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
唯一号: | 130720020220000587 |
颗粒名称: | 奔大道三波四折 |
分类号: | F127.57 |
页数: | 3 |
页码: | 118-120 |
摘要: | 新中国建立伊始,漳州照样是国民党遗留下来的一个烂摊子,商市萧疏,百业凋零。可是,获得解放的漳州人民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继续从事“八宝印泥”个体经营的铺号也无不例外。随着党的新解放区政策的深入宣传,漳州一些个体劳动者觉悟起来,要求组织起来进行合作生产。纠纷解除后,魏鸿年扛起“魏丽华斋”老旗号,在打锡巷金狮巷口重新经营“八宝印泥”,而郑珊瑚则在原址恢复“国华斋”旧号。漳州“八宝印泥”行业开始走上合作化道路,原有的25名从业人员和工人得到安排。据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两年后的1978年统计,当年的“八宝印泥”年产量只恢复到1.96万盒而己,就不用赘说“浩劫”中的数字了。 |
关键词: | 漳州 八宝印泥厂 发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