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粮外援始末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567
颗粒名称: 调粮外援始末记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5
页码: 53-57
摘要: 1995年12月间,自京来漳考察的原中顾委委员马兴元同志,在漳州宾馆五号楼动情地忆述了1962年龙溪地区调粮外援断粮灾区的往事。我们把马老谈话,结合档案资料,一并整理出来:。龙溪专区有福建“乌克兰”之称,被人们誉为“闽南粮仓”。但是,经历“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了后,全区同全国各地一样,国民经济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农业生产严重减收,公社社员的口粮严重欠缺。当时,全区经济局势是十分困难的。在严重困难面前,全区人民共同谱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战胜灾害、勇闯难关的一曲凯歌。周恩来总理为全国人民的吃粮问题发愁,日夜操劳筹划。
关键词: 漳州 文史资料 调粮

内容

1995年12月间,自京来漳考察的原中顾委委员马兴元同志,在漳州宾馆五号楼动情地忆述了1962年龙溪地区调粮外援断粮灾区的往事。我们把马老谈话,结合档案资料,一并整理出来:
  勇闯难关
  龙溪专区(今漳州市)有福建“乌克兰”之称,被人们誉为“闽南粮仓”。但是,经历“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了后,全区同全国各地一样,国民经济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农业生产严重减收,公社社员的口粮严重欠缺。1960年,全区农村社员的口粮分配,比1957年减少五成八,集体收入的所得现金,比1957年减少两成七。当时,全区经济局势是十分困难的。
  可是,天不作美,1960年“六。九”大洪灾又袭击龙溪专区,农作物受害121万亩,有近7万亩稻田被冲毁;全区工业损失2715万元,财政和文教系统也受损838万元。真是难上加难。龙溪地委挺着硬腰板,在“六。九”特大灾害过后,号召全区人民“生产自救,自力更生,增产节约”,“受灾一亩,扩种两亩,损失一千,夺回一万!”当时地委第一书记马兴元和地委一班人深入发动,组织农民进行生产救灾运动,利用“五边”扩种瓜菜豆和杂粮100万亩,并且勒紧腰带大修水利,于1961年上马修建可供排涝、灌溉的天宝大水港工程。在严重困难面前,全区人民共同谱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战胜灾害、勇闯难关的一曲凯歌。
  叶飞急电
  1961年,正是龙溪专区生产自救势头开始好转的时候,有些省份发生粮食和副食品危机,不少地区的群众因缺粮断粮而出现浮肿病和非正常死亡现象,纷纷发出电报向国务院告急。周恩来总理为全国人民的吃粮问题发愁,日夜操劳筹划。有一次,他患病还在服药,但依然坐在西花厅的办公桌前打算盘:那个省还有多少粮食?那个省可调出多少储粮?给那个省调入若干粮食?这天,周总理工作17个小时,还戴起老花镜聚精会神地计算起来。他为着带领全国人民胜渡缺粮的难关,不顾自己的病体而辛劳不歇。
  1962年有一天,周总理从北京打电话给福建省委书记叶飞,开口向福建要粮食,支援断粮地区。叶飞便给龙溪地委第一书记马兴元挂电话。电话说,总理来电“告急”,说粮食有困难,要福建支援。最后问:“龙溪(地区)能给多少?
  马兴元接听电话,思索片刻,立即给叶飞书记回话:“总理‘告急’,没说的,咱龙溪(专区)给两亿斤……”
  “两亿斤”,对一个专区来说不是小数。但是,周总理“告急”,给个小数的话,能解总理之急、能解断粮地区之急吗?马兴元决定以全国一盘棋为重,发扬共产主义风格,把困难留给我们自己,替总理分点忧分点愁。所以,他才铿锵地向叶飞书记报出“两亿”的大数。
  调粮外援
  “调粮外援”,马兴元书记的意见得到地委一班人的理解和支持。于是,地委召开九县一市的书记(扩大)会议,把叶飞书记的电话内容如实传达。县委书记们一听,没二话,只表一个态:一定要替周总理分忧分愁,困难只能我们留下来克服。
  说实在,那个时候,龙溪地区人民才从“六。九”特大风洪灾害后自救过来,想不到10月起又碰着历史上罕见的大旱灾,稻禾缺水,田地泛白龟裂,农业生产又遭受严重威胁。旧难未去,新难又来,干部和群众不免思三想四,有想向国家伸手要粮要钱的,有想国家少向农民征购的,也有主张“不进不出”的。他们说,不要调粮外援,也不要向国家仲手。思想认识不一致,马兴元在县书(扩大)会议上,要求县委书记要向干部、群众说明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以小局服从大局为前提,发动群众生产自救,克服暂时困难。
  参加县书(扩大)会议的同志经过深入讨论,心中亮堂,思想认识一致起来,表示回去要深入救灾第一线,依靠群众的创造力,自力更生,战胜“小局”上的困难,支援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
  县书(扩大)会议结束,马兴元同志找了粮食局问“家底”,弄清存粮情况后,才命令装粮启运两亿斤粮食,分赴缺粮断粮的省外地区。
  龙溪专区仲出支援之手,福建仲出支援之手,黑龙江、辽宁的东北省份也仲出支援之手。这么一来,周恩来总理的愁粮之心也舒了一着。他下了一道命令:从四川、江西向农民征收“过头粮”的粮食,可以停止外运了。这说明,“粮食告急”问题稍松一口气。
  总理关怀
  “调粮外援”这件要事大事办了,马兴元和地委一班人便大搞排涝、灌溉、发电综合利用的天宝大水港电力排灌站工程。这个水利工程建成的话,拥有干、支渠62公里长,原漳州市(今芗城区)和龙海、南靖两县共6个公社30000多亩田地可以旱涝保收,还可以减轻芗城洪水灾害的压力。对这个宏大工程,因为急人民之急,未等立项完整、资金到位,便大咧咧地先干起来。省里“点头”动工的第一期工程,采取共产主义大协作的做法,干部、工人、农民和居民都一批批的下工地参加劳动;上海、浙江、福州、厦门、汕头来支援技术,省里水电厅厅长和总工程师也坐镇指挥,全工地人山人海,轰轰烈烈办水电。可第二期工程所需要的资金都“卡壳”了。
  一次,马兴元同志到中央开会,见到周恩来总理。当总理知道他是从龙溪专区来的“头头”,便用表扬的口气说:龙溪农业搞得不错,粮食还支援国家。周总理记性超人,龙溪专区支援国家两亿斤粮食,他还记得一清二楚。
  周恩来总理对龙溪专区的农业生产特别关心,当马兴元的面问这问那,还问“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问题?
  马兴元很感谢总理对龙溪专区几百万人民的关怀。他汇报全区农业状况时,对周总理作检讨的说:“我做了一件错事,搞个排涝、灌溉、发电大工程,项目上去,却没经中央认帐……”
  周总理说:“这是件好事,怎说是错事”!
  马兴元同志才向总理报告:“要说困难嘛,就是钱。工程已花出了钱,差点连干部的工资也给拖了”。
  周总理笑笑的说:“那好!下午请有关部门领导共同来议一议”。
  下午时分,周总理邀请国家计委、财政部、农业部、水电部几位领导在一起商议。周总理一开场就给龙溪专区人民的农业建设工程鼓与呼。马兴元同志也在会议上报告了水电工程面临的“困难”。
  有着周总理的深切关怀,各部门都作了支持的允诺。国家计委表态给工程“立即立项”;财政部许诺给工程“拨款400万元”;农业部、水电部也表示积极支持。
  马兴元同志喜滋滋地自北京返回漳州。他说,周总理关心全国人民的疾苦,也关心龙溪专区的事业。真是人民的好总理!
  “四好”年成
  中央批拨支持龙溪专区建造天宝大水港排灌电力站的400万元全部投入,保证第二期工程在1964年间胜利竣工。全部工程建设分排涝和灌溉两部分:排涝工程包括抽水站、排涝涵洞和六孔排涝水闸,安装共有2340瓩的立式电动机和九台水泵,在降雨量207毫米、外江水位超过内江水位1.3米的情况下,两天排水有687万立方,可使低洼的洪涝区迅速排水,不受淹害;灌溉工程包括二、三级抽水站和7个小站,其高、低干渠长24公里半,支渠46公里。遇到抗旱时,一级站泵起高程6米的江水注入总干渠,二级站抽上高程22.4米再注入低干渠,三级站又将低干渠水抽上38米多高的高干渠。这样,九龙江水就越过24个山头灌入受旱地,保证农业增产。由于排灌电力站建设得好,受益面积扩大到67800亩,使天宝附近的54个大队(横跨三县区)和一个农场获得旱涝保收。
  龙溪专区调粮外援后,正遇上贯彻《农业六十条》的东风,全区农业调整初见成效,全区人民团结协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灾害,基本恢复农业生产,人民生活有了改善。当年,全区社会总产量14亿多斤,超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平均水平百分之二。其中,漳浦、长泰、东山三个县的粮食总产量,超过1957年的丰收水平。全区有百分之45以上的生产队,粮食产量赶上或超过历史上最丰收的年份,社员收入比1961年增加两成,开始渡过困难时期。诏安县农民说1962年是“四好年”:政策好、生产好、分配好、生活好!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除害灭病人长寿、家无蚊、户不闭的年份、“太平之风”吹八闽、仙塘乡搞土改的那段日子、明珠返浦老人欢等23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帆
责任者
朱炳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