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闽粤的康庄大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620
颗粒名称: 沟通闽粤的康庄大道
其他题名: 324线漳诏段拓宽改造建设梗概
分类号: U415
页数: 8
页码: 46-53
摘要: 国道324线起点福州,经莆田、泉州、漳州、汕头、广州、南宁到昆明。漳州境内长179.38公里。该路段担负着沟通闽、粤两省物资的吞吐集散,也是福建对港、澳贸易的陆上交通要道。原来的道路状况:路基最小宽度7米,一般10—12米,沥青路面宽7米,最小半径16米,最大纵坡8%,已不能适应车流量增长的需要,致使交通拥挤,事故频繁,许多路段形成“瓶颈”,很大程度抑制了漳州地区的经济发展。各县、乡镇成立领导小组和工程指挥部。市委、市政府领导决心抓住时机,乘胜前进,提高工程质量。全体于部职工放弃春节休息和与亲人团聚机会,有的推迟新婚佳期,有的离开临产的妻子,有的把孩子寄在他人家中,夫妻双双上工地,没有一人落伍,没有一人请假,用
关键词: 漳州 改造建设 康庄大道

内容

国道324线起点福州,经莆田、泉州、漳州、汕头、广州、南宁到昆明。漳州境内长179.38公里。该路段担负着沟通闽、粤两省物资的吞吐集散,也是福建对港、澳贸易的陆上交通要道。原来的道路状况:路基最小宽度7米,一般10—12米,沥青路面宽7米,最小半径16米,最大纵坡8%,已不能适应车流量增长的需要(1990年昼夜车流量9412辆,1995年增加到21124辆,已超过原设计能力的三倍),致使交通拥挤(每小时平均车速30—40公里),事故频繁,许多路段形成“瓶颈”,很大程度抑制了漳州地区的经济发展。
  常言道:要致富,先修路。经济要发展,交通必先行。为了实现我市“对接特区,以港兴市,突出三点,开发一线,建设五区”的发展战略;为了发挥沿海的优势,提高辐射能力,扩大区域经济,实现山海协作,共同发展的目标,1994年在全市掀起324国道漳州境内公路的拓宽改造的先行工程建设高潮。
  同年,市成立了先行工程领导小组,市委书记曹德淦、市长韩玉琳亲自抓先行工程建设,杨水来副市长任“先行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市交通局局长洪我追任副组长。各县、乡镇成立领导小组和工程指挥部。下设市先行工程办公室、监理部。各县(市区)也相应成立办公室、监理组,做到工程、资金、宣传、监理等都有专门机构、专人负责。
  市委、市政府为了解决先行工程建设资金的“瓶颈”问题,采取“多方筹资,有偿使用,按章收费,滚动发展”的超常规措施,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多投资多受益”的原则,积极推行“以路养路,以地建路,以地生财,以地聚钱”和“财政补贴一点,干部群众集一点,企事业单位筹一点,争取上级主管部门补一点”的多层次筹资方式。我们还积极主动争取银行贷款,共贷款3亿元(其中利用外资2300万美元);开展“全民办公路,人人尽义务”的献爱心活动,全市人民踊跃为先行工程捐款7721万元。
  1993年8月16日,漳州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打响了324国道拓宽改造的第一炮,用123天的时间建设福建南大门诏安城关至广东交界处汾水关段总长8.089公里,为全线拓宽改造建设创下了一段样板路。
  1993年底,制定全线的改造方案,充分利用老路,减少投资,便于施工,缩短工期。其主要技术标准:平原微丘二级标准,汽—20挂—100,所有的桥梁、路基宽23米,水泥砼路面宽15米,厚度为22厘米,两侧硬路肩各3.5米,两侧边沿彻石各0.5米,大、中、小桥、涵均加宽接长至路基宽度。并由市公路勘测设计所会同各有关测设单位着手进行勘测、设计、会审。
  1994年元月8日,在云霄召开国道沿线的县委书记、县长会议;元月18日全线开工,2月22日全市召开先行工程建设现场会,市委、市政府与各县(市、区)签订先行工程建设责任书,与市公路局签订质量监理责任书。由此,全市掀起公路拓宽改造高潮。经过一年零十个月的奋战,终于1995年10月底179.38公里的路面、63座中小桥、437道涵洞全面完工。翌年,漳浦、云霄、诏安城关三座大桥相继改造完成。总投资8亿多元。(不含324线路段的漳州迎宾路、东环城路)。
  1994年9月至1995年10月,整整一年是先行工程建设最艰苦的一年,也是最振奋人心的一年。国道线上,千军万马日夜鏖战,捷报频传。
  1994年9月2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漳州市六县(市区)38个乡镇汇报会,发起大干一百天、全面完成任务的攻坚战。1995年3月21日,市委书记曹德淦在全市交通工作会和公路工作会上,号召全市人民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协同作战、密切配合的精神,全面完成先行工程建设任务。4月9日,市领导在云霄召开先行工程建设现场办公会,认真研究了1995年工程进度、质量和资金等问题,为先行工程建设排优解难。5月份,市委宣传部又召集了各有关新闻单位,布置开展“先行工程起宏图”的宣传活动。7月份,漳州市遭受4号强热带风暴的袭击,公路拓宽改造工程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市领导顶着狂风暴雨,深入施工现场,察看毁情,组织抢修,疏导交通,确保施工顺利进展。市领导的重视和各有关单位的支持,给全体参战人员极大的鼓舞,人人精神振奋,斗志高,大干快上,至10月份拓改工程全面完成。提前两个月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八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奋斗目标。
  324国道拓宽改造路段的施工难度大,都是弯多、坡陡、路窄、土石方量大的路段,加上建设资金紧缺,困难重重。市委、市政府同龙海、漳浦、云霄县(市)领导进一步统一思想,一致认为:先行工程建设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能克服困难,取得胜利。市委、市政府进行严密的组织,针对各路段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有力措施,确保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诏安、漳浦抓早抓及时,1994年底基本完成路基工程,1995年上半年完成主车道砼路面铺设,率先完成任务。
  龙海角美至漳州路段19公里是我市的东大门。1994年,龙海市与市公路局一起奋战西角线,高质量、高标准修建该路段,提前一个月完成任务。九龙岭路段是个弯多、坡陡、孤石多的路段,施工难度大,原计划路基拓宽为18米,至1995年元月路基已基本完成。后来,又修改计划,市领导决定改为23米,全长4.5公里,增加土石方87800方。市公路局领导亲自带领局测设队,加班加点,用3天的时间完成该段的变更侧设任务。在施工中,该路段遇到坚硬的岩石,时间紧迫,任务繁重。龙海市委领导常驻工地指挥、协调。市公路局书记梁华南坐阵指挥,与各施工队安排工作计划,制定措施,解决难题,保证工程顺利进展,1995年6月底就全面完成。
  云霄北段原线型差,弯多坡陡,新改线路段6.3公里,是我省国道324线最复杂路段,加上气候原因,施工难度大。为了在时间短、任务重的情况下,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云霄县采取领导项目负责制,五位县领导和八位科局长分别挂勾十三支施工队,驻守工地,加强现场管理。为了保证地材供应,县委、县政府从有关部门抽调十四名于部成立碎石供应协调组,县委书记亲任组长,一个月内开辟76个石料场,每天生产碎石2000多立方,调用各种运输车200多部运送石料,既解决石料难的间题,又有效地控制石料价格。为了解决修路与保畅通的矛盾,他们采取了“疏导与施工结合,建设与养护并举”的措施,县交警大队制定交通管理方案,公路分局做好原旧路养护,发现破损立即组织抢修。半年中,用于老路的片石200立方,碎石500立方米,沥青62.8吨,共修补坑槽13000平方米,开挖水沟22000延米,有效地确保道路畅通。
  1995年元月21日,国道324线福厦漳拓宽改造工程全线通车后,交通部、省领导对我市先行工程建设给予很高的评价。市委、市政府领导决心抓住时机,乘胜前进,提高工程质量。元月22日,市委书记曹德淦连夜召开紧急会议,研究324国道硬路肩施工的有关问题,决定由市公路局采取最有力的措施,拿出最佳的方案,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抢在雨季到米之前,完成G324线107公里主车道两侧各3.5米的硬路肩施工任务。市公路局向市领导立下“军令状”,随即成立硬路肩工程领导小组,局领导分别率领工作组进驻5个路段指挥,组织12支突击队1300多人,再次掀起国道建设的新高潮。全体于部职工放弃春节休息和与亲人团聚机会,有的推迟新婚佳期,有的离开临产的妻子,有的把孩子寄在他人家中,夫妻双双上工地,没有一人落伍,没有一人请假,用20天时间完成总长107公里、总投资近3000万元的硬路肩铺设任务,在我市公路建设史上创下了一个超常规的壮举。
  在工程建设中,我们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群众认识到先行工程是造福子孙后代、利国利民的一件大事后,都自觉地捐款,义务投工投劳,自觉地砍树、拆房。从机关到工厂,每一个人都在为先行工程建设奉献一片爱心。八十高龄的原地委书记洪椰子长期患病,生活不能自理。当他听到捐款消息,立即吩咐老伴将刚刚玲回来的工资600元全部捐出。他说:“我们老了,出不了力,出点钱,表个心意。”涂淑真老人在电视上看到先行工程建设情况,二次通过邮电局寄400元给“先行办”。她在留言上写“为国道建设捐款表心意”,淡淡三两语,却是浓浓子民情。市直机关干部、职工捐资130多万元。全市个人捐资在500元以上的有314人,海澄镇个人捐资万元以上的就有15人,5千元以上的有19人,2千元以上的34人,最高的捐到3万元。真是“笔笔捐款为先行,片片爱心献国道”。
  历来视土地、果树、房子为生命的农民,在先行工程建设中表现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九湖镇农民以往砍一棵荔枝树,赔偿费动辄上千甚至上万,这次只拿了400元补助费,就亲自动手砍掉年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百年荔枝树共有1300多棵;芗城区有两户农民的责任田全部被征用,也毫无怨言。全市国道建设共征用土地6000余亩,拆房21万平方米,砍果树10万棵,迁移“三杆”2600根,通讯电缆15公里,保证了拓宽改造建设的如期进行。
  市委宣传部和各新闻单位,自始自终都围绕先行工程建设的中心,积极开展各种宣传鼓动,进行了十分成功的舆论宣传教育。闽南日报开辟了《坚定不移地打一场先行工程建设翻身仗》《质量百里行》、《希望之路》等十几个专题,在重要版面刊登500多篇稿件。漳州电视台在九四年期间平均两天播放一条先行工程建设的新闻。各县(市、区)先行办出版简报200多期、专栏44期,影展4版,影集8册。新闻记者经常深入工地采访,报道工程进度,撰写筑路者的先进事迹。
  市工程监理部在市、县(市、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牢牢记住“重质量,修好路,当功臣;轻质量,变废路,成罪人”的座右铭,建立施工管理制度,完善质量网络,实行亮牌施工,强调质量一票否决权,培训施工员、监理员,强化科学的检测手段,开展“质量百里行”、“巡回检查”活动。巡回检查444天,纠正返工处理496次,钻孔取心1020个,查封不合格钢筋3吨,有效地确保工程质量。1995年经省验收,工程质量达到优良,质量评分与泉州并列第一,档案资料、竣工图纸评分全省第一。
  市先行工程专项监察小组、财政局、审计局认真管好用好建设资金,开展专项监察,建立工程发包“一监督、两公开、三不准”等防范机制,组织收支情况审计,确保先行工程建设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效益。省有关部门检查后对我好评,认为我市建设资金使用得当合理,廉政制度建设扎实有效,主要环节民主化、公开化程度高。
  为了在国道改造过程中,保障道路畅通,市整治办、交警、交通、公路、路政等部门,密切配合,采取全天候执勤和定岗位、定责任、定奖罚等措施。市交警支队先后七次召开了先行工程保畅通会议,交警人员上路巡逻,在重点路段疏导交通,发现堵车,做到快到位,快排除,快恢复。市公路局在雨季期间,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抢修破损路面,较好地解决修路与保畅通的矛盾。
  各县(市、区)物委、矿产办按照“鼓励开采、统一限价、统一调配、保证供应”的原则,加强沙石材料管理,确保工程对沙石料的需求。在“三杆”迁移中,电业、邮电、广播等单位,识大体,顾大局,为工程建设开绿灯。
  公路拓宽改造后,道路不再堵车,车速从原来的每小时40公里左右提高到80公里,节省了燃料,提高了车辆运载能力,促进了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拓宽了财路。在漳州境内国道324线两侧角美、蓝田、绥安、云陵开发区和诏安闽粤边贸加工区迎来了一批批新外商、新客户。龙海市的角美镇,1995年1至10月,全镇新引进、他办企业8家,合同投资额1.57亿美元,外商投资已从租赁厂房向征地建厂、扩大投资转变。龙文区步文镇创办23个工业小区,总面积1928亩,121个项目落户办厂,总投资1.99亿元,年创产值2.1亿元。漳浦在324国道旁开发了十里花卉走廊和万亩龙眼林。“大三保”饮料集团在绥安开发区扎根;盘陀镇本属落后的农业地区,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国道324线改造后,使盘陀一下子变成了“交通便捷”的黄金地带,台商“天福茶庄”以生产、销售、服务一条龙的模式在这里文明经商。诏安边贸城的开发,吸引了各方投资者。港商陈金财在汾水关南大门这块宝地投资1300万美元,建造“闽粤第一城”。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漳州市统一战线工作20年”、“忆省第一次真理标准讨论会”、“龙溪地区真理标准讨论点滴”、“龙海境内首建高速公路”、“东山港与东山海关”等41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市交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