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烟草贸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第20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502
颗粒名称: 漳州市烟草贸易
分类号: F427.89
页数: 3
页码: 94-96
摘要: 明末清初,烟叶已经成为漳州地区的主要农副产品,其贸易市场从本省扩展到江西、湖北、湖南、四川、河南、甘肃、天津诸省市;海外市场山东南亚各国转口到欧洲。贸易品种从单一烟叶与加工成各种牌号的烟丝制品并列。清末民初,烟草的商业活动更加活跃,经营烟叶和烟制品的商号增多。本世纪20年代,我国民族卷烟工业崛起,而漳州境内的烟草市场也处于激烈竞争的状况。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加强对烟草市场的管。1952年,烟叶由地区上产公司经营,委托基层供销社按国家计划牌价,视质量等级给予收购,然后调到产烟县复烤,再由土产公司向省内外烟厂进行计划调拨。至于卷烟产品,由糖烟酒公司统一购进,按计划向基层调供。
关键词: 烟草贸易 烟草经济 漳州市

内容

明末清初,烟叶已经成为漳州地区的主要农副产品,其贸易市场从本省扩展到江西、湖北、湖南、四川、河南、甘肃、天津诸省市;海外市场山东南亚各国转口到欧洲。贸易品种从单一烟叶与加工成各种牌号的烟丝制品并列。后来,随着烟草商品交换的日益频繁,各地烟商对烟叶质量的鉴别能力不断提高,烟叶购销便由统货进到划分上、中、下三个不同档次,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并根据不同档次形成相对稳定的价格。这个时期,烟叶的包装、运输、贮存技术也随之有较大进步。清末民初,烟草的商业活动更加活跃,经营烟叶和烟制品的商号增多。每年五、六月新烟登场,购运商贾云集,一派盛况。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把卷烟输入漳州,采用画广告、开采票、集市送烟品尝的手段推销洋烟,对漳州土产烟叶和烟丝的销售颇有冲击。本世纪20年代,我国民族卷烟工业崛起,而漳州境内的烟草市场也处于激烈竞争的状况。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加强对烟草市场的管。1952年,烟叶由地区上产公司经营,委托基层供销社按国家计划牌价,视质量等级给予收购,然后调到产烟县复烤,再由土产公司向省内外烟厂进行计划调拨。至于卷烟产品,由糖烟酒公司统一购进,按计划向基层调供。晚至1984年,我市烟草公司成立,开始对烟草实行专卖,而且对烟叶进行经营管理。
  对于烟叶收购状况,在明清时代,可以说经历这样收购形式的变化:由简单到复杂,收购量山小到大,收购点由临时到固定,收购商由本地商贩到外埠客商。据说,明万历中期,漳州小商贩开始到产烟区挨家挨户上门收购烟草,然后运抵集市出售或自家加工烟丝后出售,每贩经营量一般三、五百斤。明万历末年,便有商贾大户在新烟登场时设店收购,经防潮包装后购运台湾和新加坡、吕宋销售。到明末清初,收购烟叶的形式多种多样:一是产烟区小商贩每次收购三、五担运到集市或加工烟丝出售;二是产烟区富商固定设店收购,加工烟丝后运售外地;三是本地、外地烟商合伙在产烟区设店收购烟叶,大宗贩运外地;四是海贸巨商在集市设店直接收购或委托产烟区商人代购,集中包装后由海运外售。民国初年,便有外国商人在产烟区海运外售。民国初年,便有外国商人在产烟区设立烟行收购烟叶。日本商人就在长泰岩溪开设“三井泮行”,专门购运长泰烟叶赴日本加工卷烟,又从日本运来煤汕、火柴、棉纱等洋货卖给产烟区。日本商人也在平和小溪开设“三井洋行”和“胜美公司”,还在产烟区设立公栈,搞预约收购、预付定金,烟季抢购一完便装运赴厦转销日本和东南亚。该洋行在平和收购晒烟,每年五、六千捆(每捆50斤)占该县烟叶总产的5%左右。那时候,漳州城也变成烟叶贩运和销,售的商业中心,市面上出现名牌、非名牌的烟草制品,种类繁多,经营活跃。1949年漳州解放后,处于国民经济开始恢复时期,实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贸易自由政策,对烟叶的购销基本通过自由市场。1954年9月,为了有计划地领导农业生产和收购农产品,稳定市场,省政府宣布对烟叶实行预购制。这一年,供销社通过合同收购晒烟21102担。1956—1957年间,地县成立农产品采购站,负责烟叶经营。1957年8月,国务院将烤烟列入统一收购的范畴,不准烟叶进入自由市场,还制定了购留比例。至1983年,都实行由供销社同烟农签定预购合同进行收购。1984年,我市烟草公司成立,除平和晒烟由土产公司按市场议购议销外,烤烟则由烟草公司负责收购,本着方便群众、合理流向的原则,在集中产烟区设置收购点,划片预购,输流交售;在交通不便的分散产区,除委托基层供销社代购外,另设临时收购点进行收购。据1990年资料,全市产烟乡镇有53个,由烟草公司直接收购的乡镇有16个,委托代购的是28个,临时设点收购的是9个。这样,既让烟农出售手中产品得到方便,也保证国家把该购进的烟叶收购起来。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第20辑

《漳州文史资料 第20辑》

本书是福建省漳州市文史资料汇编,包括等“腾云”特训班始末、云霄抗日民谣、台湾抗日义勇队和队长李友邦、漳浦抗敌宣工团与《漳报》、一枚盟军奖章的由来、战时的龙中生活、在诏安脱离伪军的经过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赵明春
责任者
黄日新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