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渊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578
颗粒名称: 一、历史渊源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2
页码: 105-106
摘要: 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宫廷一御医,因不满严嵩父子残害忠良,逃离京都,辗转来到漳州东郊璞山岩寺,削发为僧。“八宝丹”在群众中有很高声誉。这个隐居御医对此药处方不外传,成为璞山岩寺的传家宝。修文为生计所迫,乃将片仔癀制成成品,寄托东门“馨苑”茶庄出售。为扩大影响,地方名士庄俊元为其题写市招,悬于馨苑店前。修文死后,片仔癀秘方和制作技术由其弟子延侯继承。而后,延侯还俗,娶“馨苑”茶庄李珠为妻,便以茶庄为据点,专制片仔癀销售。还俗后,广交文人名士,经常品茗清谈,介绍片仔癀药效。通过文人们的口头宣传,便把片仔癀进一步推向社会。于是,片仔癀遂在海外行销,在东南亚各地享有盛名。
关键词: 漳州 片仔癀 发展

内容

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宫廷一御医,因不满严嵩父子残害忠良,逃离京都,辗转来到漳州东郊璞山岩寺,削发为僧。当时寺僧有练武习惯,平时舞刀弄枪,难免身伤骨损。这个隐名的御医,将带来的宫廷秘方,制成八宝丹(以下统称“片仔癀”),为习武的寺僧疗伤,疗效独著。附近农民遇有刀伤棍损,寺僧也广为施治,无不药到伤除。“八宝丹”在群众中有很高声誉。这个隐居御医对此药处方不外传,成为璞山岩寺的传家宝。清末,璞山寺传到寺僧修文手中,寺庙香火式微。修文为生计所迫,乃将片仔癀制成成品,寄托东门“馨苑”茶庄出售。为扩大影响,地方名士庄俊元为其题写市招,悬于馨苑店前。修文死后,片仔癀秘方和制作技术由其弟子延侯继承。而后,延侯还俗,娶“馨苑”茶庄李珠为妻,便以茶庄为据点,专制片仔癀销售。延侯,俗名黄拢狮,今漳州市龙文区渡头村人。还俗后,广交文人名士,经常品茗清谈,介绍片仔癀药效。通过文人们的口头宣传,便把片仔癀进一步推向社会。当时,一些川走海外的水客,熟知东南亚一带民性强悍,常因斗殴致伤,闻名片仔癀有特殊疗效,每次海外归来都携带一些出洋;华侨回国回乡探亲,亦多购此药,作为赠送亲友的礼品。于是,片仔癀遂在海外行销,在东南亚各地享有盛名。
  民国中期,名曰茶庄的“馨苑”,实际上已以制药为主营,专制“片仔癀”、“秋习丹”、“七厘散”销售。抗战前,黄拢狮为了争取外销,曾到厦门市开元路开设“馨苑”分店,设售已制药品。抗日战争爆发翌年,厦门沦陷,黄拢狮不甘愿做“顺民”,愤然关闭分店,回到漳州。这时,他已患有严重疾病,自知不久于人世,心想把片仔癀秘方传于后人。按照璞山岩寺规,片仔癀处方和制作技术只能“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但他考虑到儿子幼小,无力继承,乃决定打破寺规,将处方和制作技术传给妻子李珠。终于使这一宝贵医药遗产留传下来,造福后代。民国29年,黄拢狮病逝后,其妻李珠继续经营此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馨苑”号划归医药行业,1956年全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馨苑”和其他8户同业,组织公私合营漳州制药厂,片仔癀被列为厂内的主要产品之一。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除害灭病人长寿、家无蚊、户不闭的年份、“太平之风”吹八闽、仙塘乡搞土改的那段日子、明珠返浦老人欢等23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帆
责任者
朱炳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