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首民谚和两张奖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547
颗粒名称: (一)一首民谚和两张奖状
分类号: R185
页数: 2
页码: 12-13
摘要: 解放初期,漳州市还流传一首民谚:“三餐蝇多如乌豆,一脚落地皆是蚤,夜来睡觉蚊叮咬,白天老鼠来取闹”。这是解放前漳州城卫生状况恶劣的写照。真是这样,当时不足6万人口的城区,每年死于鼠疫、霍乱者千余人。解放了,漳州市人民政府关心人民健康,提倡卫生防疫,除害灭病。1951年,成立市防疫委员会,领导医、卫协成员及社会开业医生,深入街道开展卫生工作,以控制天花、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的流行。1953年2月8日,正式成立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由张希良市长出任主任委员,领导和组织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6月,新组建的防疫站派员深入调查,为爱卫会提供切断烈性传染病传播媒介的对策,随着采取改善室内外卫生及杀虫药物喷洒等措施。
关键词: 漳州 卫生防疫 民谚

内容

解放初期,漳州市(今芗城区)还流传一首民谚:“三餐蝇多如乌豆,一脚落地皆是蚤,夜来睡觉蚊叮咬,白天老鼠来取闹”。这是解放前漳州城卫生状况恶劣的写照。据资料刊载,国民党一省使官员出巡龙溪后,在《闽南巡记》中写道:“龙溪街道淤秽,粪草堆积,犬猪纵横,通衢作畜牧之场,大道为纳污之地。不洁之害,为祸甚烈,鼠疫流行,则由于此。本使巡视至此,适值鼠疫流行,而大街小巷积粪如山,触目惊心”。真是这样,当时不足6万人口的城区,每年死于鼠疫、霍乱者千余人。1944年,一场鼠疫则死700多人,隔年又死500多人。当时有句话说:“朝死有棺,暮死草(席)葬”,真是惨不忍睹。解放了,漳州市人民政府关心人民健康,提倡卫生防疫,除害灭病。1951年,成立市防疫委员会,领导医、卫协成员及社会开业医生,深入街道开展卫生工作,以控制天花、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的流行。1952年4月15—20日,全市动员起来,结合反对美蒋细菌战,大搞群众性卫生突击运动,在五天中清理垃圾粪便55050担、污水沟80多丈长,捕鼠7750头,进行鼠疫预防注射456837人(包括来往船员、旅客和过往外地人等)。1953年2月8日,正式成立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由张希良市长出任主任委员(撤销市防疫委员会及其指挥部),领导和组织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6月,新组建的防疫站派员深入调查,为爱卫会提供切断烈性传染病传播媒介的对策,随着采取改善室内外卫生及杀虫药物喷洒等措施。1956年随着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颁布,城乡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积极性更高,进行疏通环城河,实行粪坑加盖或定期消毒,彻底翻盆倒罐,消灭蚊虫孽生,清理污秽垃圾。当年,基本实现“三无”(无蚊、无蚤、无臭虫);乙型脑炎发生率比1955年下降77%(注:有另文说73%),疟疾下降76%痢疾下降66%,伤寒下降68%,其他疾病也相应减少,因而荣获全省特等先进卫生地区的称号。
  1958年,全市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开展起来,“讲卫生光荣,不卫生耻辱”的宣传家喻户晓。当年春季,市领导和各机关单位、街道居委会,层层带头,跟群众一起打扫垃圾,清除杂草秽物,大除“四害”。城区出现大街小巷、家家户户干干净净的新气象。当时,卫生防疫站组织消毒股,股长林友仁和股员们分下街道办事处,组建居民消毒组,自愿捐出伍分一角去买药液,对下水道、阴沟、公共厕所以及积水洼地喷射杀虫药,以灭蚊灭蝇。三月初,地、市委号召实现“六无”卫生城市,大家干得更起劲,老人卫生督导队和儿童卫生劝导队都出动上街,鼓动卫生经常化,劝导不要随地吐痰,不要乱丢果皮废纸,不要乱倒垃圾,督导群众灭蝇灭鼠。后来,漳州城获得我省第一面卫生红旗,基本实现“六无”卫生城市。1959年元月,国务院、国家爱卫会分别授予漳州市爱国卫生先进城市的奖状。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除害灭病人长寿、家无蚊、户不闭的年份、“太平之风”吹八闽、仙塘乡搞土改的那段日子、明珠返浦老人欢等23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黄云鹤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