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城区城市建设纪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648
颗粒名称: 芗城区城市建设纪实
分类号: TU984
页数: 6
页码: 112-117
摘要: 芗城,古称漳州。自梁大同六年建置龙溪县,至今已有1450年历史。唐贞元二年,漳州州治从李澳川迁至龙溪县城(今芗城),从此称谓漳州。唐初,龙溪县城北起紫芝山,中经龙文山,南止南山,县衙处在这条中轴线上。元代,由于战乱,部分城墙遭毁。民国期间战乱不断,市政有损无建。198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漳州市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虎年春节,投资1000万元的南山寺首期修缮工程竣工,提前两个月向游人开放。
关键词: 芗城区 城市建设 纪实

内容

(一)
  芗城,古称漳州。自梁大同六年(540年)建置龙溪县,至今已有1450年历史。唐贞元二年(786年),漳州州治从李澳川(今漳浦县)迁至龙溪县城(今芗城),从此称谓漳州。
  唐初,龙溪县城北起紫芝山,中经龙文山,南止南山,县衙(今漳州教育学院)处在这条中轴线上。唐贞元二年以后,以州衙所在地(今中山公园)为中心,又形成第二条中轴线。这条中轴线北起北门街(今大同路),中经中山公园,南止博爱路上古城南门。宋初始建城池。据《漳州府志》载:宋初筑土为城,周围4里。咸平二年(999年),挖环城濠沟。祥符六年(1013年),凿西南水门以通舟揖,竖木栅为外城,城周15里。嘉定四年(1211年),用石块砌筑东门城墙,高约2丈、长500余丈;绍定三年(1230年),再砌西、南、北三面城墙,高约1丈7尺、长2500余丈(约7公里)。
  元代,由于战乱,部分城墙遭毁。明隆庆五年(1571年)重修城垣,翌年在东南角建威镇阁(八卦楼),成为古城突出的标志。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郑成功反清攻占漳州,城垣毁坏殆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战事平息之后才修复城垣。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洪灾,全城淹没。民国七年(1918年),漳州人民响应孙中山护法号召,提倡“建设新社会”,陈炯明在漳州拆除古城墙垣,以其石料铺砌街道路面,砌筑江堤和码头。这时街道虽然由原来2—3米拓宽为10—15米,但均是石块或三合土铺设,路面凹凸不平,雨水冲蚀,泥泞难走。抗日战争期问又遭受日机轰炸破坏,使市容市貌更显得陋旧不堪。民国期间战乱不断,市政有损无建。群众叹道:“道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
  (二)
  1949年9月19日,漳州解放。1951年6年1日,设立漳州市。当时市区面积只有3.2平方公里、人口6万人。漳州作为县级建制市,因处于沿海前线,城市建设投入少。自1950年至1979年的三十年间,城区新建房屋建筑面积仅21.84万平方米。至1984年,城区面积增至8平方公里、人口15.53万人,但城市人均道路、供水、园林绿化标准不高。
  1985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漳州市正式被列为厦、漳、泉三角地带沿海经济开放区;同年7月20日,漳州市升格为地级市,实行市带县行政体制的改革,原漳州市改设芗城区。198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漳州市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改制后的芗城区,仍是漳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芗城市政建设搞得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市的对外整体形象。进入九十年代后,芗城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建设现代化城市。“八五”期间该区投资5.7亿元,新建各类建筑29.3万平方米,修拓建道路7公里。其中,拓宽拓通城市道路7条:漳响路、新浦路加工区段、元光北路、元光南路延伸段、南大道、南昌路西段、金峰大道;建设综合住宅区4片:水仙花园、广华新村、元南花园、新华园,改造市场2个:北桥市场、新华市场;新高层建筑4座:商业大厦、凌波大厦、九龙大厦、皇宫酒楼;建设全省最大的火车站广场,并与漳州市建设局共同兴建“九龙公园”。
  1995年12月6日,市委、市政府在芗城区召开城市建设管理现场会,赋予芗城区增建五大片区(南昌路东段片区、下沙片区、漳响路两侧改造、南大道片区、胜利路瓦窑片区)的旧城改造任务,并确立了“中心开发、两翼推进、重心西移、全面发展”的思路,精选出对全区关系重大、影响长远的“一阁两馆三路七场七区”重点建设项目,把城建工作作为开展第二轮创业、改善投资环境和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三)
  以“市场兴区”,大力兴建商业设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市场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故“以市场兴区”成为芗城区决策者们的共识。从1996年开始,芗城区集中力量抓紧规划,先后建成了闽南商业批发市场、东岳蔬菜批发市场、闽南建材批发城等一批关联度高、带动性强、辐射面广的专业市场。其中:闽南商业批发市场投资1.8亿元人民币,占地148亩,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集服装鞋帽、针纺织品、日用百货、化妆品、副食品、家用保健品等多种批发行业于一体,是福建省目前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功能最全的综合批发市场。
  “以地养路、以路带开发”,加快旧城改造步伐
  由于历史原因,芗城区城市建设起步晚,基础差,资金缺。在这种困难情况下,芗城区千方百计用足用活市委、市政府赋予旧城改造的各项优惠政策,同时按照“规划统一、建设放开、分期实施、规范管理”的原则,把市场机制引入城市建设,多层次、多形式吸收和动员多方力量参与旧城改造,采取向社会公开招标的方式,吸引区内外企业参加旧城改造。如元光南路延伸工程,根据市政府专题会议精神,只给道路两侧各100米的土地开发,不给钱,所产生的各种税费除按规定上缴中央、省外,其余全部用于道路建设。区政府当即做出决定:将开发地段转让给急需用地的单位,用地单位按比例承担相应的道路建设资金。由此,既解决了建设资金的因难,又保证了工程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近几年已相继建成了漳华路芗城段、南大道、南昌路、漳响路、金峰路、东一号路中段、马灶路东段等道路基础设施,开发了漳响路两侧、漳华路两侧、南大道两侧、胜利路瓦窑片区、下沙片区、悦港片区、南昌路东段小商品城等旧城改造工程,改善了市区人民生活环境,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
  在旧城改造中,芗城区始终做到“三个坚持,两个配套”。三个坚持,即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坚持地下设施与地上建筑统一实施、坚持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三统一;两个配套,即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两配套。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做到地上、地下配套设施一步到位,不因陋就简,再欠新帐。如马灶路东段建设中严格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地下设有通信、供水、供电和雨污分流排放管道,地上配套绿化、照明及过街天桥等设施,真正做到规划、拆迁、征地、建设、配套“五个一步到位”,成为市区第一路。
  顺应民心,重新修建历史古迹
  1996年,芗城区加大园林投入,投资500多万元参与中山公园整治改造。1997年,市区两级政府把重建威镇阁列入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建设项目。1997年7月23日,该工程正式破土动工,1998年春节落成。重建的威镇阁总投资3000万元,占地9亩,立面高度51.88米,总建筑面积7300平方米。
  南山寺建于唐开元年间,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古刹依山临水,气势恢宏,布局宏伟,是国务院1983年批准开放的142座重点寺庙之一。该寺因年久失修,大雄宝殿、天王殿等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屋角塌陷漏雨,墙倾壁裂。1995年,大雄宝殿正中的释迦弁尼像倒塌。同年底,芗城区委、区政府把重修南山寺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出了立即进行百年大修的决定,指示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的前提下应更气派、更美观、更结实牢固,使之成为集宗教活动、旅游观光、休闭购物于一体的高档次旅游景点。这次百年大修得到旅居新加坡、菲律宾等海外南山寺法裔及国内佛教徒众的大力支持;市、区两级政府也拨出专款投入寺庙维修。虎年春节,投资1000万元的南山寺首期修缮工程竣工,提前两个月向游人开放。修茸一新的南山寺院,形成了内有佛教文化氛围、外有亚热带风光的闽南佛教旅游圣地。
  以民为本,解决群众生活中的热点难点
  浦头旧港雨天污水横流,晴天臭气熏天,严重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是近几年来城乡人民热切关心的热点,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年年提出改造建议。1997年,芗城区决策者审时度势,作出了整治浦头港的决策,决定采取驳岸砌石,两侧设置石护栏杆并种植杨柳,留足绿地,将“死港”污河整治成环境优美的小区乐园。同年底,长1000米、投资1000万元的浦头港首期整治已完成。整治后的浦头港环境优美,提高了两侧的地价,有效地加快了悦港小区的开发建设步伐。
  1995年以来,芗城区共投入资金近十亿元,实施了25个旧城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拆除各类建筑70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修、拓、建道路总长55公里,是建区以来投资规模最大、建设成效最为显著的。如今,芗城区城市建设呈现新貌,面积变大了,城市长“高”了(高楼林立),大地绿了,环境美了,街道宽阔洁净了,为扩大对外开放、加速芗城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漳州市统一战线工作20年”、“忆省第一次真理标准讨论会”、“龙溪地区真理标准讨论点滴”、“龙海境内首建高速公路”、“东山港与东山海关”等41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赖庆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芗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