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活虎”的沈锡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第20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515
颗粒名称: 画“活虎”的沈锡纯
分类号: K825.72
页数: 6
页码: 129-134
摘要: 在日、美、东南亚诸国的艺术界,盛传中国有位画“活虎”的大师。他就是诏安籍人沈锡纯先生。可是,沈先生认为这正是观察老虎的好机会,就执意要闯这道险关。挑工只好随后跟沈先生上山。后来,沈先生根据观察所得,创作了一幅题为《虎性虽猛犹爱子》的三虎图。从这次虎前观虎后,他的虎画更加神形兼备、活灵活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沈先生创作了《啸崖猛虎下山》,表示欢庆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解放全国。赠画当天中午,长崎广播电台播出消息,当地报刊作出新闻报道,日本N.H.K电视台向观众播映了这幅虎画,1981年,沈先生创作的《松鹤长春》、《西湖之春》,参加香港举办的“中国国画展”。
关键词: 活虎 艺术 沈锡纯

内容

在日、美、东南亚诸国的艺术界,盛传中国有位画“活虎”的大师。他就是诏安籍人沈锡纯先生。
  沈先生爱虎、画虎,以虎画名誉天下。他爱老虎那种雄威勇猛的性格,千方百计找机会,到各种马戏班、动物园,如痴如醉地观察、研究老虎的脾性、神态和形貌特征、动作气势。他的“虎瘾”,在朋友中传为佳话。
  1941年夏季的一天,沈先生从福州到闽北山区教书,途经赤水,高山重迭,怪石嶙峋,在林葳草蕤的路边看见竖着一块木质告示牌,写着“此地有虎,下午四时以后不能行走”。此时,炎阳西斜,恰是下午四时过后,给沈先生挑行李的挑工不愿再往前走。可是,沈先生认为这正是观察老虎的好机会,就执意要闯这道险关。他对挑工左劝右说,愿给挑工加倍的工资,并告明自己走在前头,有危险,他先承担。挑工只好随后跟沈先生上山。走着,走着,忽然,对而山上闯出一只大老虎,后边有两只小老虎蹦跳着跟上来。只见大老虎时而回头用亲昵的眼光看看小虎,时而用她的前爪抚摸或用舌头轻舔小虎,其爱子亲情,让人忘却虎的恶性。当时,沈先生屏息看了十几分钟,细细观察老虎的走、跳、回眸、俯视的神韵和气势,而跟在他身后的挑工却冒出一身冷汗。后来,沈先生根据观察所得,创作了一幅题为《虎性虽猛犹爱子》的三虎图。从这次虎前观虎后,他的虎画更加神形兼备、活灵活现了。
  人们常说:“画虎画皮难画骨。”在沈先生的笔下,就是有画出虎骨的绝顶功夫:他一生执着追求艺术,深入生活,长期积累观察、揣摩老虎的感受,不懈研究老虎的不同动作对骨骼不同运动的规律,找准位置,把握比例,再通过斑纹的张弛把虎骨暗示出来。
  尽管沈先生画虎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但他创作每一幅虎画,仍持严谨的态度,在构思好布局章法之后,仍一丝不苟地执行他画虎“三过关”的法规,一定要经过“打底”、“淡浓着墨”和“穿染”三个层次的详细铺陈,不断研磨,精工雕琢,绝不一挥而就,草率了事。
  1947年,沈先生在厦门举行“虎画展”,一幅幅虎画,栩栩如生地显现出老虎的威猛,或高啸、或猛扑、或雄踞、或展威,虎视眈耽,日光如电,配以危崖险岗,疾风劲草,气势逼人。在屏息凝视之间,老虎似乎张牙舞爪起来。展出期间,展厅若市,轰动鹭岛,风传海外。于是,沈锡纯画“活虎”的名声不胫而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沈先生创作了《啸崖猛虎下山》,表示欢庆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解放全国。又创作《彩蝶扑菊》,寓意人民获得解放的美好生活。这两幅佳作,都选入《中国美术年鉴》,与潘天寿、徐悲鸿、齐自石、张大千等名画同载一册。
  1976年,福州有位外科主刀医师,因为给病人动手术总得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引起心神有些懦烦,想借助虎的威猛形象来帮助自己安神镇定,曾经请几位画家作了几幅虎画,但未能获取很好的借助力。后来他特地上沈先生的家门恳求了一幅虎画。沈先生的“活”虎画,这回产生了精神力量,使这位外科医师神定胆壮起来。这说明沈先生的虎画富有艺术的感召力和鼓动力。
  日本长崎市著名画家岩永虚鸣,在香港波文书局出版的《中国现代艺术家像传》中,见过沈先生的虎画,倾慕万分。1985年,岩永画家要举办个人画展,特地向沈先生求索虎画参展。沈先生不认识岩永,但感其虔诚,就如期邮去虎画一幅。岩永如获至宝,将此幅虎画视为珍品,在展出后赠给长崎市市长本岛。赠画当天中午,长崎广播电台播出消息,当地报刊作出新闻报道,日本N.H.K电视台向观众播映了这幅虎画,
  并且介绍了沈先生的生平。这年秋天,本岛市长到福州参加长崎市与福州市结为友好城市五周年纪念活动,特地拜访了在福州的沈锡纯先生,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沈先生的虎画,为促进中日友好贡献了一分力量。
  沈纯锡先生,字石洵,又字硕舜。1909年出生于诏安县东城村。诏安县是有名的“书画之乡”,沈先生受到炽盛文风的薰陶,从小喜爱丹青,便作了著名书画家谢半圭先生的入室弟子,是谢琯樵、沈古松的第三弟子。他入室学画,谨遵师训,从基础理法到形神笔韵,一丝不苟地刻苦磨练,因而根基深厚。青年时期,负芨上海,在上海新华艺专国画系深造。1933年毕业后,长期从事绘画教育,在福建、广东两省10所中学、中专执教,勤耕画坛。他宗自恽南田的双勾没骨画法,融汇谢琯樵、沈古松的风格,博采众家之长,外师造化,既以画“活虎”独树一帜,又以笔下山水雄奇险峻、花卉构图新颖、鱼虫鹰鹤神态逼真而饮誉画坛,其画风、人格,备受尊崇。
  旱在三十年代,上海的大众、生活书局就出版了他的彩色工笔花卉草虫作品一套,选入《上海占今名画粹》,还被荐选参加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展览。1937年,上海金城工艺社选辑出版了《沈锡纯画集》。他的艺术才华,进一步在中国画坛显露头角。
  抗日战争期间,沈先生以画笔当钢枪,创作了大量的爱国抗日作品。有一幅以“寒”为题的画,通过寒鸟八哥在黑暗中欲飞不得地挣扎的描述,深刻地反映了在日寇铁蹄蹂躏下的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有力地唤起了广大人民的抗日热情和信心。沈先生在教学中,严谨从教,诚于切磋。驰名中外的西画家韩柯正在这个时期得益于沈先生的精心指导,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沈先生为了保护爱国抗日的学生,竟遭受迫害而致失业,不得不以卖画糊口,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沈先生告别失业的苦难,返同学校重新执教。他爱生如爱子,倾心培育后秀,时常省吃俭用,支持家境贫寒的学生周培灿、郑玉仁等。他们得到了沈先生的资助和鼓舞,更发奋学习,学皆有成。
  1957年,沈先生以彩笔描绘了祖国的新生和欣欣向荣的新气象,创作了《红军直指武夷山》、《勤劳兴国》等三幅作品,参加北京举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美术展览,荣获军委总政治部的奖励。
  “文革”期间,热爱祖国、专心授艺的沈先生不例外地遭受迫害,全家被下放到崇安武夷山区,但他面对坎坷,却坦然处之,在生产劳动之余,仍旧执着追求艺术。有一次,沈先生在武夷山埕墩茶园看见一对彩色斑斓的岩鸡,比翼徐徐飞过,他立即跟踪观察,从清晨走到中午,忘了饥渴劳累,直到飞踪难寻,才返回住所。灵感所至,他立即挥笔打稿,忆景成图,再配上武夷山的野梅花,风韵别致。后来,这幅画被国家所收藏。
  沈先生师法自然是十分虔诚的。他在1974年6月20日的日记中写下一段求索艺术的心声:“六月酷暑的午后时分,山将暴雨,余以为观瀑布良机来到,行山之时,忘记携带伞笠,一心迎作雨中瀑布。顷刻间,狂瀑巨泻,明知衣襟尽淋,但满目意景,难能获得,忘乎大雨倾泻,尽饱意景。远处村人笑声,以为雨中疯人。然余之乐趣却与笑声之趣成相对比,尽兴而归,立即成图,其乐无穷。”
  沈先生说:“任何一幅画作,都必须来自生活,反映现实,把现实感受加以升华,再刻意创作。我只不过在这方面下了一点功夫罢了。”
  在下放山区劳动的六年中,沈先生作了数百幅写生作品,使他的艺术造诣跃上新台阶。
  1979年中秋节,沈先生与吴作人、李可染、华君武等著名书画家欢聚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赏月绘丹青。同年国庆节,他又应中央文化部邀请,在北京与钱松岩、关良、亚明等名画家一起挥毫创作。这些作品收藏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或作为赠送国际友人的礼品。
  1981年,沈先生创作的《松鹤长春》、《西湖之春》,参加香港举办的“中国国画展”。香港波文书局出版了《中国现代艺术家像传》一书,评介了沈先生的国画风格。
  1984年,新加坡教部视学官柳明诚著书《翘园文风》,在这部巨著中有一篇《国际大画家沈锡纯的杰作》,盛赞沈先生的画《百鹤图》“百看不厌”、“无疵可吹”。
  1987年元月,美国卡罗来纳州多伦多城举办了“中国古今名人画展”,沈先生的作品与徐悲鸿、齐白石、于右任、张大千等大师书画并列展出。他的《猛虎下山》,气势磅礴,使美国一些高级将领赞赏不已。
  沈先生从福州画院退休后,仍是个辛勤的园丁:在福建省老年大学教授国画,福州大学聘请他担任艺术中心的国画教学,福建省图书馆也请他主持国画讲座,广西南宁石涛艺术会请他为名誉理事。他虽然年高八十有七,仍坚持挥毫作画,豪情不减当年。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第20辑

《漳州文史资料 第20辑》

本书是福建省漳州市文史资料汇编,包括等“腾云”特训班始末、云霄抗日民谣、台湾抗日义勇队和队长李友邦、漳浦抗敌宣工团与《漳报》、一枚盟军奖章的由来、战时的龙中生活、在诏安脱离伪军的经过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吴聿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沈锡纯
相关人物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