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榜山风格”光射闽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558
颗粒名称:
“榜山风格”光射闽南
分类号:
S423+.1
页数:
5
页码:
33-37
摘要:
屋角喜鹊叫喳喳,榜山传来好风格,“丢卒保车”人呵咾,牺牲小家救大家。大旱无水田土白,牵牛落田孬犁耙;堵江截流作大坝,层层水车飞龙阵,男的铜身女铁骨,“榜山风格”一发挥(扬),种豆得豆瓜得瓜。于是,东川先征求东寨的意见,东寨表示让路通水。
关键词:
漳州
龙溪专区
“榜山风格”
内容
60年代,有个油印歌本传唱这样一首方言歌谣:
屋角喜鹊叫喳喳,
榜山传来好风格,
“丢卒保车”人呵咾,
牺牲小家救大家。
大旱无水田土白,
牵牛落田孬犁耙;
堵江截流作大坝,
引水入沟山顶爬。
层层水车飞龙阵,
日暝伡车水挺骨架,
男的铜身女铁骨,
敢斗敢拼天不怕。
“榜山风格”一发挥(扬),
抗旱呌天眼巴巴,
有水抗旱不算旱,
村村插秧坵坵饱。
“榜山风格”学习好,
种豆得豆瓜得瓜。
工农欢心传喜报,
报来旱年满地花。
这首方言歌谣的传唱,表明“榜山风格”在闽南大地已经深人人心,光辉透射,四处闪扬,在远近化为“学比赶帮”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全区人民都要像榜山人那样发扬“丢卒保车”、顾全大局的风格和战胜困难、抗旱夺丰收的精神。
“榜山风格”传播四方,“榜山风格”处处开花。由此,“榜山风格”也升腾为“龙江精神”(即“龙江风格”)。
那时候,全专区处在严酷的抗旱中,几十万抗旱大军封江堵河五千余处。凡是封江堵河的地方,难免出现总体得益、局部受灾的情况。可是,受害地的干部、群众差不多都表这么一个态:学习榜山人,牺牲小利益,保护大利益。他们的话语铿锵有力,他们的精神叱咤风云,真是感天动地!
在平和县安厚公社有着这么一个动人实例:这个公社有四个大队处在一江水之畔,由上而下的次序是:东川、东寨、南门、白石。那年,南门大队受旱,东川大队舍己为人,决定让水给南门。但非经过东寨大队不可。于是,东川先征求东寨的意见,东寨表示让路通水。不过,东寨人有心计,先问:“南门去年早稻亩打几多斤?”回答是“420斤”。这么一答,东寨人更动心,说“我们亩产只有260斤,比南门大队少160斤,就要先顾南门”。所以,东寨不但让东川的水借路通过,而且把本大队的水主动送去。宁愿自己用水车车水灌田。水一到南门,南门大队却决定先灌白石大队,因为白石的田地旱得更严重。这四个大队的互助互让做得实在感人心肺!
殊不知在解放前,东寨和南门恰恰是冤家对头。70多年前,这两个村曾因抗旱争水发生械斗,双方死亡40多人,从此结下不解之仇。又一次——50多年前,双方又在械斗中死了108人。长期以来,东寨和南门的冤仇似海之深,村民互不往来,男女互不通婚。可是,他们在“榜山风格”的感召和激励下,认识到天下农民是一家,一方有难,仲手相帮,主动让水送水,还把困难自己留下,共同战胜旱灾为害。这显然是“龙江精神”所进发出来的一个闪光圈。
类似安厚公社这样动人的事迹,在次于九龙江平原的漳江平原也层出不穷。漳江平原是稻粮高产区,可当年有10多万亩水田受旱插不上秧,只好学龙海“堵江截流”的经验,在漳江拦腰造坝,引水灌田。当南、北溪水位上涨时,首先得益的是东厦公社,次是莆美、竹塔两个公社。东厦社员多姓方,竹塔社员几乎都姓吴,莆美社员大都姓张。这方、吴、张三姓,在清末曾因氏族械斗而成冤家对头。在械斗中,刈下对方的头颅还盐渍在陶缸里,待案结了才双方对换人头,议抵赔偿。可这次拦江抗旱,东厦、竹塔、莆美三个公社都出动抗旱大军,参加造坝开渠,协作抗大旱。通水时,处在流头位置的东厦公社,主动畅通渠闸,让水给地处水尾的竹塔公社,而且让南溪迅速提高水位,让地处南边坡地的莆美公社得以引水、抽水抗旱。他们学习榜山人互让互帮和顾全大局的精神,唱出了一曲阶级友爱的时代赞歌。当时,有人编出这样一首快板诗:“早是冤家今亲家,天下农民本一家。阶级友爱心相印,旱年遍开亲热花”。
当年抗旱,可以说是一场战天斗地的严酷斗争。但是,在党的领导下,在“榜山风格”的激励下,浦、云、诏、东、和各县人民的抗旱大军,都安营扎寨于江边、山陂、地头和涧圳,不怕艰苦,不辞劳累,不惧蚊虫蛇蠍,不顾餐风宿露,日夜轮班取水灌田。他们那个艰苦奋斗、鼓足干劲、建设社会主义的坚定意志和革命劲头,谁看见谁也感动不己。
云霄县城关公社有两个镇郊大队,一是立新,一是永新。因为地连城镇,历史上对镇郊农民有个贬称呌“洋拌”。可就是“洋拌”们在抗旱斗争中成为治蛟的“神手”。立新、永新两大队社员合作拦溪引水后,地处西端高坡的立新大队就用三级高扬程汲水上屐仔山,然后开沟挖渠引水,灌溉西门外近千亩旱田。因为坡坡坎坎多,有着东一片、西一片的山垅田,非用水车车水不可。他们便用18层水车,硬硬把盘山的漳江来水搬入山垅田,近300名身壮力强的社员用双脚踩车,日夜分三班轮换,坚持足足一个月,终于把片片山垅田插上绿秧。他们事后诙谐的说:“十八层水车像蜈蚣阵,一阵摆一阵,阵阵打赢,到底蜈蚣阵吃掉旱魔阵了”。有一次,记者采访这些硬汉子。他们正儿八经的说:“……艰苦奋斗,学做榜山人。要不,光粗臂大脚没用”!他们的朴素语言,却蕴藏着“榜山风格”的内在力量和思想内涵。
“龙江精神”鼓舞了人们的革命干劲,锻炼了人们的革命意志,同时也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转化人们的思想作风,密切于部和群众的鱼水关系。
在那抗旱夺丰收的艰难日子里,从地委书记、专员、县书、县长以及各级干部,都在“龙江精神”的薰陶下,以身作则,走出“衙门”,脱鞋下田,跟群众共同劳动。有的甚至住一个“营寨”,吃一样饭菜,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干群众之所干。当时,全专区每天参加劳动的干部计有10000人以上;各个县委已经执行半天工作、半天劳动或者一天工作一天劳动的制度,改变了“蹲城镇、坐机关”的领导作风,增强了当好人民公仆的观念,全身心地去为人民服务,从而密切了干群关系,群众拥护党的干部,夸党的千部作风好。
当时,在干部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动人事例:有个站在抗旱第一线指挥的县长,头戴斗笠,裤管卷过膝头,东村走西村,看到缺乏犁耙手,他扶犁撑耙参加溶田,看到短欠插秧手,他就弯腰拱背下田插秧,晒得一身古铜黑,溅得衫裤满泥浆,简直叫人认不出是一县之长。有的干部参加劳动,碰到丧母出殡也没有回家;有的外地干部因为抗旱如救火,连远地赶来探亲的父母也挤不出时间去接待;有的青年干部还把婚期延缓下来,自觉地把个人“私事”暂搁一旁……众多的动人事例,也说明损失小我、完成大我,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的思想情操,已经在广大干部中形成起来,从而使其精神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除害灭病人长寿、家无蚊、户不闭的年份、“太平之风”吹八闽、仙塘乡搞土改的那段日子、明珠返浦老人欢等23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凡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