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门第一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623
颗粒名称: “南大门第一路”
分类号: U415
页数: 6
页码: 65-70
摘要: 国道324线经诏安县入粤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道车流量日益增加,交通压力越来越大。1990年下半年,诏安虎蹄桥至加油站进行改建,投入资金1980万元,于1992年底竣工通车。国道等级的强烈反差,引起福建省各级领导的密切关注。诏安县领导决定“不惜血本修国道”,把原324线城关改线指挥部改为诏安县公路建设开发公司,沈泗海常委兼任总经理,负责国道建设的资金筹集和实施。经初步设计概算,诏安境内40公里国道的改扩建需要投入资金1.8亿元。我们拟出分期实施、提前完成的改建方案。当年10月份一期和三期工程同时开工。从此诏安国道改建正式拉开序幕。
关键词: 漳州 南大门 公路

内容

国道324线经诏安县入粤境。诏安县境路段40.1公里长。80年代末,诏安段已建成7—9米宽的沥青公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道车流量日益增加,交通压力越来越大。1990年下半年,诏安虎蹄桥至加油站进行改建,投入资金1980万元,于1992年底竣工通车。该工程建成大大改善了城区交通繁忙状况,但是境内的其他路段仍是凹凸不平,坑坑洼洼,每天肩负着7—8千车次的车流量,时常发生交通事故和车辆受阻。而邻省的广东路段已于1991年底建成15米宽的水泥路面。国道等级的强烈反差,引起福建省各级领导的密切关注。诏安县领导决定“不惜血本修国道”,把原324线城关改线指挥部改为诏安县公路建设开发公司,沈泗海常委兼任总经理,负责国道建设的资金筹集和实施。经初步设计概算,诏安境内40公里国道的改扩建需要投入资金1.8亿元。这样一个浩大工程,根据原有公路建设体制的补助和诏安财力,起码要用8年时间才能建成。我们拟出分期实施、提前完成的改建方案。1991至1992年,县长林奕斌多次带我们上漳州跑福州,省政府终于同意我县的改造计划,省政府办公厅于1991年7月份批复同意诏安设点收费,1992年9月3日,原副省长苏昌培主持召开有关部门协调会,明确同意诏安国道建设的实施意见,随后省交通厅凌家榆副厅长、省公路局卓湘局长多次到诏安检查指导,确定诏安城关至汾水关14.51公里国道分三期实施。其中:第一期工程3.59公里从东溪大桥至三角点,二期工程8.089公里自三角点至汾水关,三期工程2.02公里从东溪堤至县加油站。当年10月份一期和三期工程同时开工。从此诏安国道改建正式拉开序幕。
  为确保城关至汾水关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1992年9月17日,市政府召集专门会议,对该工程建设提出具体要求,随后林奕斌县长亲自主持县里有关会议,对工程建设、征地、拆迁等事宜做了具体布署。县里决定由县324线改建指挥部负责(由沈泗海常委负责)第一期工程的建设管理;成立县外马路建设指挥部负责三期工程管理(由胡寿春副书记、沈木聪副县长负责)。工程监理均由市公路局委派。工程资金由县公路建设开发公司向建行贷款1120万元,其中1000万元做为一期工程启动资金,120万元做为三期的启动资金。因当时考虑到我县开发区路段还须拓宽,一期工程原设计33米路基只施工20米,水泥路面15米(1995年初才拓宽到路基58米,配套建设了绿化带,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投入资金750万元);三期工程为了与城市建设配套,公路部门只负责33米路基中的12米主车道路面,其他配套均由城建负责。一期工程(主车道)于1993年6月竣工,实际投资1280万元,三期工程93年底竣工,投入资金770万元(含城建配套设施)。
  二期工程是城关至汾水关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计划投资3000万元。1993年7月底,省长贾庆林同志带领省直、漳州市有关领导到诏安现场办公时指出:“广东的路面有多宽,我们也要修多宽!”他要求把二期工程路基扩大到22米,主车道水泥路面15米,用半年时间建成“福建南大门第一路”,并一定要在1994年2月10日前通车!于是,二期工程被列入福建公路先行工程的重点管理,又成为漳州市为民办12件实事之一。这时,市里决定二期工程由特别能打硬战的市公路局工程处来承担。同时,漳州市、诏安县和承建单位立下重奖重罚的“军令状”,市长韩玉琳、副书记李天森和副市长梁绮萍、杨水来等四名领导各拿出一个月工资作抵押,工程如期完成,每人各奖一个月工资;否则,给予同等扣罚。对诏安县和承建单位则确定:如期通车,分别奖给5万元和10万元。每提前一天,再加奖5千元和1万元;否则,,也按同等数额扣罚,领导还要做检讨。严格的责任制,激发了高度的工作积极性。在施工现场,各级领导身先士卒,各司其责,要人有人,要物有物,急需资金马上筹措,千方百计保证工程建设需要。
  工程开工前,沿线干部群众砍果树、拆民房、搬电杆工作都提前5天完成任务,出现了樟朗村“百岁老妪设祭砍荔枝”,梅岭镇“万民捐资为先行”,金星乡“千名打工仔回乡修国道”的动人事迹。老党员杨龙山家里一株百年荔枝,树冠覆盖面积0.4亩,是村里的“荔枝王”,年产荔枝千余斤,几代人享用。为了修大路,全家老少一齐动手砍掉了。四都镇外埕村村委主任李平文,率先拆除自己的楼房,还说服两个兄弟把一座新建不久的楼房拆除,带动了全村以及沿线的拆迁工作。
  二期工程总投资3000万元,共需挖填土石方10.7万立方米,浇筑水泥路面12.1万平方米,修筑中小桥梁4座和涵洞19座,原设计工期两年。自8月16日开工以后,承建工程的800名于部、工人个个是铁汉,善打硬仗。他们调集3150多台套机械设备,战高温,迎风雨,一天劳动10多个小时,形成了“路面跟着路基走,路面促进路基行”的可喜局面。到1993年12月23日,二期工程15米主车道路面全线贯通,提前48天完成施工任务。随着二期工程的建成,一、二、三期工程连成一体,原从城关至汾水关需坐车半个多小时,至此10分钟可以到达。诏安人民从此尝到修建国道的甜头。
  1994年元月,漳州市委、市政府做出两年内建设324线、319线两条国道的决定。诏安县仍是任务最重的市县之一,要求竹港湾至虎蹄桥21.32公里在1年内完成。建设任务被市委、市政府以责任状形式下达我县,并要求发动群众投工投劳进行建设,路面、中桥资金均由市里控制,县里负责路基小桥涵的施工和筹资。县里制定建设方案,把该项目分成两期实施,第一期2月1日开工,第二期3月20日开工,路基工程以责任状形式下达给各乡镇,要求乡镇第一把手亲自任指挥,具体负责。其中:桥东3.878公里,深桥4.31公里,金星2.01公里,梅岭1.833公里,白洋0.8公里,四4.36公里,西潭1.58公里,南诏2.263公里。为了加强工程领导管理,指挥部、先行办移到工地上,实行面对面办公;县里常务副指挥沈泗海、副指挥沈木聪住进工地;从宣传、交通、公路、城建、土地、水电、交警等部门抽调部分干部职工,组成强大的指挥管理队伍。指挥部设有办公室、工程监理组、施工管理组等。全体成员吃住在工地,及时解决了施工中的各种问题。
  该项目需要投资6500万元,我县负责的路基小桥涵洞1500万元,资金筹措压力大。对此,县指挥部拟出“集资方案”,县人大通过《决定》,县领导发表专题讲话,号召全县干部群众“乐为先行工程做贡献”。两个月内,全县共筹集工程资金近千万元,保证了路基施工。5月底,随着路基的不断成型,市里安排路面施工,中桥施工队相继上场。漳州市振兴公路工程公司负责6.891公里,汕头市公路直属分局负责7.2公里及四都中桥;莆田市路桥建设总公司负责7.042公里和梅州中桥。我们采取“量化管理”的办法,开展“争先创优”竞赛活动,与施工队签定工期奖惩协议,实行重奖重罚,并当月兑现奖金,大大促进了施工进度。
  整个工程需要大小石料40万立方。为了保证石料供应,采取“鼓励开采,统一限价,统筹安排,保证供应”的措施。县指挥部和路面队投资28万元,开辟石料场10个,增设碎石机15台,加上原有料场,使得沿线日产碎石达1300立方米,既保证了供应,又控制了价格。
  施工过程中,许多于部默默无闻、乐作奉献的事迹令人感动。吴文桂同志是市公路局派住工地的监理工程师,1979年因肺癌动过大手术,切除5×6公分的肿瘤和二分之一的肺。1994年整整一年时间,他和员工一起住工棚,吃食堂,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沿线近20公里的工程,每座桥涵下基,他都要去看基础,做记录。时常下半夜到工地,劝也劝不休息。年逾花甲的退休技木人员许长友因外凤段一载重货车于1994年7月2日翻车,交通受阻,他亲自铺片石,督促施工,汗水夹着尘土成了个“土人”,还一直干到晚上10点钟。梅州小桥施工段因新桥挖基,旧拱桥出现下沉变型。常务副指挥沈泗海闻讯,及时赶赴现场指挥抢修,亲自动手铺便道,参与战斗两天两夜,直到排除险情才离开现场。
  1995年春节前,当工程进入尾声时,原设计路面两侧各3.5米沥青路肩,市里决定改成素土路肩。这时,我县已有15公里铺上碎石基层,如不把碎石捡起来,素土路肩难以保证质量。县指挥部及时作出决定:要求各施工乡镇发动群众捡碎石。一时间上万名于部、群众、学生一同上路,用两天时间把几万立方的碎石,从路上捡起运到各自指定地点供应各搅拌站,又保证素土路肩的及时施工。
  在全体参战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该项目于1994年12月3日提前贯通了。1995年元月11日,国道324线诏安段举行隆重的通车典礼。副省长张家坤、市委书记曹德淦、市长韩玉琳、市政协主席黄长茂、县委书记何红孙、县长黄河俊为入粤南大门第一路的胜利通车剪彩。至此,我县境内38.213公里国道提前实现水泥路面化。1995年初,我们又组织实施了虎蹄桥至梅峰路段6.029公里的拓宽,投入资金2800万元,由漳州市路通公路工程有限公司施工,该项目也在一年内提前完工。在国道改造建设中,县先行办先后被市委市政府、省委省政府评为先进单位,县长黄河俊、工程常务副总指挥沈泗海被省委、省府评为先进工作者,沈泗海常委、南诏镇党委书记沈宝发、深桥镇书记陈君鹏被市委市府评为“建设功臣”。许多乡镇领导也受到表彰。
  从1990年起,国道诏安段建设共开辟路基土石方80万立方米;利用块石15万立方米;片石10万立方米,碎石50万立方米。水泥8.5万吨,钢材1500吨,砂19万立方米。投入人工142万工日;机械台班8万台次,建设大桥一座324.9米,中桥五座297.58米,小桥14座277.98米,大小涵洞125座1850米,投入资金1.8亿万元(含改线工程2400万元)。这是本世纪以来诏安县最大的建设工程。
  不久,云霄、漳浦、龙海等路段的国道建设也相继竣工。现在,从诏安开车到漳州,只需一个多小时便可到达,交通快捷,促进经济发展。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漳州市统一战线工作20年”、“忆省第一次真理标准讨论会”、“龙溪地区真理标准讨论点滴”、“龙海境内首建高速公路”、“东山港与东山海关”等41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沈泗海
责任者
陈荣福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