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页抗战史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第20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0494
颗粒名称: 一页抗战史料
分类号: K206.6
页数: 5
页码: 72-76
摘要: 编者按:从吴维汉1939年的《本报一年来业务概况》和他的儿子吴世钧的“附言”中,可以看出在闽南全民抗战中各阶层人士的爱国热忱和抗日决心。同时,也可以领受到外敌入侵时期新闻工作的艰难状况。它是一页抗战史料,提供读者参考。本报创刊于民国廿六年十一月一日,,转瞬已二周年矣。第一年度业务概况,本报于周年纪念刊内,已有报告。计截至本年十月底止,共收2060.05元。统计截至本年十月止,代收票据共二百八十一张,款额3770.05元,本报现已汇集转献国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沪、津相继沦陷,交通断绝,报刊代派业务中断。当时,漳州创办《闽南新报》,聘请吴维汉参与办理报纸发行工作。后因种种原因而离开报社。1945年11月因贫病交迫而亡故,年仅49岁。
关键词: 史料 抗战时期

内容

编者按:从吴维汉1939年的《本报一年来业务概况》和他的儿子吴世钧的“附言”中,可以看出在闽南全民抗战中各阶层人士的爱国热忱和抗日决心。同时,也可以领受到外敌入侵时期新闻工作的艰难状况。它是一页抗战史料,提供读者参考。
  本报一年来业务概况
  刊《闽南新报创刊二周年纪念册》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一日
  本报创刊于民国廿六年十一月一日,(按:即1937年11月1日),转瞬已二周年矣。第一年度业务概况,本报于周年纪念刊内,已有报告。兹将第二年度业务,择要分别服务工作与营业状况续述如左(按:过去竖排从右至左,现在横写应为“如后”),藉明梗概。
  甲、服务工作
  (一)本报义卖:自抗战发生以来,各界爱国热心人士,均争先恐后,或以人力,或以财力,或以物力,贡献国家,期尽国民天职。本报同人不敢后人,除负起宣传抗战激扬民气之任务外,并由全体人员及各埠代派处一致总动员,于本年三月廿五日为本报义卖日,即将是日义卖所得计一千四百八十四元一角六分,匡交省抗敌会汇转,尽献国家,开福建义卖之先声。
  (二)代收义卖品:本报举行义卖之后,复征集各界人士热烈响应,先后将金饰、古玩、字画等项寄交本报代为义卖者,日有数起。本报为贯彻服务工作起见,乃于经理部设代收义卖品处,负责办理,一面并登报发表,标价义卖,所得款项,并入献金项下转汇贡献国家。
  (三)代收献金:由于义卖运动之热烈,各县爱国志士更进一步捐输款项,甚至士兵节余伙食,小学生节省糖果费,托由本报转献国家,其爱国热情,至堪饮佩,本所亦一一制据代收,公布报端,藉资激励。计截至本年十月底止,共收2060.05元。该项献金,本报已分别汇转军委会,省新运会、战时儿童保育会、省抗敌会及县抗敌会等机关转解。
  (四)代收献债:各界人士献金之后,亦有以救国公债票据,托由本报代转贡献国家者,纷至沓来。统计截至本年十月止,代收票据共二百八十一张,款额3770.05元,本报现已汇集转献国家。
  以上所述,均系本报一年来对于社会服务之工作,今后仍当秉此精神,为国家社会服务也。
  乙、营业状况
  (一)本报向抱为社会服务宗旨,故对于报资力求低廉,篇幅方面则尽量扩大与充实,创刊时原为日出一大张,至厦门沦陷,为事实之限制,乃改出半大张,删除广告及副刊地位,电讯及新闻材料则一仍如故。至本年一月间,又复刊一大张,同时充实内容,刷新编排,以应读者需求,并于第一版套红色,藉醒读者视觉,开本省报纸套印双色之始。迨至六月,(日)敌封锁沿海港口,而政府又禁洋纸人口,本报乃采用国纸印刷,只因交通不便,纸源缺乏,供不应求,不得已暂缩为日出半大张,现正大量定购国纸,重新翻铸铅字,准备于最短期内恢复一大张。同时,扩大通讯网、发行网,以求业务之改进。
  (二)本报原有代派处四十处,分社三处,嗣为节(约)经费起见,乃将闽西分社裁撤。同时闽南各属报份日益增加,广告启事之收入,随之加涨,至本年五月间,本省各报因纸墨腾贵,先后增价,本报为减轻读者负担,仍极力维持原价。迟至本年九月间,因亏蚀过巨,每份乃酌加二角,以资弥补。目下报份发行,已进至二千二百余份,视前接办时约增三分之一,今后收支已可平衡,经济既见安定,预定改进计划当可一一付诸实施也。
  兹为便利起见,特将一年来本报发行份数升降图及代派处分布图,代派一览表、附录于后:
  上年11月1560份、12月1440份、今年元月1600份、二月1360份、三月1540份、四月1660份、五月1760份、六月1850份、七月2000份、八月1980份、九月2100份、十月2240份。
  代派处 负责人 地址 备考
  石码 吕理常 石码天河街文化派报社 澄码分社
  海澄 蔡秉珪 海澄溪头街合春记 澄码分社
  角美 蔡景星 角美石厝庵前天济医局 澄码分社
  官浔 何光义 官浔义记盐馆 澄码分社
  浮宫 蒋春木 浮宫 澄码分社
  白水 陈茂盛 白水营果子市修理钟表处澄 码分社
  集美 日闻派报社 集美 直属漳浦 涂观涛 漳浦西街观涛书社 直属
  旧日 镇张双 壁旧日镇春生堂 直属
  佛昙 杨玉麟 佛昙新美和公司 直属
  杜浔 陈志谟 杜浔第三区署转 直属
  云霄 柳启宗 云霄和平路亚东书局 云诏东分社
  诏安 沈兰生 诏安中山路沈兰生鞋庄 云诏东分社
  东山 黄子扬 东山盛茂派报社 云诏东分社
  浦南 林乃清 浦南圩金协隆纸栈内 浦华泰分社
  长泰 陈耀堂 长泰万安堂药房 浦华泰分社
  岩溪 叶宗夷 岩溪圩东门街四百四十号 浦华泰分社
  新圩 黄文骥 新圩升兴号 浦华泰分社
  仙都 林清辉 仙都圩德成隆号 浦华泰分社
  华安 郭树藩 华安惠生医局 浦华泰分社
  天宝 沈世贤 天宝市门牌八十一号 直属
  南靖 庄阿民 南靖城内益丰号 直属
  山城 苏仲民 山城信源药房转 直属
  小溪 叶鸣祥 小溪行远鞋庄 直属
  龙山 吴启安 龙山圩启安医药局 直属
  金山 吴通墀 金山圩金山小学 直属
  附言:本文作者“汉”即吴维汉(1897—1945年),又名黄河,龙溪县梅溪人。当时,任职于《闽南新报》经理部,负责发行等工作。
  “汉”较长时间执教于省立第八中学、龙溪中学。青年时代热心家乡的文化、卫生、教育事业,曾主持民间筹建圆山医院、乡村学校等公益事业。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初,他利用教课余暇代派沪、津报纸,主要有上海《申报》,天津《大公报》等。由于发行工作做得好,订报者日多,尤其是《申报》发行量迅增,上海《申报》馆因而批准他建立漳州《申报》分馆(今大同路144号),专司该报在闽南、闽西的发行工作。分馆建立前后,在漳属各县、镇建立代派处10多个。这项工作,有益于各地民众的文化生活。他代派报纸的影响颇广,街坊邻居称他为“报纸吴”。
  吴维汉秉性耿直御侮,同情进步事业。1934年11月13日,倾向抗日的《申报》馆董事长、爱国志士史量才先生被蒋介石派特务暗杀身亡。12月23日,上海80多个公团为史举行追悼会,吴专程自漳赴沪参加追悼活动。
  抗日战争发生前一、二年,他在道口街(今新华西路)开办书店,专职从事报纸、杂志、书刊的发行工作,并学习厦门“生活书店”(注:该店出售邹韬奋等人所著的进步书刊)的做法,举办读书活动,只要读者交少量的费用,即可在一定期限内广泛阅览书店里拥有的多种杂志、书刊,受到读者欢迎赞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沪、津相继沦陷,交通断绝,报刊代派业务中断。当时,漳州创办《闽南新报》,聘请吴维汉参与办理报纸发行工作。他即运用其原来代派沪、津报纸时散布在各地的发行网络为基础,加以扩充,迅速建立起《闽南新报》社漳属名地分社及代派处,使《闽南新报》广为发行,传播抗日前线消息,激励民众的爱国抗日热情。1939年11月1日,写《本报一年来业务概况》一文。后因种种原因而离开报社。1940年又到省立龙溪中学执教。1945年11月因贫病交迫而亡故,年仅49岁。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第20辑

《漳州文史资料 第20辑》

本书是福建省漳州市文史资料汇编,包括等“腾云”特训班始末、云霄抗日民谣、台湾抗日义勇队和队长李友邦、漳浦抗敌宣工团与《漳报》、一枚盟军奖章的由来、战时的龙中生活、在诏安脱离伪军的经过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吴世钧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