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种植烟草历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第20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501
颗粒名称: 漳州市种植烟草历史
分类号: F427.89
页数: 3
页码: 92-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州市有400年的种植烟草历史情况。
关键词: 烟草 烟草经济 漳州市

内容

据资料记载,漳州市有400年的种植烟草历史。明代中叶(1573—1620年间),海澄月港兴起,外国商贾来往较多,传入“淡古巴”(烟草)到石码种植。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年),石码烟草已传播到粤、桂、贵三省。同时,漳州府各属县也普遍种植烟草。十七世纪初年,平和县种晒烟多、质量较好;长泰县天柱山种植烟草,还在陈琮的《烟草谱》中有记载。清末民初,漳州地区的晒烟年种5—8万亩,总产可达8—12万担,算是晒烟生产鼎盛时期。后来,洋烟冲击市场,晒烟生产渐落。至1947年,云霄张合成烟厂老板张武渊引进烤烟种子试种。自此,我市开始种植烤烟,并且逐渐推广开来。新中国建立初期,从云、贵、鲁等省引进烤烟“佛光”、“401”在云霄试种成功,于1956年又从鲁地引进“大黄金”品种。当时,“401”和“大黄金”占种植面积的90%,成为漳州烤烟的骨干品种,约种900亩左右,年产量1000担左右。1960年,云霄县科委、农科所试种“冬烤烟”获得成功,解决了粮烟争地的矛盾,烤烟种植规模从当年种600多亩迅速扩大到1982年的16.6万亩(产量33.5万担),我市成为全省最大的产烟区。90年代,由于农业结构变化,经济作物增多,我市种烟面积逐年递减,至1995年只有8000亩左右。
  在历史上,漳州烟农对烟草的品种选育、栽培及加工技术有着相当研究。早年闻名的长泰、石码“乌厚烟”、“紫老烟”,采取稀植垅栽少留叶的技术,烟叶质量的声价甲天下,其切削后的烟丝重视制作配方,名扬遐迩。清代中叶,漳辖各地相继选育“紫老”、“乌耳”、“紫烟”、“俏叶”等优良的晒烟品种,并根据不同品种的特性,采取“单栖”、“双栖”、“三栖”的栽培技术,其烟丝也研制出“金红”、“赤厚”、“麒麟”等名牌货,深受消费者欢迎。民国后期,引进烤烟品种试种成功并加以推广种植,且在云霄首建烤房进行烤烟,使卷烟由单一产地烟叶作原料改为多产地烟叶配合使用,促进手工卷烟向机制卷烟业发展。解放以来,烟农更是重视种烟科技的开发。1976年,云霄县农科所进行单倍体花粉培育了云花1号”。90年代初期我市推广美国G28、CoK176、G140、Nc89、Nc82良种,。在春烟区的南靖县梅林乡十山村试种美国G28、G80各25亩,当年收获平均亩产115公斤,上等烟占总产35.7%,中等烟占49.3%。同时,出售得到好价钱,一公斤均价2.86元。
  烟叶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卷烟工业的进步。40年代末期,漳州、云霄、诏安等县的手工卷烟厂家,都引进卷烟机械设备生产机制卷烟。50年代,大部分厂家因为设备落后、产品质量差,加上国家实行计划调控,只好关停并转,只留云霄卷烟厂一家。该厂从1971年至1978年共生产卷烟2.6万箱、烟丝96389公斤,但多数为二级以下的产品。后来,进行技术改进,产品档次才逐年提高,1988年同云南烟草公司经营生产咀“云福”牌香烟,获得福建省新产品开发奖。同年该厂出品的咀“云福”、咀“黄兰”,在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获铜牌奖。1990年,云霄卷烟厂生产50197箱卷烟,列入当年中国五百家最大工业企业、福建省50家最大经营规模工业企业的行列。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第20辑

《漳州文史资料 第20辑》

本书是福建省漳州市文史资料汇编,包括等“腾云”特训班始末、云霄抗日民谣、台湾抗日义勇队和队长李友邦、漳浦抗敌宣工团与《漳报》、一枚盟军奖章的由来、战时的龙中生活、在诏安脱离伪军的经过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赵明春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