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风格”闪光南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559
颗粒名称: “龙江风格”闪光南北
分类号: S423+.1
页数: 4
页码: 37-40
摘要: “丢卒保车”,顾全大局的“龙江风格”,是发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时代精神。它在大江南北炯炯闪光,30几年后仍不失其光芒。“榜山风格”喜得新闻媒体的肯定,并加以大力宣扬。由于各级报纸对“榜山风格”的高度评价和据实推崇,因而使“榜山风格”在全国各地引发了广泛的反响和深刻影响。凡是封江堵河的地方,不免出现总体得益、局部受损的情况。现在,“龙江风格”诞生地已被省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关键词: 漳州 龙溪专区 “榜山风格”

内容

“丢卒保车”,顾全大局的“龙江风格”,是发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时代精神。它在大江南北炯炯闪光,30几年后仍不失其光芒。
  “榜山风格”喜得新闻媒体的肯定,并加以大力宣扬。《人民日报》、《文汇报》、《福建日报》和《漳州报》都以突出的版面进行有份量的宣传报道。1963年4月7日,《漳州报》用通栏标题报道“榜山公社牺牲自己部分庄稼,保证广大地区不受旱灾”的消息,还配合发表《“丢卒保车”,顾全大局》的评论,呼号“让这种全局精神更普遍地发扬起来吧!”当月23日,《福建日报》在第一版突出报道《榜山公社助人抗旱贡献大》消息,并专门撰写《高尚的风格》社论予以配合,推崇榜山这种顾全大局的崇高思想和风格,并呼号”让它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让它成为人们战胜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思想、心理、习惯的精神武器”。6月21日,著名诗人郭小川在闽南采访后,于《人民日报》发表了充满激情的长篇通讯《旱天不旱地》,热情地讴歌闽南人民发扬“榜山风格”——“龙江精神”、战胜百年不遇的旱灾的伟大胜利。同日,《人民日报》专门配发短评《榜山风格的光辉》,褒扬“榜山风格所代表的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精神显得特别光辉灿烂”。由于各级报纸对“榜山风格”的高度评价和据实推崇,因而使“榜山风格”(“龙江风格”)在全国各地引发了广泛的反响和深刻影响。
  “龙江风格”表现了我区60年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文艺工作者通过戏剧、话剧、京剧等文艺形式进行热情讴歌。1963年6月,芗剧《碧水赞》被定为福建省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剧目。1965年,该剧参加华东区戏曲现代剧观摩会演;剧本被选入华东戏剧丛刊,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播扬。
  1963年12月25日至1964年1月22日,以“龙江风格”为原型进行创作的话剧《龙江颂》,参加华东区话剧观摩会演,观众受剧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共产主义风格所深深感动,人们广为传颂话剧的灵魂“龙江风格”、“龙江精神”。1964年间,福建省话剧团带着《龙江颂》晋京在中南海紫光阁作汇报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68年,上海新华京剧团在深入龙海洋西大队体验生活后,将话剧《龙江颂》改编成京剧《龙江颂》。同年国庆节,参加全国京剧现代剧观摩会演。后来,京剧《龙江颂》被列为样板戏之一,拍成电影在全国各地播映了10多年,几乎是家喻户晓,老少称颂,使具有共产主义精神光芒的“榜山风格”(“龙江风格”)在延伸发扬。“龙江风格”的影响是深远和长久的。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已经激励人们化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物质力量。1963年2月以后的抗旱斗争,全区大大小小的封江堵河工程有5200处之多。凡是封江堵河的地方,不免出现总体得益、局部受损的情况。但是,他们学习“榜山风格”,牺牲局部,维护整体,扶着九龙江四大水利工程上马。较大的西溪、北溪堵江工程,把西溪的水调到南溪以东,通过长190米、高10米的渡槽灌人30000亩稻田。四大水利工程竣工,总共灌溉23万亩地(约占全区早稻种植面积的六分之一强)。这年,“榜山风格”诞生地的龙海县在大旱之年获得粮食大丰收,每亩产量1063斤,实现水稻“千斤县”。全专区同样喜获粮食丰收。地委在1964年向全区人民发出“全党大办农业,实现亩产800斤专区而战”的号召,大力推广龙海县实现水稻“千斤县”的经验,继续发扬“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小局服从大局,小利服务大利”的“榜山风格”——“龙江精神”,全专区人民又以艰苦搏斗的作风和胸怀大局的风格,去创造水稻亩产800斤的专区。
  1963年,教育部副部长叶圣陶到漳州访问,为“龙江风格”所感动,特地赋诗以歌颂。诗云:
  弥望黄垂禾穗丰,
  从知抗旱奏全功。
  截流闻说五千道,
  引水曾经数十重。
  协力同心无反顾,
  先人后己见高风。
  但听一语相传告,
  三面红旗看越红。
  叶老是一位治学严谨、处事慎真的人。他在律诗末后还亲加附言:“一九六三年秋访问闽南,详知舍己利他、抗旱奏绩之伟举,此即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之所本也。尝作一律..”叶老虽然作古,但他对“榜山风格”赋诗作颂,褒扬“舍己利他、抗旱奏绩之举”,风范犹存。
  “龙江风格”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是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的。尽管它的光辉在极“左”的年代曾经暂时暗淡,而它仍然在人们的建设斗争中显示出巨大的威力。时过28年,江淮、太湖流域碰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害,安微省不得不打开王家坝水闸,向蒙洼地区进行分洪,这样会淹掉几十万亩收刈在望的麦田。蒙洼地区人民为了江淮整个抗洪斗争的胜利,甘愿作出“小我牺牲”;偌大的上海市为着支援江苏、浙江等兄弟省市的防洪,断然下令炸开青浦红旗塘坝,其辖属的四县一区也纷纷开闸纳潮。他们把困难和损失留给自己,换来了太湖地区的汛情缓解,保护太湖沿岸的城市、农村安全。上海《解放日报》、《文汇报》在报道这场气壮山河的斗争事迹时,用赫然入目的大标题称赞这是九十年代的“龙江颂”。这说明28年前的“榜山风格”——“龙江精神”又重新在华东地区的抗洪斗争中得到发扬,可知它的革命精神和伟大风格有着何等深远的影响。
  “榜山风格”——“龙江精神”诞生35年了。它是一种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一种顾全大局、舍己为人的精神,是一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是崇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光辉。这种思想光辉,正如原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袁启彤同志在纪念“龙江精神”诞生30周年理论研讨会所作的题词那样:
  “龙江精神,永放光芒!
  现在,“龙江风格”诞生地已被省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的光辉将闪烁不熄。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除害灭病人长寿、家无蚊、户不闭的年份、“太平之风”吹八闽、仙塘乡搞土改的那段日子、明珠返浦老人欢等23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凡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