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蔗糖业的发展述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第20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497
颗粒名称: 漳州蔗糖业的发展述略
分类号: F427 .57
页数: 5
页码: 79-83
摘要: 本文述略了漳州蔗糖业的发展的情况。
关键词: 蔗糖业 工业经济 漳州市

内容

漳州市所辖九县一区地处南亚热带,面海背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热量丰富。全年平均温度在摄氐20—21℃,大于10℃的积温量在6300—7560℃之间,几乎是无霜气候,一年四季长青,有利于甘蔗的越冬,极其适宜甘蔗生长。尤其是7—9月间甘蔗旺长,大量需要水份时,雨量充沛,温热条件又优于华南的南部地区。11月以后,日平均气温降至19℃以下,昼夜温差大,气候凉冷干燥,有利于停止生长的甘蔗积累糖份。因为,漳州市的甘蔗生长冠于全国各个地区,甘蔗单位面积产量、甘蔗含糖份常居于全国首位。
  漳州市蔗糖生产的历史悠久。据历史记载,早在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以前,就有乡民捣蔗汁熬煮糖膏——石蜜(蔗糖)的事情。陈元光建立漳州府后,通谕“劝民重本,栽培目蔗”。历经唐、宋、元、明、清,蔗糖生产大有发展。在明代,漳州地区已能生产刁糖、片糖、糖丸。诏安县还能用陶漏法生产出砂糖。至此时,漳州蔗糖产品已发展至刁糖、糖丸、糖饼、白糖、冰糖等十几种,其中“漳刁清”名闻全国,上海、江浙一带凡是著名的食品商户生产高级糕点、糖果,都要争先收购“漳刁清”作为原料,以保障产品质量。不过,价格要高出同类产品一至两成。随着海运的畅通,漳州蔗糖运销到波斯、东南亚等地区,高峰时一年约销十几万担。迨至清末,由于列强侵略中国,大量洋糖输入,大大打击了中国土糖,漳
  州蔗糖生产从此逐渐衰败。民国初期,曾有爱国华侨谋想振兴漳州蔗糖业,集资举办公司,从国外引进小型制糖设备,在芗城、龙海角尾创办机制糖厂,并引进优良甘蔗品种加予繁殖、栽培和推广。但由于国民党政府腐败,不能扶植民族蔗糖工业,最后,只有失败而终。迨至1949年9月漳州解放时,全区年产蔗糖只5000吨左右。
  建国初期,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福建省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发展漳州地区的蔗糖生产,要我区学习广东省“以糖起家”的经验,遂于1956年以国家拨款形式筹建云霄县日榨甘蔗350吨机制赤砂厂,并在龙溪县甘园、茶铺,漳浦县梅林、城关,云霄县陈岱,诏安县林头、东沈、旱田,平和县下寨、坂仔、南胜,南靖县南洋、大房,长泰县岩溪、城关,华安县龙径等16处基建日榨甘蔗30—120吨日的半机制粉糖厂。这批16个半机制糖厂都是当年基建,当年投产。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福建省人民政府牵头筹建漳州日榨2000吨甘蔗的大型炭酸法机白糖厂。不上两年,“漳州糖纸联合企业”的制糖生产线建成,1959—1960年蔗业榨季顺利试车投产,结束了漳州地区无大型糖业工厂的历史,为漳州现代化工业建设奠定了基础。大跃进年代,南靖、平和两个日榨甘蔗500吨亚硫酸法机制糖厂也随之基建(后因遭受自然灾害和国家财政暂时困难而推迟建成)。困难时期,人多地少的漳州地区,粮蔗生产矛盾突出,蔗糖生产走下坡。那时候蔗价不合理,一担甘蔗值1.5元,而一担稻草却要二元钱,大大挫伤了蔗农生产积极性。尔后,省政府采取甘蔗奖售物资和反销糖政策,1964年甘蔗生产才恢复和发展。可是,糖厂生产能力一时不能适应甘蔗生产迅速恢复的要求。于是,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对现有糖厂进行挖潜改造,扩大生产能力,以适应甘蔗大量增产的需要。这是漳州地区蔗糖生产的第二高峰期。
  在六十年代末期,由于“文革”的冲击和粮食征购任务的变化,粮糖生产矛盾又突出出来,出现了蔗糖生产的第二次下降。1976年,中央提出“不吃进口糖”的号召,福建省率先采取粮、糖挂钩政策,大大调动了蔗农生产积极性,蔗糖生产又出现第三个高峰期。甘蔗丰产丰收,平和、南靖、长泰第二糖厂和龙海县西溪糖厂四个各为口榨500吨亚硫酸法机制糖厂随之进行基建。又以贷款形式筹建漳浦鹿溪、诏安花墩两个各日榨甘蔗2000吨亚硫酸法大型机制糖厂。同时,在漳州糖厂原有的基础上,增建了一列日榨甘蔗2000吨炭酸法制糖生产线,使它日榨甘蔗5000吨,成为我省最大型机制糖厂之一。到此时,全市共拥有大小型、机制、半机制糖厂30多个,日处理甘蔗能力近20000吨,制糖的生产能力大大高。1985—1986年糖业榨季,实榨甘蔗近200万吨,产糖226400余吨(比1949年增长45倍多),占全省总产糖量43%,产值2.3865亿元,占全市轻工总产值48.8%,实现税利7800多万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46%,制糖工业成为我市重要经济支柱。
  漳州蔗糖生产的成绩是大的,但是来之不易。漳州刚解放时,大量甘蔗是竹蔗(只有云霄县小量台糖134品种)。竹蔗单产低,含糖份低,亩产甘蔗量只有一吨多,目蔗含精份只有9%左右(台湾134,亩产3吨多,含糖份在13—15%)。这样,改良甘蔗品种,大力推广良种蔗是当务之急。1956年后,除将本市现有台蔗134品种大量留种并加以提纯复壮外,特从广东大量引进甘蔗良种加以推广种植。更重要的是,省在龙海县登科洲建立了甘蔗科研所,通过科学试验,培育出适应我市种植的703良种,大单产比台蔗134产量高10%,含糖份在15%—17%。对此优良品种进行大量推广、种植,到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我区甘蔗品种基本实现了良种化,保证了甘蔗的丰产丰收。
  我市甘蔗种植技术早先是比较落后的,特别是竹蔗种植极为粗耕粗种。为了提高甘蔗单位而积产量,就在改进甘蔗栽培技术方而下功夫,改穴种为条播三角密植,推广地膜覆盖、深培土、湿培土耕作。八十年代经过试验,进一步推广半年蔗、秋植蔗、冬植蔗,提高甘蔗单位面积产量的科学种蔗方法。结果,全市甘蔗单位面积产量平均高达5吨,水田蔗单产最高达10吨,一般有8吨左右,成为我国甘蔗单产最高的地区之一。
  漳州市蔗糖生产虽然历史悠久,但过去生产方法、生产技术,尚停留在牛拉石碾、开口锅直接火、石灰法的生产时代。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采用科学的新型技术和现代化的制糖设备、制练方法,才提高蔗糖生产量。解放不久,就建立半机械制糖厂,进而建立较现代化的机制糖厂。1958年,漳州糖厂基建时,便一步登天选用“炭酸法”制糖新工艺,各种机器设备、技术装备都是当时最先进的,一投产就取得消耗低、产品质量好、效益高的好成绩。过几年,进而实行中向法炭酸法等先进制炼技术,各机制糖厂也先后采用澄清工艺,推行了“上浮片”;半机制糖厂重视节约燃耗,推广排灶、湿渣炉,进而推广直接火真空浓缩罐、连续澄清器、机械化打糖机等多种先进设备以及龙门吊车卸蔗台。从各方面努力后,就出了提高出糖率、节约燃料消耗、节省劳动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好成果。漳州糖厂的抽出率、糖品质量都居全国第一,得到了中央轻工业部的奖励和表扬。
  在推广先进技术和加强设备同时,还重视糖厂挖潜、革新、改造。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我市所有糖厂几乎都走挖潜、革新、改造这条路。如改二道榨机为多道榨机,从50T/日糖厂变100T/日糖厂,变200T/日糖厂甚至2000T/日糖厂变为3000T/日糖厂。同时,采用一些先进煮炼、澄清,压炉设备。如半机制糖厂采用直接大真空浓缩罐,甘蔗装卸用龙门吊车、卸蔗台等。就是机制糖厂也实行革新、改造,改善浓缩罐、煮糖罐设施,提高热功能,加快煮糖速度,提高制糖能力。因此,变一厂为两厂使用,先后得到中央轻工业部表扬和推广。
  蔗糖生产牵涉面宽,与工业、农业、商业、交通、粮食、公安等部门紧密相关,需要有一个专管机构来协调部门关系,统一指挥生产和调度。所以,专区在六十年代初设立“糖业生产委员会”,由一位副专员挂帅。“文革”中,还是强化这一机构。七十年代末期,成立事业单位编制的制糖工业公司,专管蔗粮生产事务。这个专管机构除管生产外,还重视处理蔗价偏低问题,执行“粮蔗挂钩”、“收购奖售”政策,调动蔗农的生产积极,使蔗糖生产从下降趋势往高峰发展。他们在促进蔗糖生产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第20辑

《漳州文史资料 第20辑》

本书是福建省漳州市文史资料汇编,包括等“腾云”特训班始末、云霄抗日民谣、台湾抗日义勇队和队长李友邦、漳浦抗敌宣工团与《漳报》、一枚盟军奖章的由来、战时的龙中生活、在诏安脱离伪军的经过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陈艺农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