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无蚊、户不闭的年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550
颗粒名称: 家无蚊、户不闭的年份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2
页码: 18-19
摘要: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家住在今芗城区近郊的西直街。这里,虽然有两条互相垂直的街道,叫西直街和西横街,街两旁的却大多数是农户,后门不是开向龙眼园、菜园、河沟,就是水田,要不就是农村常见的茅坑、厕所。这些,一向都是蚊蝇孽生的地方。可是,那几年,硬是没有蚊子,在夏天也没有,夜里上床睡觉不用蚊帐。那时期,大搞爱国卫生运动,全民动手,老少参与。那时候,市区小学的师生,是坚持爱国卫生运动的一支重要队伍,农村小学师生的带头作用更明显。记得从西直街、县后街到东坂后,都是属于一个民警负责的。有陌生人进出,有什么人偷鸡摸狗,他能够及时掌握情况,作出反应和处置。
关键词: 漳州 卫生运动 文史资料

内容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家住在今芗城区近郊的西直街。这里,虽然有两条互相垂直的街道,叫西直街和西横街,街两旁的却大多数是农户,后门不是开向龙眼园、菜园、河沟,就是水田,要不就是农村常见的茅坑、厕所。这些,一向都是蚊蝇孽生的地方。可是,那几年,硬是没有蚊子,在夏天也没有,夜里上床睡觉不用蚊帐。
  那个时候,居委会搞卫生很负责,居民组长同居民的关系密切合作。市防疫站经常分送喷杀蚊蝇的药品下街道,街道有专人负责挨家挨户喷洒药液。事先,居民组长就挨家挨户通知:“今天要喷药仔,要把厝角、墙脚打扫干净”。有时是统一时间点燃薰杀蚊蝇虫蚋的中药物。居民组长把药包分到各家各户,通知说:“今晚从7点起,全市薰蚊子..”居民组长还经常到居民家中串门,看到你庭院里有破缸子,就仔细端详,如果缸中有积水,就立即叫你倒掉或亲自替你倒掉。若是墙脚下水沟不通,有积污水,就请你立即清一清,冲涮冲涮。
  那时期,大搞爱国卫生运动,全民动手,老少参与。连那些参加政协和民革组织活动的老知识分子,一星期总有几次,分几个小组,一组三人五人,手拿一支“爱国卫生督导队”的三角小红旗,到他们分工负责的街道巡视和督查卫生,街道干部欢迎他们到来,群众也听从他们的劝导。他们虽然年老体弱,督导卫生颇有“权威”。
  那时候,市区小学的师生,是坚持爱国卫生运动的一支重要队伍,农村小学师生的带头作用更明显。一个夏天的晚上,我因事回老家九湖村过夜,就有一队队的学生娃随着老师下乡去捕杀蚊子。他们说,夜里,牛肚皮底下的蚊子最多。他们常常两人一组,对拉着一块麻袋,在牛肚皮底下扑杀蚊子。这可以看出,当时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是很深入的,劲头也够大的。
  解放初期,一个民警负责一个小社区的几条街道。我家住西直街,在漳州二中教书。记得从西直街、县后街到东坂后,都是属于一个民警负责的。那位民警,我不认识他的姓名,至今还记得他的模样,中等身材,不胖不瘦,走路时上身稍向前欠,眉毛粗黑,眼睛明亮,看起来有些凶样,对人却甚为和善,工作深入。他常常走街串巷,上门工作。这一带居委会的干部、居民组长都是他所熟悉的人,连在这一带居住的男女老少,他都认识,都是他的朋友。他上街串门,遇人打招呼或站下来说几句话,常时同大家相处得象一家人一般。他对这个社区里,那家那户有多少人?干什么事的?都了如指掌。俗语说:“有几个碗,几双筷子,他都清楚”。一遇到什么困难找他,他总是热情地帮助解决或替你出主意。所以,居民亲近他,有话就说,有情况就报告,小区里有什么风吹草动,他都知道。有陌生人进出,有什么人偷鸡摸狗,他能够及时掌握情况,作出反应和处置。当时,警民关系十分密切,社会治安良好,真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氛围。我是上七旬的老人,爱回顾美好年份的往事。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除害灭病人长寿、家无蚊、户不闭的年份、“太平之风”吹八闽、仙塘乡搞土改的那段日子、明珠返浦老人欢等23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许周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