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印泥”三百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584
颗粒名称: “八宝印泥”三百年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2
页码: 112-113
摘要: 饮誉中外的漳州“八宝印泥”,相传已有300年的历史。它的创制人是东门街“源丰”中药店老板魏长安。魏氏算是一位儒商,既卖中药,又好书爱画,交往文人。收市闲下,他动起脑筋,想制作一种可以给书画添朱加彩的印泥。于是,利用店内出售的昂贵“八宝药膏”作试验。“八宝药膏”内有经久不腐的麝香、牛黄、琥珀、冰片等药料,便另加艾绒、磦漂硃细和,再经过加工提炼而成印泥。把它钤印在书法国画上,鲜红欲滴,真有“桃花欲笑,墨韵增辉”之功。于是,魏长安从药店变手作商业性的八宝印泥经营,并将制作技术传给家人儿孙辈。漳州“八宝印泥”自“魏丽华斋”前身“源丰”药店老板魏长安首创始,至今已历经三百年有余,声名不衰,被世人喜爱。
关键词: 漳州 八宝印泥厂 发展史

内容

饮誉中外的漳州“八宝印泥”,相传已有300年的历史。它的创制人是东门街“源丰”中药店老板魏长安。魏氏算是一位儒商,既卖中药,又好书爱画,交往文人。收市闲下,他动起脑筋,想制作一种可以给书画添朱加彩的印泥。于是,利用店内出售的昂贵“八宝药膏”作试验。“八宝药膏”内有经久不腐的麝香、牛黄、琥珀、冰片等药料,便另加艾绒、磦漂硃细和,再经过加工提炼而成印泥。把它钤印在书法国画上,鲜红欲滴,真有“桃花欲笑,墨韵增辉”之功。
  清康熙十二年(1673),魏长安首制“八宝印泥”获得成功,文人墨客看见印泥“光彩艳和”,用于书画若似“画龙点睛”,鼓动魏氏制作上市。魏长安恒心研制,精益求精,经过半个世纪的长期改进终成珍品。印泥具有香气扑鼻、色久不褪、冬不凝固、夏不透油的特点,甚受达官贵人、文翁学士的青睐,纷纷前来购用,且广为传扬。于是,魏长安从药店变手作商业性的八宝印泥经营,并将制作技术传给家人儿孙辈。
  乾隆十年(1745),侯嗣达抵漳州上任汀漳龙道,眼见此地有“八宝印泥”珍品,便上选送入清廷内宫作为贡品。乾隆帝欣纳,还颁赐一些给君侧近臣。因而“八宝印泥”名传京畿。翌年(乾隆十一年),侯嗣达道台特地给魏长安后裔题书“魏丽华斋”匾额(毁于“文化大革命”)。自此,“魏丽华斋”所出品的“八宝印泥”,声誉大振,被视为文房中的“异宝”。该号产品一直沿用皇家循例,分为特级贡品、一级贡品、极品、珍品、上品共6大品级。其在包装方面,随而更加讲究起来,在瓷质园形的印泥盒外,配用精致的优质方形木盒,外观博得购用者赞赏。
  这个时期,“八宝印泥”的质量更上层楼,色泽艳和,细腻厚重,燥天不干,雨季不霉,浸水不化,焚后留痕。光绪间,“魏丽华斋”所制的八宝印泥已风靡海内外,除陆续销售日本、南洋诸岛和台港外,清廷还“勅命官府奏文钤印以‘八宝印泥’为上珍”。可见清帝对其垂注的一斑。
  “魏丽华斋”在1915年印泥商标的“通告”中特予述及“秘制八宝印泥在前康乾之时已驰名都中。凡至京师通人学士、大书画家莫不器重之”。《寒秀草堂笔记》称评“漳州印泥,海内无不称誉,其研工实甲于他处,所贵不在朱也”。《福建通志》指出“印泥之佳者,首在选艾,用油亦甚要”。道出了魏制八宝印泥在选料精制上的特色。光绪癸卯科进士曹典初也诗赞“漳州印泥天下闻,古法不与众制群。化栽异色伟名胜,紫岩赤屿云霞分”。后人邓散木在《篆刻学》书中说印泥“佳者以丽华斋为最”。《中国印章艺术》(戴林编著)认为中国印泥以漳州产和西冷印社所出“最负盛名”。北京著名的“荣宝斋”愿意在店堂内经销漳州八宝印泥,被作为上堂商品予以陈列。
  漳州“八宝印泥”自“魏丽华斋”前身“源丰”药店老板魏长安首创始,至今已历经三百年有余,声名不衰,被世人喜爱。但限于手工制作,行销未臻量大售众的地步。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除害灭病人长寿、家无蚊、户不闭的年份、“太平之风”吹八闽、仙塘乡搞土改的那段日子、明珠返浦老人欢等23篇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