度,只说“看着办吧”⋯⋯第二、三次秘密会又开了,还是未果。干脆派人到周边大队去暗访,看动静,但回来的人都说没有什么动静,天天照样用广播筒喊出工、收工、评工记分、开会⋯⋯不同的是发现生产队长越来越感到不好当,社员人心已涣散;“养三只鸭”、种自留地仍然没有受到公开的支持,但已不再叫“刈资本主义尾巴了”。说明形势在变,农村在变。
  党支部终于下了决心,要让农民象种自家的自留地一样来种好这3000多亩土地,办法是实行土地承包:一是由大队制定方案,有领导有组织地按生产队(当时以队为基础)进行土地承包,二是只谈放开不去组织,睁一眼闭一眼让群众自己把土地分到各户自种。提后一办法的人,主要是怕上级追究“搞垮生产队”之责,戴上“搞垮社会主义的”帽子。
  怎么办?党支部同志通过再三学习,深入领会三中全会精神,认为既然土地承包最能提高产量,减少劳力浪费,增加农民收入,这还伯什么?建议“大胆干好了!”经过反复讨论,终于在1979年6月决定采取第一个堂亮办法,全面组织,精心筹划,有领导地把队的土地统一承包到户到组。由于大队、生产队干部的精心组织,采取“定面积、定产量、定工分、定成本、超产奖、欠产赔”的办法,在短短的20天内,各生产队都把包括集体仓库,农用具、耕牛、谷埕搭配好所有耕地,发包到各户,有7个生产队发包到自愿联合的组(发包到联合组一年后,又都分解发包到户了)。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承包到土地的溪坂人,日夜难眠,想着如何往自己的地上多下肥、多下功夫。但也有人担心把土地承包到户,有朝一日会受批判,土地再收回大集体。大队里的党员干部方向明,向群众做思想工作,他们带头向承包地里增加土杂肥,到海边运来咸土改造和培养地力。他们带头把“大公”时期耕种成圆形的地块,重新从边边角角加犁加锄,恢复原来正方形的地块,从而引导大家放心干,让群众消除顾虑。
  祖国的春天带来了溪坂的春天。实行联产承包制的第一年—1980年夏季,溪坂村丰收了。早稻从原来亩产450斤—550斤增加到800斤—950斤,也有上千斤的。全大队出现比完成征购任务好局面。农民说:“同样是种溪坂的地,交征购谁输谁!”本来生怕土地“放开”了,完不成征购任务。结果,溪坂大队早季便完成了全年征购任务。这年中,根据各生产队承包合同验算,工分值、劳动收入大大提高。第九队于1979年每工分值是0.055元,1980年早季提高到0.122元,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多。
  1980年秋后,溪坂大队已尝到了先走一步的甜头。通过实践,大家认为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制,不是解决温饱问题的权宜之计,而是涉及整个农村经济体制的一项根本性改革。所以,党支部接下去的题目是如何让农民放心,积极投入,稳定承包制,根据中央的精神让农民尽快地富裕起来。
  承包后连续多年取得农业大丰收的溪坂人,粮食丰足,但劳力剩余,便萌发新思路,搞专业户、跑市场,搞多种经营,大搞山地开发种荔枝、龙眼、柑桔,还养蘑菇。不几年,溪坂的七千亩荒山都变成了果园。
  从1982年起,溪坂人利用国道324线之优势,先是在水果旺季时节,在路边搭了水果代办、小买卖的店子,后来有了资本,能人跑市场,视野拓宽了,就大胆地把本地水果、农产品直运上海、北京、齐齐哈尔、乌鲁木齐;有的在家办起水果加工厂、蘑菇加工等。全村每年养蘑菇在一万平方米以上,有20家专业户经营水果运销6万担以上。由于村里跑市场、搞加工的人多了,党支部鼓励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让能跑市场的人安心跑市场,能种田的人发挥才能种好地。
  由于党的政策深入人心,土地承包制的稳定,农民买来机器,现在耕地、收刈已大部分机械化。多年来,农民们认真学习各种先进技术,进行科学种田,青壮年农民还上农技校、农函大进行学习,全村现有155名农技校、农函大毕业生安心于本村农业劳动,用自己的才能发展全村各种农作物生产。如今,溪坂村人富了,村子变了,新房子、新家俱都现代化了,造新路,扩大再生产,全村一年比一年好起来。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漳州市统一战线工作20年”、“忆省第一次真理标准讨论会”、“龙溪地区真理标准讨论点滴”、“龙海境内首建高速公路”、“东山港与东山海关”等41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永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官浔镇溪坂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