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山风格”花红榜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556
颗粒名称: “榜山风格”花红榜山
分类号: S423+.1
页数: 4
页码: 26-29
摘要: 1962年10月中旬至1963年5月底,总共七个半月,龙溪专区没有下过一场透雨,全专区22个蓄水1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有14个干涸,8个接近干涸,蓄水只达原蓄水量的百分之四;九龙江三条支流的水流量,也少到多年来的最低点,南溪几乎无水,西溪已降到2.71秒立方,北溪降到22.5秒立方。百年不遇的旱灾,严重威胁全区春耕生产,已有88万亩水田无水溶田。当时,地委全力领导全区人民奋起抗旱,争取农业丰产丰收。在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面前,龙海县委书记刘秉仁和县委一班人作出“堵江截流,引水抗旱”的战略决策,带领全县48万人民奋力抗旱,战胜灾害,以确保实现“千斤县”。
关键词: 漳州 龙溪专区 “榜山风格”

内容

1962年10月中旬至1963年5月底,总共七个半月,龙溪专区(今漳州市)没有下过一场透雨,全专区22个蓄水1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有14个干涸,8个接近干涸,蓄水只达原蓄水量的百分之四;九龙江三条支流的水流量,也少到多年来的最低点,南溪几乎无水,西溪已降到2.71秒立方,北溪降到22.5秒立方。百年不遇的旱灾,严重威胁全区春耕生产,已有88万亩水田无水溶田。当时,地委全力领导全区人民奋起抗旱,争取农业丰产丰收。
  作为我区粮食高产县份的龙海县,在当时,也面临120天不下透雨的旱灾威胁,全县主要水库、山塘总蓄水量只剩28%,纵横平原的六大引水渠道的总蓄水量也只剩40%,全县有11万多亩田地缺水溶田(占水田总而积38.2%),还有占16%的秧田无水播种育秧。在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面前,龙海县委书记刘秉仁和县委一班人作出“堵江截流,引水抗旱”的战略决策,带领全县48万人民奋力抗旱,战胜灾害,以确保实现“千斤县”。
  抗旱必须引水,龙海县委提出“九龙江有水不算旱”的豪迈口号,县委一班人还乘船沿九龙江西溪勘测水源,决定筑坝堵截西溪,引水入平原,溶耕10万亩高产良田。因为堵了溪,西溪每秒22立方以上的引流量,将有15—17立方可通过洋西水闸,进入32公里长的九十九弯和南港渠道,在三五天内就流抵南港区这个终点,使10万亩良田的旱情得以缓解。可是,堵江拦坝会引起水位上涨,造成堵江上游榜山公社洋西等六个大队1300多亩低地的人为“涝灾”。这种总体得益、局部受损的矛盾出现,县委在讨论堵江引水方案时,认为“小局要服从大局,小利要服从大利”,主张“堵,坚决堵”!
  要在榜山筑坝堵江,榜山公社书记苏海成召开公社党委委员、大队党支书扩大会议,经过讨论,都表示坚决执行县委的决定。首先要经受堵江后的人为“涝灾”损失的洋西大队党支书邱程溪,在讨论“救十万要紧还是保千三为重”问题后说,小利服从大利,小局服从大局,就要发扬阶级友爱精神,全力支援兄弟地区抗旱,拿出勇气来与公社党委共挑这副“千斤担”。
  会后,县、公社、大队干部到洋西村召开社员大会,把堵江截流、引水抗旱的大事说开了,并说明堵江引水后将有300亩田受淹损失的可能。风格高尚的洋西人一听,立即作出感人的响亮回答。林兰老婶说:“树旺叶才茂。要是下游10万亩插不下秧,咱受淹的300亩就是坵士结金子也没用。”当过长工的贫农郑水龟说得更在理、有风格。他说:“救十万,淹千三,丢卒保车,很值得!”大队长郑流涎讲话铿锵有力,表态说:“丢卒保车,小局服从大局,坚决参加堵江”。
  1963年2月15日,全县万名民工上场开始堵江,县委书记、副县长亲自带领机关干部冲上堵江第一线。榜山公社也挑选3000名青壮劳力、近百艘船只参加堵江。即将受淹的洋西大队社员主动腾出20多条砖瓦窑和自家住宅让外来民工住宿、炊煮,借出200多件生活用具、用品,供参加堵江的兄弟队使用。洋西妇女对田地受淹损失无怨无悔,主动地帮助外来民工烧饭煮菜,送水送茶,并和男人们一道参加突击运土运沙,直接参加筑坝堵江。在大坝合拢急需大量草堵物时,洋西社员不惜工本,将储存烧砖瓦用的5000多斤茅草全部献出来,还一载一载地主动运上筑坝工地。洋西人这种舍己精神和为公举动,真是深深打动参加堵江的万名干群。
  堵了江,截了流,水位一再提高,榜山公社洋西等六个大队被江水淹没了1300亩低地田。但是,为了水尾的东园公社得到灌溉,他们不顾正抽穗灌浆的小麦、刚刚播种出苗的早秧被淹浸,以高尚风格腾出抽水机、耕牛,连同技工、犁耙手一起支援东园、莲花公社突击春耕溶田。当江水流穿榜山公社的九十九弯渠道时,由于障碍物而影响水流速,文苑、翠林等大队千名社员进行沿程清除,扩宽加深,增大流量。
  那时候,翠林大队的大陡门石桥闸的通水障碍最大,需要另挖一个涵洞以扩大流水量。可是,挖涵洞却要挖着翠林的“风水宝地”:翠林村后山说是“龙身”,村前的榕树说是“凉伞”,闸门开启说是“龙吐珠”,渠两岸说是“龙须”,要在“龙口破土”认为是“斩龙须,败地理”。翠林大队党支部书记郑豆于挺身而出,向社员们说:“洋西人为了整体利益,甘愿淹掉自己的田地,咱有心让水路支援抗旱,何惜‘斩龙须’呢!?”他在群众大会上运用对比的方法,向社员们讲明道理:“我们的好光景是靠党的领导,靠科学种田,而不是靠‘风水地理,。”郑豆干说完,宣布散会,大队长一声令下,立即有由30名社员组成的突击队连夜出动,在桥闸北侧再开一个涵洞作通水口,让西溪水畅通无阻地流灌下游受旱的几万亩良田。
  在这场抗旱斗争中,榜山公社洋西等大队社员所表现出来的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牺牲小我、顾全大我、小局服从大局的精神,还体现了发奋图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鼓足干劲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风格。所以,人们称颂她为“榜山风格”。
  榜山公社是“榜山风格”的诞生地。“榜山风格”在地平线上一涌现,便在抗击自然灾害的火热战斗生活中进行锤炼和铸造,而后形成了反映时代精神面貌的“榜山风格”典型。因为榜山那种牺牲自己利益、顾全大局利益的崇高风格,已经在附近的公社、大队的协作抗旱中相继涌现出来。莲花公社玉枕大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玉枕大队是个四面环水的洲岛,地处九龙江下游。而洋西堵江正好扼住了它的咽喉,全大队2000多亩水田不能喝到淡水。玉枕人而临“牺牲”,他们的党支书却说:“先保十万,后顾两千,‘丢卒保车,,全盘棋便赢!”语言简洁,气宇轩然,风格至高,又是一句“丢卒保车”、顾全大局的豪言壮语。
  先作“自我牺牲”的玉枕人在堵江鏖战中挑选40名体力壮、技术好的技工,承担最艰巨、最危险的截流江坝合拢口的打桩任务,为堵江全胜立下一大战功,并且出师支援架设南溪渡槽,胜利地引导江水入渠溶田。而先他后己的玉枕大队,却因援助外大队耽误节气,使2000多亩田只收成400亩稻子。他们的义举,给“榜山风格”的形成添上一彩。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除害灭病人长寿、家无蚊、户不闭的年份、“太平之风”吹八闽、仙塘乡搞土改的那段日子、明珠返浦老人欢等23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凡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