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鼎盛走向衰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586
颗粒名称: 从鼎盛走向衰落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4
页码: 115-118
摘要: 民国二十四年,号称“闽南重镇”的漳州,由于地理上独占优势,南连广东,东临厦门,北邻泉州,西靠闽西,陆路水路四达,货畅其流,地方经济经过10年军阀混战后又复苏。这个时期,八宝印泥业也随着勃兴起来,全城的13家印泥铺经营得手,生意旺市,可以说是八宝印泥业的鼎盛岁月。当年成立漳州印泥业同业公会,选出老铺号“魏丽华斋”经理王钦明(36岁)任同业公会主席委员,“图华斋”铺东张宜钦(35岁)、“慧庐”号东黄则唐(34岁)任常务委员。同业公会的成立,正表示漳州八宝印泥行业走上鼎盛期。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整整八年抗战中,漳州城的八宝印泥业是走向衰落的艰苦时期。
关键词: 漳州 八宝印泥厂 发展史

内容

民国二十四年(1935),号称“闽南重镇”的漳州,由于地理上独占优势,南连广东,东临厦门,北邻泉州,西靠闽西,陆路水路四达,货畅其流,地方经济经过10年军阀混战后又复苏。这个时期,八宝印泥业也随着勃兴起来,全城的13家印泥铺经营得手,生意旺市,可以说是八宝印泥业的鼎盛岁月。当年成立漳州印泥业同业公会,选出老铺号“魏丽华斋”经理王钦明(36岁)任同业公会主席委员,“图华斋”铺东张宜钦(35岁)、“慧庐”号东黄则唐(34岁)任常务委员。同业公会的成立,正表示漳州八宝印泥行业走上鼎盛期。
  可是,鼎盛的背后却埋伏着明争暗斗、你倾我轧的险机。从表象看,全城13家八宝印泥铺,你干你的营生,我做我的生意,俨似“河水不犯井水”,谁不扰谁。而暗地里却在拨拉自己的“铁算盘”,想方设法占领对方的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最棘手的四大竞争,便在明里暗中进行:
  一、技术竞争:“八宝印泥”虽然由“魏丽华斋”早夺魁首,但别的后起斋轩也随着西方科技的传入,精心研制,步步求进,力争超过对方。“国华斋”铺东林仲山是知识分子,又从父业“朱华斋”颜料铺接手经营起印泥。他采用草药煮油、硫化制料、细抽艾绒等科学方法,其产品几乎与“魏丽华斋”相媲美。相对的说,魏家所固守的传统工艺手法,逐渐落人之后。
  二、资金竞争;“八宝印泥”多属贵重药料,非有相当资金就匮乏药料仓储,原料一缺,生产便告困叫窘。有三几家因资金难予周转,不得不降低八宝印泥的生产量;个别铺家还被迫暂时停工待料。而资金富足的“南升斋”,则伺机购储贵重的药料颜料,待市场紧缺时叫价卖出,丰厚赚进,而且保证铺内的印泥依量制售,又获双利。
  三、市场竞争:因为“八宝印泥”制售商渐多,制作技术上我赶你追,销售市场的竞争显得激烈,本来各家的销售主渠道也在变化。据“国华斋”后裔林南洲说:本斋虽然起步较晚,但占有广泛社会关系的优势,加上号东林仲山拜师弘一法师(李俶同)和交往一批文化名流,颇得荐介,所制出的产品售途甚广。相对的,如“图华斋”、“乙尘庐”等铺号却因销路狭窄,只好“坐堂”待售;“魏丽华斋”本来借重老牌,产品的内外销不虞。但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不进则退,其销售渠道便随时间的推移而慢慢狭短。
  四、经营竞争:对“八宝印泥”的经营,各家有所不同,有的以卖药材为主,印泥次之;有的以售颜料为主,印泥为辅;有的以印泥为主,兼售笔墨纸砚;有的则专门制售印泥。不论何型,其中最为重要者,则是号东老板的经营是否专注于企业?是否勤俭操办企业?是否适应市场竞争?最后是优者胜、劣者汰。1936年,出现老牌铺号“魏丽华斋”全盘出卖的惨痛之事,就是“劣者汰”的一例。
  “魏丽华斋”虽然名牌不落,祖祖代代相袭经营“八宝印泥”达200多年之久。可是,传衍到后裔,一来因循固守,墨守成规;二来不适于市场的激烈竞争;三来老板懒于经营,安于萎糜。所以,在1936年便出卖家当,吃尽苦堑。当时的“魏丽华斋”老板×××,嗜烟吸毒,烟枪烟灯相伴,惰心经营。其儿子×××又是一奢腐辈,吃喝玩乐赌,各行所好,更无心承继旧业。这末一来,当然困窘临头,铺号难支,只好把祖辈遗留下来的制作“八宝印泥”家当,全部出卖给“国华斋”号东林仲山,换取1000光洋。“过银”时,还将汀漳龙道道台侯嗣达早年所书赠的“魏丽华斋”匾额,提交给买主悬挂。至此,原“魏丽华斋”名存实亡。其老牌斋号虽然依旧挂用,但其主人却换了林仲山。
  林仲山老马配新鞍,便不用“国华斋”自己的招牌,而风风光光地打出“魏丽华斋”的老旗号。他开始在产品商标仿单上作出更改注明“老铺魏丽华斋”字样外,另绘“二桃”标明“竞红”新商标,末后书写“监制人林仲山”。林氏所监制的八宝印泥分七等级,珍品一两装者一盒值一钱黄金,末级的一两售五角洋毫,获利颇丰。他对装璜还应时加档,除玻璃面木盒、樟木推匣外,还配用著名的福州脱胎漆器匣,其外表更显雅贵,很是招揽顾客。林氏利用“魏丽华斋”老号一直经营到1949年9月漳州解放后。在1936—1949年的10多年间,消费者从市而购用的漳州“八宝印泥”,虽名日“魏丽华斋”,则不是魏长安后裔所制作,而是林仲山监制所成。
  1937年“七七”全面抗战,1938年6月厦门全岛失陷,漳州四方公路尽予破坏,对外通商几于隔断;日敌轰炸机经常飞抵漳州进行扫射滥炸,有的印泥铺搬往山区长泰、华安;有的铺号因缺乏磦珠、缕金外来原料,只好宣告倒闭停业或改营他途;有的虽然坚持制作,也是勉强经营,颓糜苟延,强撑门户而已。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整整八年抗战中,漳州城的八宝印泥业是走向衰落的艰苦时期。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硝烟又起,通货膨胀,民不聊生。已告衰落而残喘的八宝印泥行业一蹶不振,直至解放后只剩下“丽华”(后“国华”)、“宝芳”、“南升”、“图华”四家而己,其余各家皆先后拆牌歇业或改途另干。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除害灭病人长寿、家无蚊、户不闭的年份、“太平之风”吹八闽、仙塘乡搞土改的那段日子、明珠返浦老人欢等23篇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