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山风格”花开全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557
颗粒名称: “榜山风格”花开全县
分类号: S423+.1
页数: 9
页码: 29-37
摘要: 在抗旱斗争中涌现的“榜山风格”,代表着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先进思想、豪迈壮举和崇高风格,受到龙溪地委、龙海县委的肯定、表扬、传播和推广。于是,“榜山风格”首先在龙海全县遍地开花,成为龙海人民当年进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团结协作、战胜旱灾、实现粮食“千斤县”的精神动力。当时,龙海县委副书记杨保成作了这样全面又生动的总结。按其有代表性的先进事例,略可这样分类:。6月29日,《福建日报》刊文称颂此举是“榜山风格的新赞歌”。榜山闻讯,沿九十九弯渠道的9个大队,于当晚停掉抽水的19台抽水机和100多架水车,一连六天给莲花让水。
关键词: 漳州 龙溪专区 “榜山风格”

内容

在抗旱斗争中涌现的“榜山风格”,代表着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先进思想、豪迈壮举和崇高风格,受到龙溪地委、龙海县委的肯定、表扬、传播和推广。于是,“榜山风格”首先在龙海全县遍地开花,成为龙海人民当年进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团结协作、战胜旱灾、实现粮食“千斤县”的精神动力。
  当时,龙海县委副书记杨保成作了这样全面又生动的总结。他说,全县学习“榜山风格”,“龙海大地遍开先进之花”。按其有代表性的先进事例,略可这样分类:
  一、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在堵南溪时同样出现“放小顾大”情势,如东泗公社西岭大队甘愿牺牲200多亩稻田让江水借路淹过,要求把堵江坝址择定在自己的地头;堵北溪时,角美公社沙洲、美山、课堂、东美等大队甘当被丢的“小卒子”,受旱800亩,淹掉3000亩,全力以赴支援堵江,顾全整体利益。
  二、克己待人,助人为乐。南溪堵江后,居于浮白渠道上游的白水公社自愿降低水位,主动让水给下游的浮宫公社,而自己用两三层水车盘水入田;方田、溪山两大队历年闹水利纠纷,而这次互相让水,方田让给溪山,溪山又让给浮宫;莲花公社黎明大队让出五台抽水机支援兄弟队,自己400多亩山垅田却用水车盘水抗旱;水源本不充裕的省山大队,自愿让出山坑水、水库水、潭港水四万立方,解救梅市等四个大队260亩受旱田。
  三、一方有灾,八方支援。抢时间架设中港引水渡槽时,农民技工上场,县手工业局组织百名铁工木工赶赴工地,日夜参加苦战,终于引水过江,挽救了苦于咸、旱双威胁的乌礁洲万亩良田;当年夏收时节,榜山公社遭受洪风袭击,一大片一大片的早稻倒伏出芽,东园公社漏夜组织800多个劳力,自带收割工具赶去支援抢收。6月29日,《福建日报》刊文称颂此举是“榜山风格的新赞歌”。
  四、我助人人,人人助我。当年早季因“丢卒保车”而减产的玉枕大队,全年仍有13万斤征购任务要完成。附近兄弟大队闻讯,都这样议论:没有玉枕发扬风格,就没有我们的大丰收。当时玉枕与咱有难同当,现在应该让咱还情才在理。所以,各兄弟队纷纷自发多卖余粮15万斤,主动替玉枕大队分担征购任务。1964年2月1日,《福建日报》头版予以报道,并加“编者按”说“这种风格,比粮食、比金子还可贵”。
  五、学比赶帮,携手前进。抗旱年景,大家干劲大,风格高,队与队、社与社纷纷自找对手,开展“比学赶帮超”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通过互比、互帮、互赶达到共同前进,呈现出“一片红”。榜山公社与莲公社是酣战高产的两家“对手”。当年9月,莲花有一万多亩抽穗晚稻受旱起咸。榜山闻讯,沿九十九弯渠道的9个大队,于当晚停掉抽水的19台抽水机和100多架水车,一连六天给莲花让水。“对手”成“帮手”,社员众口齐赞:“一树红,不算红,满山红,才是红”。他们在“对手赛”中追求的则是“一片红”,携手共进。
  六、先进成风,焕新风尚。“榜山风格”的薰陶,使农民的思想境界开阔,觉悟提高,慕先进、学先进、赶先进成风气,社会风尚也为之焕然一新,维护集体利益而不顾私利的思想在增强,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关系。港尾公社沙坛大队有董光头等8户社员,自觉让出8口饮水井,抢救集体16亩受旱田;浮宫公社海山大队妇女队副队长陈秀兰,带领妇女挑水抗旱,坚持个把月,自己的肩膀磨破了,垫上棉花絮又挑水;步文公社梧桥大队开凿“通江渠”,引西北二溪水灌山垅田,大队民兵队长郑添来卷铺盖上山,个把月吃睡在抽水机旁;雩林大队庵边两队社员以“人定胜天”的革命意志,用水车加戽斗,一层接一层,连盘13层,越过两重溪车水,日夜不停,连续苦斗20多个昼夜,终于把158亩高地田和38亩“望天田”溶了田插上秧。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就是把“榜山风格”的精神力量,化为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力量。
  “榜山风格”在龙海县广大农村遍地开花,受到振奋、激励的工、商、学、军和各界人士,都以饱满的热情、冲天的干劲和磅薄的气概,投入县委领导的战胜旱灾、夺取粮食丰收、实现“千斤县”的运动热潮中。从而,“榜山风格”又成为全民性的爱国主义行动的最大精神动力。
  据当时江东水利管理所主任康仲兴的笔记载道:1963年3月18日至6月5日北溪堵江完成,工人和技工在“铁龙会战”的两个多月中,用抽水机群进行大协作抗旱,利用江东渠道进水闸口,破开九龙江堤防,以26台520马力的抽水机和一台照明用的发电机,把江水提高7米扬程,灌人30公里长主干渠和47.6公里支渠,供角美公社和厦门海沧公社4万亩田地春耕溶田,谱写了一曲工人支援农民抗旱的工农联盟赞歌。
  当地驻军“英雄团”济南二团派出的400多名官兵,在战天抗旱斗争中,也同工农一道奏出一曲军民鱼水情深的时代颂歌。堵江拦坝的紧张合拢战斗打响,人民子弟兵操作打桩机进行打桩。因为拢口越填越窄,江水湍急,石块、沙包被激流冲走。当此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率部参战的朱政委命令第一连百余战士,奋身跳入水深过腰的激流拼搏,合拢口“横沉作业”告成,8名力壮战士又抬着重量500多斤的大沙包填入水中。在两小时内,全体官兵一共填下4800袋大沙包。由于子弟兵的奋力支援,北溪堵江引水工程经过军民大兵团英勇战斗,投下11.32万工日,完成16万多土石方,筑造起一条长600多米、高5米的拦江大坝,引水灌溉了紫泥等公社6万亩田地。
  那时候,堵江拦坝是必需赶在大潮汐到米之前完成拢口。但急需的装土装沙的草袋、麻袋不敷三万条。县直党委和石码镇委一接消息,立即组织干部、职工和居民600多人,利用机关食堂场地、街道长廊和灯光球场(今龙海宾馆院址),日夜突击编制草袋。当夜,县委副书记杨保成、王照承、林明法,统战部部长管一农、法院院长曾昌棋等人,同大家一道赶编草袋。直至深夜近12点,“编袋兵团”共编制草袋近3万条,凌晨3点便悉数运抵拦坝工地,不违时效。当时,干群动手共编草袋、支援堵江拦坝的动入场面,至今还被视为大协作共建家园的壮举传扬下来。
  当年2月中旬至21日堵江拦坝的紧张战斗,副县长杨松山率领100多名县直机关干部下工地,同广大民工一起奋战。粮食、交通、供销、工业、手工业、商业和文教卫系统都以支援抗旱保丰收为中心任务,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手工业局组织92名木工,开赴紫泥参加架设330米长的中港渡槽工程;供销、农资部门组织工人日夜加工,供应拦坝工程所需的48000多条稻草袋和水草袋;卫生局组织医疗防疫人员下工地,设一个医疗室、13个医疗点和3个卫生防疫组,历时十多天为万人次治病派药,为民工工棚和农民住户消毒喷洒近2万间次;在财贸、商业方而,保证抗旱前线和城乡人民的物资需要,出现了“旱灾不旱市”的历史奇迹。当年,全县财贸情况良好,市场贸易额比1962年增加9.2%,财政收入比1962年增加25%;在旱年实现粮食“千斤县”后,除完成征购任务外,国粮库存回升至2550万公斤。真是龙海花开遍地红嫣。
  “榜山风格”光射闽南
  60年代,有个油印歌本传唱这样一首方言歌谣:
  屋角喜鹊叫喳喳,
  榜山传来好风格,
  “丢卒保车”人呵咾,
  牺牲小家救大家。
  大旱无水田土白,
  牵牛落田孬犁耙;
  堵江截流作大坝,
  引水入沟山顶爬。
  层层水车飞龙阵,
  日暝伡车水挺骨架,
  男的铜身女铁骨,
  敢斗敢拼天不怕。
  “榜山风格”一发挥(扬),
  抗旱呌天眼巴巴,
  有水抗旱不算旱,
  村村插秧坵坵饱。
  “榜山风格”学习好,
  种豆得豆瓜得瓜。
  工农欢心传喜报,
  报来旱年满地花。
  这首方言歌谣的传唱,表明“榜山风格”在闽南大地已经深人人心,光辉透射,四处闪扬,在远近化为“学比赶帮”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全区人民都要像榜山人那样发扬“丢卒保车”、顾全大局的风格和战胜困难、抗旱夺丰收的精神。
  “榜山风格”传播四方,“榜山风格”处处开花。由此,“榜山风格”也升腾为“龙江精神”(即“龙江风格”)。
  那时候,全专区处在严酷的抗旱中,几十万抗旱大军封江堵河五千余处。凡是封江堵河的地方,难免出现总体得益、局部受灾的情况。可是,受害地的干部、群众差不多都表这么一个态:学习榜山人,牺牲小利益,保护大利益。他们的话语铿锵有力,他们的精神叱咤风云,真是感天动地!
  在平和县安厚公社有着这么一个动人实例:这个公社有四个大队处在一江水之畔,由上而下的次序是:东川、东寨、南门、白石。那年,南门大队受旱,东川大队舍己为人,决定让水给南门。但非经过东寨大队不可。于是,东川先征求东寨的意见,东寨表示让路通水。不过,东寨人有心计,先问:“南门去年早稻亩打几多斤?”回答是“420斤”。这么一答,东寨人更动心,说“我们亩产只有260斤,比南门大队少160斤,就要先顾南门”。所以,东寨不但让东川的水借路通过,而且把本大队的水主动送去。宁愿自己用水车车水灌田。水一到南门,南门大队却决定先灌白石大队,因为白石的田地旱得更严重。这四个大队的互助互让做得实在感人心肺!
  殊不知在解放前,东寨和南门恰恰是冤家对头。70多年前,这两个村曾因抗旱争水发生械斗,双方死亡40多人,从此结下不解之仇。又一次——50多年前,双方又在械斗中死了108人。长期以来,东寨和南门的冤仇似海之深,村民互不往来,男女互不通婚。可是,他们在“榜山风格”的感召和激励下,认识到天下农民是一家,一方有难,仲手相帮,主动让水送水,还把困难自己留下,共同战胜旱灾为害。这显然是“龙江精神”所进发出来的一个闪光圈。
  类似安厚公社这样动人的事迹,在次于九龙江平原的漳江平原也层出不穷。漳江平原是稻粮高产区,可当年有10多万亩水田受旱插不上秧,只好学龙海“堵江截流”的经验,在漳江拦腰造坝,引水灌田。当南、北溪水位上涨时,首先得益的是东厦公社,次是莆美、竹塔两个公社。东厦社员多姓方,竹塔社员几乎都姓吴,莆美社员大都姓张。这方、吴、张三姓,在清末曾因氏族械斗而成冤家对头。在械斗中,刈下对方的头颅还盐渍在陶缸里,待案结了才双方对换人头,议抵赔偿。可这次拦江抗旱,东厦、竹塔、莆美三个公社都出动抗旱大军,参加造坝开渠,协作抗大旱。通水时,处在流头位置的东厦公社,主动畅通渠闸,让水给地处水尾的竹塔公社,而且让南溪迅速提高水位,让地处南边坡地的莆美公社得以引水、抽水抗旱。他们学习榜山人互让互帮和顾全大局的精神,唱出了一曲阶级友爱的时代赞歌。当时,有人编出这样一首快板诗:“早是冤家今亲家,天下农民本一家。阶级友爱心相印,旱年遍开亲热花”。
  当年抗旱,可以说是一场战天斗地的严酷斗争。但是,在党的领导下,在“榜山风格”的激励下,浦、云、诏、东、和各县人民的抗旱大军,都安营扎寨于江边、山陂、地头和涧圳,不怕艰苦,不辞劳累,不惧蚊虫蛇蠍,不顾餐风宿露,日夜轮班取水灌田。他们那个艰苦奋斗、鼓足干劲、建设社会主义的坚定意志和革命劲头,谁看见谁也感动不己。
  云霄县城关公社有两个镇郊大队,一是立新,一是永新。因为地连城镇,历史上对镇郊农民有个贬称呌“洋拌”。可就是“洋拌”们在抗旱斗争中成为治蛟的“神手”。立新、永新两大队社员合作拦溪引水后,地处西端高坡的立新大队就用三级高扬程汲水上屐仔山,然后开沟挖渠引水,灌溉西门外近千亩旱田。因为坡坡坎坎多,有着东一片、西一片的山垅田,非用水车车水不可。他们便用18层水车,硬硬把盘山的漳江来水搬入山垅田,近300名身壮力强的社员用双脚踩车,日夜分三班轮换,坚持足足一个月,终于把片片山垅田插上绿秧。他们事后诙谐的说:“十八层水车像蜈蚣阵,一阵摆一阵,阵阵打赢,到底蜈蚣阵吃掉旱魔阵了”。有一次,记者采访这些硬汉子。他们正儿八经的说:“……艰苦奋斗,学做榜山人。要不,光粗臂大脚没用”!他们的朴素语言,却蕴藏着“榜山风格”的内在力量和思想内涵。
  “龙江精神”鼓舞了人们的革命干劲,锻炼了人们的革命意志,同时也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转化人们的思想作风,密切于部和群众的鱼水关系。
  在那抗旱夺丰收的艰难日子里,从地委书记、专员、县书、县长以及各级干部,都在“龙江精神”的薰陶下,以身作则,走出“衙门”,脱鞋下田,跟群众共同劳动。有的甚至住一个“营寨”,吃一样饭菜,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干群众之所干。当时,全专区每天参加劳动的干部计有10000人以上;各个县委已经执行半天工作、半天劳动或者一天工作一天劳动的制度,改变了“蹲城镇、坐机关”的领导作风,增强了当好人民公仆的观念,全身心地去为人民服务,从而密切了干群关系,群众拥护党的干部,夸党的千部作风好。
  当时,在干部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动人事例:有个站在抗旱第一线指挥的县长,头戴斗笠,裤管卷过膝头,东村走西村,看到缺乏犁耙手,他扶犁撑耙参加溶田,看到短欠插秧手,他就弯腰拱背下田插秧,晒得一身古铜黑,溅得衫裤满泥浆,简直叫人认不出是一县之长。有的干部参加劳动,碰到丧母出殡也没有回家;有的外地干部因为抗旱如救火,连远地赶来探亲的父母也挤不出时间去接待;有的青年干部还把婚期延缓下来,自觉地把个人“私事”暂搁一旁……众多的动人事例,也说明损失小我、完成大我,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的思想情操,已经在广大干部中形成起来,从而使其精神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除害灭病人长寿、家无蚊、户不闭的年份、“太平之风”吹八闽、仙塘乡搞土改的那段日子、明珠返浦老人欢等23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凡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