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抢险涌真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560
颗粒名称: 抗洪抢险涌真情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5
页码: 41-45
摘要: 1960年“六。九”特大洪水灾害虽然过去37个年头,但当年漳州人民在抗洪抢险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团结协作、勇敢搏斗、奉献爱心、涌动真情的事例,历历在目,暖暖在心,令人难忘。当年6月9日凌晨,6001号强台风横扫闽南,漳州一带风力10级,阵风12级。漳州市区于10日午夜洪水超过警戒线4.79公尺,城区陷入洪水包围之中。但因提早防范,灾民多数及早得到转移。9日晚11时过后,驻在解放小学的“抗灾抢险突击队”接到市指挥部指示:化工厂、皮革厂被洪水围困,200多名职工情况不明,查清去向予以抢救。泉州、晋江、安海、石狮等地的食品店、饮食店及机关、企业、工厂、学校的食堂也突击蒸制馒头,由驻军出动10多辆汽车日夜运送
关键词: 漳州 文史资料 抗洪抢险

内容

1960年“六。九”特大洪水灾害虽然过去37个年头,但当年漳州人民在抗洪抢险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团结协作、勇敢搏斗、奉献爱心、涌动真情的事例,历历在目,暖暖在心,令人难忘。这里,略记几个片断:
  “突击队”冒险救人
  当年6月9日凌晨,6001号强台风横扫闽南,漳州一带风力10级,阵风12级。强台风带来大暴雨,漳州(今芗城区)降雨量200毫米以上,九龙江西溪、北溪山洪爆发,洪峰在其下游汇合涌遇,正逢望日大潮顶托,九龙江下游因而洪水猛涨。漳州市区于10日午夜洪水超过警戒线4.79公尺,城区陷入洪水包围之中。这是继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又一次特大洪灾。
  风洪灾害袭来的前一天(8日),原漳州市委迭发抗洪救灾的紧急通知,动员党政军深入抗灾第一线,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好低水位的人员及物资转移。当日下午,原市委、市人委机关集中100多名年轻干部,以民兵组织形式组成“抗灾抢险突击队”,在营长石珊、教导员胡运威的带领下,冒风顶雨分别奔赴救灾第一线。
  9日,强台风夹着大暴雨横扫漳州,树被拔倒,竹棚被打塌,屋瓦横飞,农田淹没。而九龙江洪峰一峰高过一峰。那时,南北两岸土堤尚未修竣,市区石堤正在清基砌石,洪水迅猛漫冲入市,大小街巷水流漫急。10日,城区成泽国,厦门路、香港路、修文路、北京路、太古桥、炮仔街一带水逼民居二楼;临江的新堤街、南山街、桥南街、下沙街及解放街、霞田下等部分低洼地区,洪水漫平屋檐或屋顶。但因提早防范,灾民多数及早得到转移。
  地势低洼的解放街、下沙街,平房多,危房多,需要转移的灾民多。石珊、胡运威和“抗灾抢险突击队”队员在洪灾袭来时,配合街干部冒风顶雨,涉大腿深、齐腰深水流,去组织灾民转移,有的扶老人,有的背小孩,像保护自己的亲人一样,把一批批的灾民转移到解放小学(今职业学校)等安全处。返转身,突击队员又撑小船、竹排、大门板,抢救另一部分被围困的灾民。
  这一天,有的危房经不起风扫、雨打、流冲,摇摇欲坠,灾民打面盆、铁桶呼救求援。抢险队驾着小舟,冒着被洪水冲走的危险,从被洪水围困的屋顶上,从危房的二楼内,救出一批批灾民。这些救援他人的干部,有的家在低洼地区,家中老幼也急需转移。但他们为了“大家”,忘了“小家”,体现出“公而忘私”的可贵精神。
  入夜,抢救工作还在继续。有人发现下沙街有求援的火光信号和呼救声响,突击队立即驾船出发救援。有一户六口人家被困在阁楼内,而陈旧的楼房被水流撞得摇摇晃动。当儿子的见危状撞破天窗,爬上屋顶,烧纸发光,发出求援的危急信号。当突击队的救援船载着这家人安全撤离不久,阁楼便倒塌在洪水之中。像这样,突击队在解放街、下沙街一带就转移和救援灾民1300多人,保护一方平安。
  夜半逆流救灾民
  9日晚11时过后,驻在解放小学的“抗灾抢险突击队”接到市指挥部指示:化工厂、皮革厂被洪水围困,200多名职工情况不明,查清去向予以抢救。突击队员知道这两个厂在九龙江边草寮尾,距程约二公里。因电源已断,四周一片漆黑,加上风雨大、水流急,要完成这任务有很大困难,甚至有生命危险。但游泳能手马惠恭、施润泽、陈明亮、邱奕庭主动要求去探明情况。他们游泳上路,都被激流冲回来,在困难与危险面前,他们没有退缩,改撑小船上路。逆水行舟,一会前进一会后退,一会打转转,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力气。他们凭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对灾民兄弟的爱心,经过一个多小时搏斗,才从解放路驶近厦门路口。这里洪流更急,从新桥头和厦门路冲来的两股激流阻挡去路,大家尽了最大努力,都没法前进一步。他们白天抢救了灾民,几近筋疲力尽,小船后退了,但他们没有回“驻所”,而是改由缓流的小巷绕道,奋力驶向工厂。经过左冲右突的艰难搏斗,终于在下半夜三点多钟到达厂区。两个工厂都没有灯光,也没有人声。他们在船上朝厂房大声呼喊联系,回应的是风雨与洪水的咆哮声。大家十分焦急,忽然诗浦村方向传来求援的呼救声,又有火光信号。
  原来在风洪袭来时,职工到厂帮助转移物资。洪水猛发,大家涉水向市区转移,可是湍急洪流叫他们无法前进,只得手挽手顺湍流到诗浦村避难。诗浦村低水位,洪水上涨,村民把几处楼房留给老幼妇弱,其他村民和两厂职工只好爬上屋顶及树上避难。他们经风吹雨打,有的人快支持不住了,便发号呼救。呆在诗浦村的灾民的危急情况迅速传到指挥部,市委立即调派汽船,把临险的200多名灾民转移到安全地带。
  “避难所”里人间情
  抗洪期间,解放小学成为抗洪救灾突击队“第一线指挥所”,也成为“灾民避难所”。这所小学位于解放街与新马路交界处,是钢筋水泥二层建筑。9、10日,附近的千余灾民先后转移到学校楼上。
  10日下午,洪水超警戒线4米。解放小学地处洪流冲击地带,临路的围墙发生倒塌,洪水直冲楼房。楼小、人多、流急,楼房的安全受到威胁,关系到一千多群众的性命安全。当此关键时刻,“指挥所”突击队员(干部)带头站到楼梯及楼下走廊的水中。由于干部带头,即有100多名青壮年、中学生主动轮站在水中来。危难时刻见真情,他们把方便让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叫人感动。
  在洪水包围中,解放街新归侨叶莲花和她的8个孩子(最大的才12岁),都急得直流眼泪。突击队干部闻讯,即用船把大人和小孩护送到“避难所”安置,照顾孩子吃饼干。当汽船开来运载灾民时,让她们先下船,把孩子一个个抱入船仓。叶莲花一边擦感激的热泪,一边频频点头表谢。
  洪水围困,避难所里灾民的吃食是个问题。“指挥所”便派人到附近糕饼厂运来食品,但量少人多,“指挥所”领导提出“群众第一,先群众后干部”的分配原则。但食品太少,只能供给老人和小孩,干部和部份年壮灾民只好饿着肚子。而后,又运来一批小盘子大的甜饼和部分饼干。“指挥部”把大饼分给成年灾民,把饼干分给儿童。而“指挥部”干部每人才得半个大饼充饥。他们日夜抢救灾民,却带头让吃,深受灾民的称赞。
  突击队干部到处组织灾民转移和抢救遇险灾民,不能顾及自己受灾的家。突击队员郑其祥家在北京路南段低水区,家有父母妻女,都无法顾及。当他完成救援任务后回家,看到自家被洪水冲塌,不见家人,一时心急如焚。他四出寻找,终于在龙师学校找到家人。家人对他说,是干部和邻居帮助转移后,房子才倒塌。在抗灾中,像这样亲帮亲、邻帮邻、干部帮灾民的动人例子,到处皆可见。
  八方送暖兄弟心
  “六.九”抗灾期间,兄弟地区以人力、物力支援抗灾。他们提出“灾区需要什么就支援什么,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运到”。真令人感激与振奋。
  厦门市委得知漳州遭受风洪灾害的消息,先调遣5艘船只,由市委统战部长施耀、民政局副局长朱继武带领,冒着洪峰暴雨驶到漳州参加救灾。当晚,厦门市委召开紧急会议,市委第一书记袁改在会上号召各部门要大力支援漳州人民抗洪救灾。第二天上午,又有200多名干部、船员乘40多艘船,带着于粮和抗灾物资,由市委书记处书记王凤先率领,分三批赴漳州参加救援,在九龙江两岸救下许多爬在屋顶、树上的身临险境的灾民,并给灾民们送上饼干、馒头等食品。灾民赞扬他们是“友谊船”、“救命船”。
  福州市委得悉漳州灾民断炊缺食,立即发出“赶制干粮,支援漳州”的号召,福州市食品厂、饮食业数百名职工连续赶制馒头、糕饼等干粮8万多斤来支援。泉州、晋江、安海、石狮等地的食品店、饮食店及机关、企业、工厂、学校的食堂也突击蒸制馒头,由驻军出动10多辆汽车日夜运送到漳州。
  兄弟地区还运来大批药物、日用品、建筑器材支援漳州灾区。泉州市邮电、交通、医务、建筑部门组织一大批人员支援漳州恢复生产。中共晋江地委第一书记张桂如亲率慰问团到漳州慰问。他说:“漳州的灾难也是我们的灾难。你们需要什么,我们就支援什么”。语言亲切,情动人心。
  南平专区从火车运来大批木材、毛竹;江苏、浙江运来一包包衣服和用品;景德镇、德化、潮州送来一筐筐碗、盘、茶杯、汤匙……他们送来了支援漳州灾区的一份份兄弟心。
  一方有灾,八方支援。无私的支援,无私的奉献,涌遍人间真情。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除害灭病人长寿、家无蚊、户不闭的年份、“太平之风”吹八闽、仙塘乡搞土改的那段日子、明珠返浦老人欢等23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郭上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