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洞横贯盘陀岭高山天险变通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624
颗粒名称: 双洞横贯盘陀岭高山天险变通途
其他题名: 国道324线盘陀岭双孔隧道建设纪实
分类号: U459
页数: 8
页码: 71-78
摘要: 盘陀岭,位于福建漳浦、云霄两县交界处,地处梁山山脉中段,山高岭峻,蒲葵茂盛,古称“蒲葵岗”。汉代为闽越、南越两诸侯国分界线上的关隘要口,称“蒲葵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盘陀岭自唐代起设有驿道,是沟通闽粤的主要陆路通道。此时的盘陀岭路段已难承受日益繁忙的运输重任,交通事故发生率逐年上升,成为国道324线的“卡脖子”路段。这一状况引起各级政府和交通部门的高度重视。1988年9月1日施工单位招投标结果在福州揭晓,铁道部第十六工程局中标。漳浦盘陀乡和云霄火田乡党委、政府和市县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广泛宣传发动,落实赔偿政策,做过细的思想工作,赢得了沿线干部群众的支持。
关键词: 漳州 隧道 建设

内容

盘陀古道几盘陀
  盘陀岭,位于福建漳浦、云霄两县交界处,地处梁山山脉中段,山高岭峻,蒲葵茂盛,古称“蒲葵岗”。汉代为闽越、南越两诸侯国分界线上的关隘要口,称“蒲葵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盘陀岭自唐代起设有驿道,是沟通闽粤的主要陆路通道。盘陀古道,蜿蜒曲折,跋涉艰难。明朝登州太守林弼过盘陀岭时,曾留下“盘陀岭上几盘陀⋯⋯太行蜀道复如何”的慨叹。
  直至1966年,因国防战备需要隐蔽运输,同时也为发展山区经济,龙汾干线公路改线,将漳浦经旧镇至云霄的沿海线改为经盘陀岭的越岭线,盘陀岭才开始通公路。由于当时财力和时间有限,修建该路段采用盘山展线之法,标准为老六级。虽说公路里程比沿海线缩短了21公里,但路面狭窄,坡陡弯急,路基仅7.5米,上下坡长6.8公里,共有64个弯道,最小的转弯半径仅23米,最大纵坡达8.5%,行车极为艰难。每遇春夏雨季,岭上云雾缭绕,车辆穿行、交会险象环生,交通事故频繁。据统计,从1984年至1987年三年间在该路段发生翻车、撞车的交通事故年平均有47起之多,人称“云中天险鬼门关”。再老练的驾驶员过岭也得提心吊胆,手心捏出一把冷汗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和闽南金三角经济开发区相继建立,国道324线成为连接闽粤公路运输的主要干道,交通量急剧增加,机动车昼夜流量达3000辆次以上。此时的盘陀岭路段已难承受日益繁忙的运输重任,交通事故发生率逐年上升,成为国道324线的“卡脖子”路段。
  这一状况引起各级政府和交通部门的高度重视。为解决这一“瓶颈”问题,自1985年起,省、市、县交通部门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就对盘陀岭路段改造问题多次进行调研、勘测、论证。1986年6月,交通部王展意副部长亲自到盘陀岭视察,尔后又派3名高级工程师前来实地勘测;1986年夏,省交通厅长张金华亲率省公路局及厅有关处室领导现场办公,研讨改建方案。各级领导和专家一致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开凿公路隧道。
  首开“闽南第一洞”
  1987年4月至1988年10月,盘陀岭隧道的勘测、设计、预算、申报、招投标等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1989年元旦,盘陀岭第一隧道正式动工兴建,1991年8月1日竣工通车。盘陀岭第一隧道是我省“七五”期间交通建设重点工程之一,也是闽南交通网上的第一个公路隧道。该工程于1988年初由省政府正式立项并下达建设计划,由国家交通部、省政府共同投资,省公路局为建设业主,交通部第一勘测设计院承担设计任务。1988年9月1日施工单位招投标结果在福州揭晓,铁道部第十六工程局中标。
  为了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建设业主省公路局委托漳州市政府负责工程的前期工作和施工过程的协调、服务、监督工作。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了指挥部,由当时的市委副书记李天森担任总指挥,市交通局局长高南胜、市公路局副局长林国英任副指挥,漳浦县交通局副局长王福祥、云霄县交通局副局长周三桂任常务副指挥,市、县两级有关部门领导作为领导成员,各级、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和指挥部分工开展工作。
  隧道工程地跨两县、两乡、八个自然村和一个林场,涉及面广,征地拆迁难度大。漳浦盘陀乡和云霄火田乡党委、政府和市县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广泛宣传发动,落实赔偿政策,做过细的思想工作,赢得了沿线干部群众的支持。虽说公路建设征地赔偿标准远远低于其他建设用地,但村民们深明大义,热情支援国家建设需要,在短短的半个月时间内完成征地270亩,砍伐果树、林木15.3万株,迁移坟墓54座。
  工程前期工作的另一个关键环节是通电。原准备从漳浦火烧埔12万伏变电站引接专线,但线路长达28公里,需投资60多万元,架线时间最快也得一个多月。为节省资金,缩短工期,指挥部和县供电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多方勘察,提出从隧道附近的梁山二级水电站架线的方案,可缩短线路24公里,节省资金50万元,得到了市、县领导的肯定和支持。漳浦县电力公司技工仅用10天时间就架通了这条专用线路,提前向工地供电。
  交通、公路、土地等有关部门也派出精干的工程技术人员投入工程前期工作。在建设用地复测、放样时正值盛夏,天气闷热,测量现场大部份是坑垅和陡坡,荆棘密布,蚊虫肆虐,放样人员不得不穿冬服工作,常有人中暑昏倒,但谁也没退却。有些测点在坑沟峭壁上,负责复测的工程技术人员腰绑绳索,悬吊在峭壁上放样。他们那种不畏艰险的工作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指挥部积极为施工队排忧解难,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遇到灾情险情,责无旁贷,个个挺身而出。据统计,隧道建设过程中前后遭受了6次台风和暴雨的袭击,最严重一次是1989年5月20日,第3号台风正面袭击漳浦,短时间内的强降雨造成山洪暴发,正在施工的1号涵洞被冲毁,岭上公路出现多处溜塌方,国道线中断,阻车长达20多公里。在这关键时刻,指挥部领导李天森、高南胜、林国英等火速赶到现场,顶风冒雨,调兵遣将,指挥抢修,与全体施工人员一道连续奋战三昼夜,终于修复水毁路段和涵洞,几乎没合眼的三位指挥长这才松了一口气。同年6月3日,一场罕见的龙卷风袭击工地,800多平方米的工棚顷刻间被大风卷走,100多名施工人员的住宿成了大问题。指挥部和当地党政领导、干部立即分头出动,动员当地群众腾出民房,连夜安顿受灾的施工人员。
  担任施工任务的铁道部十六工程局四处,是一支由铁道兵集体转业改编的施工队伍。施工队的同志大部份是北方人,千里南下搞工程,很多人水土不服,却无人喊苦叫累。指挥长刘仁全连家母病逝都没离开岗位一步。他们在施工过程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由于隧道地质较差,多属轻亚粘土和风化的残积原岩,加上雨季施工,极易发生地下水渗透和塌方,施工难度和危险性都很大。为防止塌方,确保质量,市公路局副总工程师巫琦、工程师陈志坤作为业主的监理代表,长驻工地,跟班作业,加强现场质量管理;施工队采用短开挖、密支护、衬砌紧跟的施工方法,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顺利通过软弱围岩地段。全体施工人员奋力拼搏,于1990年8月4日实现全隧贯通。
  盘陀岭第一隧道工程全长4.567公里,其中隧道长822.3米、洞内净高7米、宽9米;两端接线长3.745公里,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总工程量挖填土石方46.9万立方米,建造公路涵洞20座584.6延米,防护工程砌石5686立方米,共计投入51万工日,总投资2652万元。工程于1989年元旦正式动工,1991年8月1日竣工通车,历时2年8个月。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成武为隧道题写洞名,镌刻在两端洞顶的大理石上。打通盘陀岭隧道,大大改善了国道324线的交通运输条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再建第二隧道
  1994年至1996年,我省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先行工程”建设热潮,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把福建境内长485公里、原路基宽不到12米二级路标准的324国道拓宽改造为路基宽23米、水泥砼路面宽15米的标准一级公路。其时,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闽粤经济迅猛发展,国道324线漳诏段的日交通量已猛增至6000多辆次,且每年还以20%的速度增长,已大大超过原隧道的通行能力,盘陀岭将再次成为福建境内国道324线的交通“瓶颈”。1994年6月和12月,交通部黄镇东部长和李居昌副部长先后视察了盘陀岭第一隧道和该路段的交通状况,市委、市政府领导作了详细汇报,部领导都认为修建盘陀岭第二隧道势在必行,并指示漳州市应抓紧做好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
  1995年元月,漳州市公路局向省交通厅呈报了增建盘陀岭第二隧道的建议书。同年3月,市交通局、公路局遨请4家设计单位对第二隧道进行设计方案竟标,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的设计方案中标。5月,漳州市计委向省计委呈报了该项目的建设计划,12月1日省计委正式下文批准立项,该工程被列为1995—1996年的跨年度项目。1996年6月,省交通厅批准该工程的设计概算为5578.85万元,所需资金由交通部、省政府和市政府三方面筹措解决。7月,漳州市政府组织招标领导小组和专家组进行招标,经严格审评,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局与铁道部十九局二处联合体中标,承担隧道及两端接线的施工任务。
  盘陀岭第二隧道工程按平丘二级公路标准设计,全长4.56公里,其中:隧道长度950米、宽9米、净高6.8米,位于第一隧道左侧55米处;洞口两端接线,漳浦端为1.835公里,云霄端为1.775公里。该工程建设规模比第一隧道大,隧道长增加128米,而建设工期要求比第一隧道缩短20个月。第二隧道地质结构更为复杂,两端前部三分之一为亚粘土和风化岩层,中部三分之二为四至五类围岩,质地坚硬,且呈节理发育,易产生塌陷和缝隙渗水。这样,便带来时间紧、任务重、挖掘难度大的特点。
  为了打好这场攻坚仗,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李天森为组长、副市长林奕斌为副组长的盘陀岭第二隧道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工程建设指挥部,由市公路局局长郑成朕任指挥,副局长林国英、漳浦县交通局局长邱秋月、云霄县交通局副局长周三桂任副指挥。作为一线指挥长的高级工程师林国英一接到任务,顾不上治疗腰椎、颈椎的病痛,立即打点行装,带领市公路局叶金字、朱东容、陈志坤等几个工程技术人员一头扎进施工现场,开始新的征程。原市委书记曹德淦十分关注第二隧道建设,在百忙之中多次亲临工地现场检查指导。
  工程一上马,首要任务就是要做好征地拆迁和“三通一平”工作。指挥部在漳浦、云霄两县及乡镇的配合下,依靠沿线干部群众的热情支持,采取先征用后赔偿的做法,在短短的10多天里就完成征地129.4亩、砍伐果树4401棵、拆迁房屋2465平方米、迁坟13座的任务;供水、供电管线的铺设和施工场地的平整工作也同步完成,为工程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确保如期完成建设任务,工程伊始,指挥部就制定了严密的施工组织计划,要求施工单位按合同工期实行倒计时工作制,限死工期,每天检查,以天保旬,以旬保月。同时每天派员到施工现场巡查,及时掌握工程进展情况,帮助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施工单位积极配合,合理调度人员和机械,科学安排施工,做到紧张而有序。在施工过程中,因地质原因,曾发生两次大塌方,年过半百的铁十九局二处副处长刘金库冒着生命危险,身先士卒,带队冲入洞中抢险;为把损失的工期夺回来,他们当机立断,从省外增调一部瑞典产的双臂钻孔台车投入施工,双向同时掘进,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在全体参战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隧道于1997年9月18日凌晨6:30全线贯通,向党的十五大献上一份厚礼。隧道衬砌工程环环相扣,步步紧跟,引线公路工程也齐头并进,终于如期完成全部施工任务。
  隧道建设对工程质量的要求尤为严格,为把盘陀岭第二隧道建成“精品”工程,指挥部建立健全了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和政府监督三级质量管理体系。施工单位完善自检制度,设立工地实验室,质检人员跟班作业,把好施工质量的第一关;业主委托江苏省交通工程咨询监理总公司作为第三方的工程监理,总监章兆昌带领6位监理人员严格按监理规范和技术质量要求进行质量管理,建立监理人员旁站监督和验收签证制度,要求每道工序特别是隐蔽工程需经监理人员验收合格、履行签证手续后方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把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省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代表政府进行质量管理,定期抽检,全而监督。针对盘陀岭地下水丰富、岩层节理发育的特点,为攻克隧道渗水难关,指挥部、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群策群力,对防水材料的使用严格把关,采用毛竹片临时支撑、无铆铺设防水板的新工艺,把握好止水带埋设的顺直度,有效地克服了隧道渗水的弊病。通过狠抓质量管理,第二隧道经省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质量检测评定分数为87.21分,被评为优良工程。
  盘陀岭第二隧道于1996年12月30日正式动工,1997年12月30日竣工,历时一年整。这条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建成的第二隧道,其建设速度和质量等级在省内名列前茅。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冲闻讯,对家乡的建设成就深为高兴,欣然命笔题写了“盘陀岭第二隧道”的洞名。
  如今的盘陀岭,天险变通途。南来北往的车辆穿山而过,各行其道,快速安全,畅通无阻。隧道内车道笔直,照明灯、行车灯交相辉映,串起一条条绚丽的彩虹,隧道外仿古装饰的洞口、现代化建筑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盘陀岭隧道成为国道324线上唯一的上下行分道行驶的双线隧道。它突破了我省境内国道324线的最后一道“瓶颈”,不仅改善了我市的投资环境,而且促进了我省与粤港澳的经济交往,为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地带,促进闽台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漳州市统一战线工作20年”、“忆省第一次真理标准讨论会”、“龙溪地区真理标准讨论点滴”、“龙海境内首建高速公路”、“东山港与东山海关”等41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颜斐隽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