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引水巨型工程“向东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568
颗粒名称: 高位引水巨型工程“向东渠”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8
页码: 58-65
摘要: 横贯云霄、东山两个县的“向东渠”,被人们誉称“江南红旗渠”。“红旗渠”在河南林县,是北方闻名的灌溉渠,因为建得早、规模大而出了名。“向东渠”也因为规模大、工程宏伟而闻名江南。“向东渠”是个高位引水巨型工程,飞山越岭,跨海东流,横贯云霄、东山两县,全长86公里,渠水的秒流量可达14立方米。据了解,这些渡槽、隧洞和“倒虹汲”所的石料就有485万立方米。“向东渠”石拱渡槽总长7300多米,高20—30米。进入东山县境的八尺门越海渡槽更有磅礴气势,它全长4400多米,最高的槽墩有20米,一共有258座柱,用银灰色的规格石砌成,一字形笔直排列,越过八尺门海面连接东山岛,煞是壮观,令人感到宏伟。
关键词: 漳州 文史资料 “向东渠”

内容

誉称“江南红旗渠”
  横贯云霄、东山两个县的“向东渠”,被人们誉称“江南红旗渠”。
  “红旗渠”在河南林县,是北方闻名的灌溉渠,因为建得早、规模大而出了名。“向东渠”也因为规模大、工程宏伟而闻名江南。所以,誉称“江南红旗渠”。“向东渠”是个高位引水巨型工程,飞山越岭,跨海东流,横贯云霄、东山两县,全长86公里,渠水的秒流量可达14立方米。它起源于乌山山脉的云霄西北部山区,堵截漳江上游水,筑起两个高大的拦水坝,造成人工太湖般的峰头水库(蓄水量可达一亿立方米),蓄水上山,引水注入千弯百曲的灌溉长渠,盘峰过谷,蜿蜒东伸,腾空穿越八尺门的“海峡飞桥”(渡槽),便流向东山县的红旗水库,灌溉田地,提供民用。
  百里长渠沿程还凿开两条通水隧洞,架起大大小小的18座石砌拱型渡槽、建成一座双管道“倒虹汲”和几百个涵洞。据了解,这些渡槽、隧洞和“倒虹汲”所的石料就有485万立方米。当时有人计算过,这近500万立方米石料若拿去盖住房的话,足够两个30万人口的云霄县的人民居住。可见,当时建造“向东渠”所需的石料之多和石料的切刈、运输之难!
  “向东渠”石拱渡槽总长7300多米,高20—30米。其中,以世坂跨山渡槽和八尺门跨海渡槽为最大:世坂渡槽880多米长,高31米,槽墩粗大有十几个人合抱,几乎同于十一层楼高。这个渡槽把孙坑岭、大湖底和瓦埔山连接起来,引水过山越谷,恰有“一桥飞架南北”的磅礴气势。进入东山县境的八尺门越海渡槽更有磅礴气势,它全长4400多米,最高的槽墩有20米,一共有258座柱,用银灰色的规格石砌成,一字形笔直排列,越过八尺门海面连接东山岛,煞是壮观,令人感到宏伟。
  “向东渠”是1970年9月动工建造的,云霄、东山两县抽调五万劳力上场,共同协作,携手战斗了两年半才建成通水。《人民日报》记者在长篇通讯中称赞这项“劈山跨海造长河”的“向东渠”工程:“一座座气势磅礴的石渡槽,像银河似地把山山谷谷连接起来,十分壮观”,说云霄、东山两县人民建渠的英雄气概和革命干劲,是“敢教日月换新天”。我们当时曾经参与工程事,格外激动,大受鼓舞。
  协作之花两县开
  建造“向东渠”处在“文革”期间的1970年9月到1973年3月。那个时期,在“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鼓舞下,加上林彪于1971年9月13日坐机出逃摔死在温都尔汗,云、东两县人民拍手叫欢,激发了社会主义生产建设的积极性,大家进一步排除“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决心把生产“促”上去。于是,在两县革命委员会领导和支左部队的支持下,决定动工建造“劈山跨海造长河”的“向东渠”宏大工程。
  在历史上经受旱灾之苦的云、东两县人民,听到建造“向东渠”可灌溉24万亩田地的好消息,各个公社、大队都组织劳力上场,做到锄头、粪箕、大米“三自带”,上场参加挖掘渠道沟,受益区这样做,非受益区也做起来。各公社一经发动组织,五万男女劳力都涌上工地,在不同工段挖山开渠,开展劳动竞赛,争抢红旗。
  漳江不缺水的东厦公社踊跃参加建渠工程,各大队组织打石队,到梁山麓负责切刈规格石。因为干渠九座建筑物需要花岗岩规格石20万方。梁山拥有丰富的石源。传说古代有个叫罗隐的神仙,想把“黑羊群”赶下东海填北岐。可是,任他神法多么“无边”,总是赶不动。“黑羊群”便变成黑压压的片石,沉睡千万年。东厦公社打石队为了建造“向东渠”,就到梁山动钎取石,一钎钎,一锤锤,把一条条符合规格的石料开切起来,几百名打石匠整整花了四个月工夫。东厦公社社员还配合其他公社组织的运石队,用扳车拉,小车推,单车载,把一条条规格石从石场运到工地。他们说:“众人拾柴烧火旺,大家协作力量大,向东工程完成快,多流咸汗心也甘”。
  陈岱、莆美、城关、下河公社组织100多个民工队,“三自带”的上工地,安营扎寨在山腰,吃、住、干都在荒野,挥锄舞铣,“两头黑”的干(天蒙蒙亮干到入晚昏夜)。他们一连干了八、九个月,队与队开展红旗竞赛,谁也不甘落后。城关公社立新大队分配在马坑至远武亭地段开渠,几百劳力一上场就竞赛抢红旗,社员干得挺热劲,生产队社员补贴伙食费。可是,日长月久。,生产队的现金支付不出来,为了“向东渠”工程如期完成,决定把失去服役力的老耕牛卖掉换钱。可是,有的社员舍不得。生产队长吴诏安却说:“搞‘向东,大事,有啥舍不得一粒‘鼻屎,。水利搞好,生产丰收,连拖拉机也买得回来”。队长的话有脊梁气概,社员服了,便卖掉一头老牛换钱,支持挖渠工程所需的伙食费。这个队屡屡抢赏到红旗,挖渠任务提前完成,又协助友队挖山填沟。他们说:“一而红旗红一点,多面红旗红一片,协作互助才见团结心”。
  当年造渠,云、东两县人民的共产主义风格大发扬,都把心眼往建成“向东渠”这个大目标想,谁也不计较自己鼻尖下的小利益。在开挖渠道时,沿渠的公社、大队都要牺牲不等的山地农田,可他们为着两县人民的大利益,该牺牲多少就牺牲多少,没有吵嚷赔偿的。莆美、陈岱公社腾地开渠近千亩。他们说:“人家榜山‘丢卒保车’好榜样,咱们去小卒护大车,有啥舍不得的!”社员的精神够亮光的。
  大受水益的东山人民,除在自己境内整修红旗水库和开挖通水渠道外,还派出劳力到云霄县境边陲参加八尺门渡槽工程建设。八尺门渡槽先是填海整基础,再在这基础上建造长达四千多米的越海渡槽,是“向东渠”总体工程的骨干部分,工程量大,技术要求高,施工风险也大。可是,东山人勇敢地担此重任,汇集民船运载大石头,抢潮顶汐在风流中作业,把一船傤载一船傤载的大石头填入海中,平实渡槽基础。他们选派有经验的技术员和船工进行填础操作。因为满载石头,船的负载量特大,如果倾船舍石把握不好,就有船覆人亡的危险。可是,富有海上作业经验的东山人,胆大心细,用自己的睿智和力量完成海上填础的艰巨任务。
  八尺门引水渡槽的地面工程开始施工,东山县名水匠都主动报名前来参加。1953年东山保卫战的支前模范林抢目,是一个年届六旬的名泥水匠。他听说兴建“向东渠”引水入东山,立即报名上“战地”。他选砌一块石条,勾填一条石缝,都是精心操作,毫不含糊。在高空作业时,海面风大,沙尘滚扬,他担心他人安全,自己冒险上20米高度的墩顶施工。这位老英雄的精神叫人敬佩。他却说:“我行船爬桅杆在行,海面高空操作是险事,这回‘老经验’不用上,要待何时”!他的语言朴素,却饱含着深沉的建设社会主义感情。像林抢目这样倾心奉献“向东渠”的人,在云、东两县人民中难予计数。当壮观宏伟的八尺门渡槽建成时,叫人深悟一个真理:人民是最有才智和力量的,团结协作必然成功。
  “榜山风格”闪金光
  1977年夏季,虽然“向东渠”建成通水三年多,但因为水流量还不到14秒方,流向东山的淡水不够军需民用。当年,东山又害百日大旱,地涸田渴,农作物无法灌溉。省、地、县党委急人民之所急,决定在“向东渠”建造一座三级抽水机站,选择在漳江支流的云霄竹前山建站,将淡水提上“向东渠”的通水渠,流越八尺门渡槽,输送东山灌溉受旱的田园。
  建造三级抽水机站伊始,马兴元、金昭典、许亚等省委负责同志,风尘扑扑地先后驱车到现场视察进展情况;地委副书记苏海成亲自到工地“挂帅”,深入“前线”指挥建站;云霄县委书记李玉科代表云霄全县30万人民,提出“同东山人民共患难”的豪迈口号,发扬舍己为人的“榜山风格”,调动劳力和技工上工地;东山县委书记郑本道,还八次到建站工地当指挥员和战斗员,带领民工突击抢建抽水机站。群雄汇集,大干30天,便建好站,通了水。这在两县水利史上是创造新篇章的。
  竹前山的三级抽水机站是“向东渠”整体工程的附属工程,专伺提水功能,总装机容量2160匹马力,总扬程36米,安装各种管道2300米,还设有厂房、上下水池和55千瓦发电厂。这项工程,必须在溪坎山腰和穿越漳汕公路的艰难作业地盘进行,而且要占用当地莆美公社前涂大队的10几亩耕地,损坏几十亩青苗。但是,识大体、顾大局的前涂大队党支书张添俊,愿学榜山人“丢卒保车”。他挺起胸脯说:“为了支援东山人民,再大牺牲也心甘”。当地社员呵咾支书的话说到大伙的心坎里,都愉愉快快地让出耕地来,不顾青苗受损,还主动派人上工地参加建站。前涂人的舍己为人精神,真是感动了受旱盼水的东山人。
  为着保证三级抽水机站及时抽水进入“向东渠”,泱泱流入受旱的东山县,云霄人民学习“榜山风格”,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送给他人。云霄水稻丰产区丁仔洋有一万多亩稻田,本来用55部抽水机抽汲漳江水灌溉。但为了三级抽水机站的汲水位保证有更大的水流进入东山,便主动把全部抽水机熄了火,组织4000人马大战虎头潭,引远水浇灌丁仔洋,有的生产队地势较高,还用人力车水入田,而把蓄积漳江支流的淡水让给东山人民。云霄人民的高尚风格,鼓舞正在战天斗地的东山人民。东山县委真动心,向全县人民提出“党政军民总动员,抓纲治国讲路线,泰山压顶不弯腰,夺取旱年‘三不减’”的作战口号(注:三不减是种植面积不减、作物产量不减、对国家贡献不减),来回敬云霄人民对东山兄弟般支持的盛情厚意。
  建造“向东渠”附属工程三级抽水机站,得到八方200多个单位的协助和支援,使需要一年岁月才可告成的工程,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全部竣工,投入使用。云霄糖厂老劳模刘集昌,听说三级抽水机站的吊装任务重,他取消组织上给他的疗养假,主动上场“参战”,日夜不歇,紧忙参加吊装,人们称他是建站工地的“铁人”;云霄农械厂和轻工修造厂,为建站承担突击的制造任务,老劳模严加木和老工人林登波从上午五时起连续作战12个小时,按时按质完成支援建站的紧急制作任务;当地驻军更是急工地之所急:工地需要用车却缺车,部队立即派军车来支援;工地临时欠缺物资,部队便主动送上门。有一次,工地焊接水管急用氧气,驻军某部立刻派车驰往厦门,兼程带回19罐氧气。又一次,工地搅拌水泥正急需碎石,某部指战员装着满满四卡车的小石子送到工地。5月6日那天发生的事情,更是叫人感动:当天,某部派出三部军车赶往福州装运建站工地急需的机械设备,排长张忠炎和几个战士连夜出发,跑足400多公里到福州,装好机械就往回跑。他们支援建站抗旱的心如火焚,不顾疲劳,兼程赶路,在天亮前驶回工地,一天足足驰车900多公里,表现出解放军支援地方建设的高度热情。工地民工就编出一首歌赞颂人民解放军:“人民子弟兵,一心为人民,千里海防线,鱼水情谊深”。
  由于峰头水库蓄水量增大,“向东渠”的流水量增多,三级抽水机站已在80年代初完成了高扬程抽水的历史任务。但是,建站时闪烁“榜山精神”的金光还余辉灿烂。
  “留给后人颂春秋”
  高位引水巨型工程”向东渠”建成通水,给云霄、东山两县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好处,有24万亩田地不愁旱害,自流灌溉可以确保农业丰产。难怪人们以欢欣鼓舞的心情编唱这么一条颂歌:“不尽渠水滚滚流,‘巨龙,腾空任自由。劈山过海向东渠,留给后人颂千秋”。
  在历史上,云霄缺水,东山酷旱。在旧社会,旱魔给两县人民带来多少灾难,夺去多少性命。那年代,人们想水、盼水、寻水、争水,甚至跪地祈天降雨,到头来还是一场苦难。清末一年苦旱,百姓逼着姓汤的县官到将军山乞雨。汤县官坐轿上山求雨不成,百姓唱谣讥讽:“太爷本姓汤,大轿四人扛,乞风烧死人,乞日晒死秧”。那年饿莩遍野,万户萧疏。1947年,旱灾降临,云霄四村争水械斗,世坂老实农民加明叔被活活打死,冤葬在荒野大湖底。解放后,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进行挖水、引水、蓄水,用豪迈的气魂跟旱斗,争夺农业增产。但是,水源不足,工程太小,人力、物力、财力和地界束缚,还是不能在大范围内战胜旱灾。1962年大旱,立新大队社员用八级水车搬水,也只能解决新厝洋70多亩溶田夏插。“向东渠”建成,沿渠下方的所有田地,都可以自流灌溉。1973年5月全渠建成,禾苗正需用水,两县便有6万多亩得到灌溉。曾经用8级水车搬水的立新大队,都沾上“向东渠”的光,大部田地得到自流灌溉,水车不用了。社员谐趣的说:“祖辈相传的水车,这回可成古董了”。他们想增产增收,都有着水利的保证。“向东渠”已按设计实现峰头水库蓄水一亿立方、秒流量14立方的要求,20多万亩田地可以自流灌溉。如果亩地增产40斤粮的话,那么可以增产近一千万斤。这是一个喜人的数字!
  “向东渠”是云、东两县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所创造出来的奇迹,也是弘扬“榜山风格”、团结协作所创造出来的结晶体。它的成就,真正是“留给后人颂春秋”。
  1975年初,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陈永贵特地参观了“向东渠”。他参观规模巨大、工程宏伟的世坂、八尺门渡槽后,对随行人员啧啧称赞“向东渠”是项浩大、雄浑、奇伟的工程建设,夸说这样高大的石拱渡槽“罕见、宏伟、美观”。“向东渠”的宏伟工程,也吸引着印尼、缅甸、泰国、西德、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记者以及爱国华侨,不远千里而来实地参观。香港一位摄影记者翘起大母指,对着浩大的石拱渡槽夸赞不己,还兴趣浓浓地拍下了实景镜头;泰国客人看见4000多米跨海石砌渡槽,惊讶地连连询问陪访人:“你们使用了多少机械吊装机?”当他们从译员口中得知是用“土法上马”的时候,晃着大母指说:“简直是奇迹!简直是奇迹!”他们又问”花多长时间才建成?”译员告诉他,全渠工程是两年零六个月竣工。泰国客人说:“这在别的国家是不可思议的!”
  一位业医在香港的美国籍医生张主寿,出生在云霄县。他在香港观看过“福建风光”纪录片,知道在家乡建造巧夺天工的“向东渠”,便带上妻儿驾车去电影院,再度欣赏“向东渠”的精彩镜头。不久,他第一次回乡,慕名到“向东渠”作实地参观。他感动的说:“家乡进步了。能有这么宏伟的工程,太不简单啊!
  引人注目的“向东渠”,也吸引着国内各地的参观访问者,其中有领导干部、水利工程师、新闻记者和民主人士、归侨代表。他们带着仰慕的心情而来,也带着扣动心弦的激情而归。有一回,漳州市政协常委、民革市委主委汤涛不顾年迈古稀,赶一百公里车程参观“向东渠”。汤先生是云霄县和平解放前夕的最后一任国民党县长。在他任职期间,云霄县疮痍满目,百姓了倒。而今,云、东两县人民携手合作,共建宏伟的“向东渠”水利工程。他兴奋、欢悦、赞赏,但他也感到内疚和歉意。当东道主询问他的观感时,他指着宏伟工程说:“没有共产党的领导,那里办得到”。但他谈到自己所经历的旧政,却连连向东道主作内心表白:“惭愧!惭愧!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除害灭病人长寿、家无蚊、户不闭的年份、“太平之风”吹八闽、仙塘乡搞土改的那段日子、明珠返浦老人欢等23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许长城
责任者
黄梅亭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