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电力排灌工程建造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569
颗粒名称: 天宝电力排灌工程建造记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6
页码: 66-71
摘要: 原漳州市西北郊天宝、石亭地区,是一个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好地方,十里稻香,甘蔗成林,满园蕉色。这样的好地方,在旧社会反动统治时代,却是连年遭受早涝侵袭的灾区。五十多年前,低洼的茶铺村曾经连续四年半受淹绝收,逼得许多农民家破人亡,沦为乞丐。群众流传一首苦诉的民谣:“大水冲破堤,割稻无米挨(磨),官差钱粮紧,百姓去跳溪”。当地群众反映“排涝站既管天公,又管龙王,旱涝双保险,年年保丰收”。
关键词: 漳州 天宝电力 排灌工程

内容

排灌工程实现千年梦
  原漳州市(今芗城区)西北郊天宝、石亭地区,是一个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好地方,十里稻香,甘蔗成林,满园蕉色。这样的好地方,在旧社会反动统治时代,却是连年遭受早涝侵袭的灾区。人们说:“三日无雨火烧埔,猪母放尿涨大水”。五十多年前,低洼的茶铺村曾经连续四年半受淹绝收,逼得许多农民家破人亡,沦为乞丐。群众流传一首苦诉的民谣:“大水冲破堤,割稻无米挨(磨),官差钱粮紧,百姓去跳溪”。而“天水留不住,江水上不来的“龙脊”地,1930年“五月至秋,百日大旱,赤地千里,饿殍遍野”。这里的群众往日也有一首歌谣:“年冬好收打平过,年冬歹收大狼狈,地主量谷拿布袋,穷人儿女抱去卖”。千百年来,广大群众迫切渴望除涝灭旱,发展生产。他们说:“百日无旱树挂金”、“三年无涝,猪母可挂金耳钩”。高坑大队社员祖祖辈辈都渴望治水,所以都用“水”、“龙”、“海”来给子孙表名,全村有三分之一的男人名字带有这三个字。但是,在旧社会,反动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人们的理想终究无法实现。
  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天宝地区人民依靠集体的力量,兴建了宝新渠道,筑起了防洪大堤,疏通了排涝港道,在除涝灭旱方面起了很大作用。1962年,党和人民政府进一步带领天宝人民兴水利除旱涝害,拨了五百多万元和67万斤粮食,供应3500多吨水泥、500吨钢材和2400立方米木材及成套机电设备,建成了大型电力排灌工程,创造“河水上山,南水北调”的奇迹,实现了广大群众梦寐以求的愿望。当地群众反映“排涝站既管天公,又管龙王,旱涝双保险,年年保丰收”。
  江水上山 工程宏伟
  天宝电力排灌工程是当年我省第一座大型电力排灌工程。它的建设规模十分宏伟,整个工程分为排涝与灌溉两个部分,设三级抽水,共有三个大站和七个小站,装机25台、4283瓩,35千伏高压输电线总长20公里,6.3千伏线路总长7公里。第一期工程排涝部分于1962年元月动工,9月落成;第二期工程灌溉部分于1963年元月动工,12月建成。全部工程建设历时两年,共完成土石方70万立方米,砌石18000立方米,浇搅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9000立方米。这些工程量,如果排成一立方米的墙,则长达725公里。整个工程除使用大量水泥、钢材木材和各种石料30000立方米外,还耗用劳力70万工日(其中民工51万工日、技工19万工日)。
  排涝工程包括一级抽水站、排涝涵洞和六孔排涝水闸等主要工程。一级抽水站内安装有立式电动机及水泵各九台,每台电动机容量260瓩,共2340瓩。9台水泵均能排涝(其中三台兼供灌溉),每小时排水9.72万立方。遇有内涝时,九台水泵将天宝、靖城一带109平方公里集雨面积内的涝水从前池吸入,经过排涝涵洞排出九龙江。在日降雨量100毫米的情况下,三天内能把涝水排除干净。在江水低于内涝水位时,则可启开排涝闸,自流排涝。
  一级站于1962年国庆前夕建成后,适逢10月3日台风暴雨,九台水泵立即投入排涝,在雨量207毫米、外江水位超过内江水位1.3米的情况下,两天多排水687万方,抢救了7000多亩在孕穗的水稻,减少粮食损失40多万斤。1962年冬季以来,连续270多天没下透雨,是历史上一次最严重的旱灾。由于抢挖渠道,建成二、三级临时工程,保证了春耕溶田、插秧保苗的用水灌溉。从三月到六月中旬,共抽水400多万立方,使全灌区30多个大队当年夏收增产一、两成,做到旱天不旱地、无雨保丰收。当地群众欢悦的说:没有排灌站,有收无收只看天;有了排灌站,增产丰收有保险。
  灌溉工程包括二、三级抽水站和埔尾、塘边、马山、仙景、康山、茶铺、蔡坑等七座小站。渠道系统分为总干渠、低干渠系、高干渠系和康山渠系,干渠总长24.5公里,支渠共21条,总长46公里,还有纵横阡陌、密布田间的无数斗毛渠。渠道上还有各种大小建筑物共500座,其中较大的重点工程有总于渠平交闸、塘边倒虹吸管、田边输水涵洞、董坑渡槽、刘坑渡槽、秋坑倒虹吸管、洩水闸..等。遇有抗旱时,一级站二台水泵将高程6米的江水吸上总干渠,到二级站抽上高程22.4米,灌入低干渠,流经埔尾、高坑、北斗,直灌上墩公社;同时,三级站又将低干渠水抽上高程38.15米,入高于渠,流经石亭、寮里、董坑,直灌下仓、浦南、后房农场。此外,康山抽水站单独抽水,分向左右支渠进行灌溉,东至坪洋,西至上坂。九龙江水就是这样按照人们的意愿,翻越24座山头,爬上高出江面32米的丘陵高地,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
  整个工程受益范围有天宝、石亭、北斗、上墩、浦南、过塘等六个公社、51个大队,龙海县(今龙文区)步文公社1个大队,南靖县靖城公社2个大队及国营后房农场,耕地面积67800亩,其中排涝受益16000亩,灌溉受益51800亩。按照一般旱涝年分平均估计,当年约可增产粮食738万斤,油料49万斤,甘蔗2240万斤,总价值115万元。
  上下苦战 八方协作
  建造天宝电力排灌工程,是“上下苦战,八方协作”的一首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颂歌,体现了“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发展农业生产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个工程于61年6月勘测,62年1月下旬选址,二月底进行一级站的初步会审,决定工程分两期施工。第一期工程先建一级站枢纽工程;第二期再续建灌溉工程。61年11月9日,指挥部正式成立。原漳州市委确定一位副书记和一位副市长坐镇指挥,并抽调干部104人组成指挥部(第一期101人)。省、专、市水利部门抽调专业技术人员82人。指挥部设8个科室3个工区。第一期9个科室、场厂和5个工区。原市委动员大批受益公社社员和城市居民、职工参加工程建设,组成两个营十二个连队(部队编制)。最多上场劳力2652人,平常保持2000人左右。第一期最多上场劳力6000人。
  当时为了加强党的领导,省成立天宝排灌工程工作组,地委成立领导小组,工地也于62年2月16日成立党委会。
  工程是排涝抗旱支援农业的紧张任务,采取边设计边施工的做法。1962年1月下旬,选址决定后,2月28日至3月9日,工程概算书经水电厅报省计委审核。在3日那天,省水电张厅长、曹副厅长马上向省委梁书记、省府贺副省长汇报,并得到同意一级工程开工。二、三级工程厂房及其建筑物,也于1963年6月23日提前动工。整个工程的设计、定址、会审和施工,都得到各级党和政府的支持。最叫人感动不已的是,天宝电力排灌工程还得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亲身关怀和热情支持。当龙溪地委第一书记马兴元在北京向总理汇报此一工程时,周恩来总理立即召集中央有关部委领导开会,并决定给予立项和拨款。
  在工程建造中,龙溪地委、原漳州市委领导同志经常亲临工地视察,还亲自带领机关干部、工厂职工前去参加劳动;水电厅抽调大批技术人员参加施工,攻克技术大关。在关键时刻,省水电厅长和总工程师都亲临施工现场,日夜坐镇指挥。省、地、市政府也在人力、物资和财政给予优先保证。各级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使工程建设顺利地进行,最后胜利竣工。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群众都争相报名参加水电工程建设,出现了兄弟争报名、夫妻相伴上工地和全家老少齐上阵的动人事迹。山尾村有个农民叫沈长勋,他是旧社会涨大水时在屋顶上诞生的老人,吃过洪灾大苦。他听说建设排灌工程,同儿子沈龙发争上工地。生产队长劝说:“大伯的年纪大就别上”。他说:“过去给孽龙治得好苦,不上工地修水利怎行”!他把铺盖一卷,便离家上工地。那时候,受益区农民这样热情,非受益区的农民也一样热情。城郊农民前后自带粮食、工具上工地劳动。城里的工人、居民、学生和干部、解放军战士也轮流出动,洒热汗,顶风雨,为工程建设贡献了力量。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广大群众发扬大协作精神,用“战天斗地”的革命情怀,用坚定的革命意志,大干快上,拼搏到底。他们豪迈地传唱:“要你秃山披绿荫,要你黄土变成金,要你东河转西流,要你全听我命令”!又以磅礴的气概作诗赋《架飞泉》:“劈开悬岩凿开川,东西山上架飞泉,流水哗哗空中走,好似仙女弹丝弦”。全体建设者用集体智慧、英勇劳动和搏斗精神,在工地上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冲破了一道道难关。在春寒料峭季节,民工们脱下棉衣,穿着短裤,拿着面盆饭砵当戽水工具,日夜轮班戽水,齐心奋战,攻克排水关;有的轮班鏖战,不分昼夜地排除烂泥,阻止了严重塌方的发生。在酷日当空季节,炎暑煎人,建设者们为了保证提早投入灌溉,战胜旱害,不顾背烤脚烫,争分夺秒地进行战斗。几干名劳动大军在长达10多公里的渠线上,挥锄舞镐地抢挖渠道。在田边深挖方地段,他们横劈一座大山,挖深11米,在渠底挖土,闷热难当,挑一担土上去,须爬陡坡一百米级,遇到下雨天,更是路滑难行。但是,这些艰难,都吓不倒建设者。他们说:“山高没有我们的干劲高,路滑没有我们的脚板硬”。打石工在〓人的石头山开石,电工攀登在高杆上进行架线,他们汗流浃背,皮肉灼热,却从不叫一声苦。两年中,工程遇到几次台风暴雨的猛烈袭击,为了保证工程脱险,建筑工人连续几天通宵达旦,抢浇混凝土,抢砌建筑物,从指挥到工人,每次都冒着风刀雨箭,奔走抢险,以顽强的战斗,战胜灾害。
  在运输战线上,各种器材物资总量约10万吨,来自全国各地,总运输量约4亿吨公里。在任务最繁重时,最多上场的木船200条、汽车25辆、小板车80辆、兽力车80辆。这些车船,不分昼夜,风雨无阻,从高山深谷、水上陆地来往奔驰,克服水枯滩浅、山路崎岖、泥泞滑道、风雨险恶等种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几千件的机电设备来自全国14个省、市,包括远至黑龙江、云南等省分。为了保证施工进度,上海工人发挥共产主义协作风格,放弃休息,日夜加班赶制。铁路部门也以支农物资为工程开放绿灯,及时优先调运。
  工程建设获得了全国各地和人民解放军的大力支援。参加工地建设的技工,来自福州、厦门、惠安、龙海、广东、上海等地,他们满腔热情赶赴工地,许多人在火车上、汽车上、旅馆里渡过了春节,在大年初二到工地参加施工。英雄的人民解放军为工程立下了巨大的功绩,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支援汽车18部,运载各种器材物资2450吨,抢挖土方2000余立方。
  所有这些无私支援,使我们克服了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有力地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建成。灌区社员感动的说:“没有工人和解放军的支援,这么大的工程是无法建成的”。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除害灭病人长寿、家无蚊、户不闭的年份、“太平之风”吹八闽、仙塘乡搞土改的那段日子、明珠返浦老人欢等23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太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